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中,劉備因關羽戰死心懷悲憤,決意親率大軍攻打東吳,意圖為兄報仇。此時的劉備怒火中燒,一改往日寬厚沉穩的風格,集結蜀中精銳,聲勢浩大,直撲東吳,戰鼓雷動,氣勢如虹。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蜀軍,吳國年輕的大都督陸遜卻採取了出人意料的對策——他選擇按兵不動。
陸遜深知此役非同小可。東吳在軍力與士氣上都處於劣勢,若正面迎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他堅守營壘,不與劉備正面交鋒,讓敵人無從施展鋒芒。劉備屢次挑釁,甚至派兵連番擾攻,意圖激怒陸遜,使其出戰,然而陸遜始終冷靜克制,堅守戰略原則,堅持「以柔克剛」,以守代攻。
此舉在初期飽受質疑,吳中諸將不解其意,但陸遜卻以大局為念,明知劉備鋒芒正盛,不可力敵。他堅信只要拖延時日,待對方軍心浮動、銳氣盡失,便可一舉反擊。果然,蜀軍在漫長的征戰與無功的消耗中逐漸疲憊鬆懈,陸遜乘機發動反攻,火燒連營,大破蜀軍,迫使劉備敗走白帝城,最終病逝。
此役顯示出陸遜高超的戰略智慧與情緒控制力。他不與怒火中的對手硬碰硬,而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化解一場原本可能毀滅吳國的危機。這一戰役也告訴我們,當面對強大而暴烈的對手時,最有效的方式往往不是直接對抗,而是守中有攻、避其鋒芒,待時而動,方能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