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率大軍南下,意欲一統江山。面對這股來勢洶洶的北方強權,江東的孫權陷入極大的猶豫之中。一方面,張昭等東吳文臣主張投降,認為與曹操對抗無異以卵擊石;另一方面,以魯肅、周瑜為首的武將則堅決主戰,認為曹操野心昭然若揭,若不反抗,江東遲早淪為他人之地。
孫權一時拿不定主意,陷於進退維谷之間。正當此時,劉備派遣諸葛亮前來東吳,進行聯吳抗曹的外交行動。諸葛亮以巧舌如簧的辯才,與張昭等降派大臣展開「舌戰群儒」,不但從情勢利害剖析出曹操並非不可敵,更指出劉備與孫權聯手才有可能保全南方大局。他強調:「若坐視不理,東吳將為曹操所吞;若能聯劉抗曹,則天下三分可期。」
周瑜雖初時對諸葛亮有所疑慮,但諸葛亮處事沉穩,見解深遠,與魯肅密切配合,最終說服孫權改變初衷。孫權拔劍斷釘截鐵地說:「有誰敢再言降者,與此劍同!」從此確定主戰方向。
這段歷史說明,在多方壓力之下,領導者若能開放心胸,聽取不同意見,從更宏觀角度審視局勢,就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正因孫權審慎權衡、果斷決策,才有日後赤壁大勝、三分天下的歷史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