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關羽統兵北伐,水淹七軍,大破曹仁於樊城,威震華夏,一時聲勢如日中天。然而,就在這戰功赫赫之際,關羽卻因性情剛烈、自視甚高而埋下敗因。他對黃忠與自己同列五虎上將心生不滿,認為年老的黃忠配不上此等殊榮,內心不平,顯露了他的驕傲與自負。
後來,關羽圍攻樊城後雖獲勝,但求功心切,對後方防備鬆懈。此時,孫權暗中與曹操聯手,趁關羽主力深入,派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未能察覺形勢逆轉,終致荊州失守,自身亦兵敗被擒,最終身死東吳,成為蜀漢最沉痛的一場失誤。
這段故事深刻提醒人們:做事不可為情緒與主觀意念所蔽,否則將難以看清全貌,容易做出錯誤判斷。關羽若能跳脫自我,以全局觀來審視蜀漢形勢,懂得黃忠雖老卻有戰功、聯吳抗曹才是根本,他或許能保全荊州,延續優勢。但因自矜武勇、驕傲求功,反而導致敗局。
成功時更要謙卑,進退之間需保持平衡。唯有跳脫情緒、以第三視角冷靜觀局,方能在動盪之中立於不敗。關羽之敗,正是「驕兵必敗」與「過猶不及」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