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馬超與韓遂響應漢中張魯之命,聯合西涼諸將起兵十萬,兵臨潼關,直逼關中,誓要誅曹操以報父仇。曹操親率大軍迎敵,雙方在渭水對峙。馬超驍勇無匹,數次衝陣幾逼曹營,曹操數度險象環生,甚至一度需親自披髮斷袍、渡河逃命,堪稱一場生死驚魂。
然天似乎總護曹操,他雖身陷險境,卻總能逢凶化吉。渭水一戰,若非許褚拼死保駕,張郃、高覽臨陣歸順,夏侯淵、曹洪等將奮力應對,曹操焉能安然脫困?後又因與韓遂巧妙書信往來,離間其與馬超之間的信任,使西涼軍內亂,兵勢漸衰。
究其根本,曹操能在亂軍中屢屢得救,實因他平素為人寬厚,對人不論貴賤親疏,只要有才皆委以重任。張郃原為袁紹部將,曹操敗袁後不僅不殺,反重用之,方有今日回報。許褚、曹洪等將,皆受其厚遇,至死不負。即使面對敵將,也常留餘地,故昔日交情、恩義,在亂世間反成救命之因。
渭水驚魂,馬超固然猛如雷霆,但曹操憑藉智慧與人和,化險為夷。誠如所言:「福星高照者,非天命使然,實根於平日德行,處人以誠,自有貴人隨影相助。」曹操此役雖敗而不亡,反以智略分化敵軍,重整河山,終保關中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