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中,張飛於長坂坡展現過人膽略與智慧,成為經典戰略故事之一。當時劉備敗走襄陽,攜家帶眷南逃,曹操親率大軍追擊。劉備軍中多為老弱婦孺,軍心渙散,極為危急。為掩護主公與百姓,張飛在長坂橋上擔任斷後重任。他命令軍士砍斷橋樑、掃帚立營,再披甲上馬,獨自橫槍於橋頭,怒目圓睜,大喝一聲,聲震山谷。曹操軍原本懷疑有伏兵,見張飛如此威猛,又憶其勇猛無敵之名,竟不戰而退。
此一故事展現「抵禦外來威脅」的智慧與膽識。張飛雖兵力不足,卻以虛張聲勢嚇退強敵,體現「以少勝多」、「借勢制敵」的戰略眼光。他並非貿然硬拼,而是結合地勢、敵軍心理與自身形象,創造出足以阻敵的假象,有效化解危機。
同時,此事也反映了「未雨綢繆、預先規劃」的重要性。張飛知曹操必追,於是主動選定橋頭易守難攻之地,先行部署障礙與詭計,不僅爭取時間,更爭取了主動權。若非提前布局,再有勇亦難以應對。
此外,張飛在橋頭據守並非死守,而是順應戰局,藉助自身形象與敵方顧忌,將戰爭導向「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地,正是「順勢而動」的實例。他善用時間與空間換取勝機,堪稱智勇雙全的典範。
這個故事不僅是武勇的展示,更是戰略、心理與時機的融合,教人如何在劣勢中創造優勢,提前準備、隨勢應變,是千古傳頌的軍事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