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中,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後,仍須面對袁紹兩個兒子袁尚與袁熙的殘餘勢力。這兩人不甘失敗,聯合反抗,與曹操周旋多年,最終被迫北逃至遼東,投靠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此時雖勢力壯大,卻也陷入兩難——若遠征遼東,行軍路遙,不僅軍心疲憊,且有可能被其他勢力趁虛而入;但若放任袁氏兄弟,恐有死灰復燃之虞。
此時,謀士郭嘉獻策,建議曹操按兵不動。他分析局勢指出,公孫康雖接納袁氏,實則心懷疑懼,若曹軍不發兵,反讓其陷於進退維谷之中,可能主動作出對曹操有利的抉擇。果不其然,公孫康權衡利害,擔憂袁氏會招禍自身,便先下手為強,將袁尚與袁熙斬首後,將首級送予曹操以表忠誠。曹操未費一兵一卒,成功清除北方威脅。
這一段故事展現了英明領導在面對複雜局勢時,並非總要以強硬出擊為唯一選項。有時,冷靜觀察、審時度勢、掌握敵人的心理與行動變化,反而能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成果。郭嘉的「不動之兵」,正是「無為而勝」的智慧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