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2025

賁37: 519 ~鞠躬盡瘁vs樂不思蜀


蜀漢的興起,源自劉備「興復漢室」的理想。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血統上屬漢室宗親。漢末天下大亂,他輾轉各地,屢敗屢戰,終於在赤壁之戰後占據荊州,又入益州,立足西南。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以漢祚延續者自居。他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重用法正、龐統等謀士,建立穩固政權。劉備死後,托孤於諸葛亮,孔明則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輔佐後主劉禪,數次北伐曹魏,欲實現光復中原的大志。


然而,孔明才略雖高,國力不足、時運不濟,北伐皆未成功。234年,孔明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失去核心支柱。之後國勢漸衰,宦官黃皓弄權,政治腐敗。263年,魏將鍾會、鄧艾伐蜀,劉禪不戰而降。晉朝建立後,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劉禪在洛陽「樂不思蜀」,得以善終。


劉禪究竟是無志無骨,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他若死守成都,蜀漢將亡且族滅。選擇投降,保存宗室,或許是無可奈何的理智抉擇。孔明若真北伐成功,重建的漢室是否對人民有利?當時的「漢」已非昔日光輝,或只是理想化的符號。人民需的,是安定而非名號。


歷史不止黑白分明。正統,常由勝者書寫。蜀漢是否漢室正統,其實不過是後人詮釋的角度。而三國風雲,最終成為千古傳奇。正如《三國演義》第120回所言:「劉禪無能得善終,孔明盡瘁一切空,後人憑弔三國夢。」在夢與現實、忠與權謀之間,灰色地帶處處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