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失荊州、痛失關羽,心如刀割,悲憤交加。他念及桃園結義之情,視關羽如親兄,不僅為弟報仇,更欲雪心頭之恨。是以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再三勸諫,毅然決然興兵伐吳,動用三十萬蜀軍,誓言討回兄弟之仇。然其舉非為國計,而為私憤,非為百姓,而為一人之情。私義蒙蔽理智,情感壓倒政略,終致大敗於夷陵,蜀軍損折殆盡,國力元氣大傷。
人主若困於私情,則易失公義之道。劉備一生仁義為本,卻於晚年為情所困,誤以兄弟情誼為天下大道。然君者之責,不在一人之愛恨,而在萬民之安危。三十萬蜀軍,將士父母妻兒,皆系一念之間。劉備若能看破恩怨,不為情所役,則或可以智制吳,徐圖大計,保蜀國於不敗。惜乎心結不解,反成牢籠,自縛其志,終致兵敗身亡,百姓亦受其殃。
情重雖可感人,然理失則害己。劉備敗於夷陵,不僅是兵敗,更是心敗。其不為國而為私,不為民而為義,實乃帝王之大忌。昔日仁主,終成情主,令人痛惜。是故,執政者當明大義、辨輕重,不可為私情所惑,否則,不但誤己一生,亦將誤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