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九十一至一○四回記載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壯舉,這不只是一次次的北伐行動,更是諸葛亮深思熟慮、內外兼顧、均衡布局的展現。他深知,要想真正復興漢室,光有熱血與軍力是不夠的,必須先穩定蜀漢內政,平衡與外部勢力的關係,才能全心對抗北方強敵曹魏。
蜀漢建國後,內部仍有舊臣與地方豪強的矛盾。諸葛亮親理政事,勤於公務,推行「清法寬政」,整肅吏治,使朝政清明、百姓安居。同時,他也注意軍隊與民間的糧食調度,確保北伐後方穩固,無後顧之憂。
外部方面,南方的蠻王孟獲屢次叛亂,諸葛亮卻不以征服為終點,而是七擒七縱,以德服人,使南方勢力臣服後不再反叛。東吳方面,儘管曾有不和,諸葛亮仍主張聯吳抗魏,保持外交柔和,避免兩線作戰。
有了內政的穩定與南北勢力的均衡,諸葛亮才得以六次親率大軍出征祁山,展開北伐大計。他雖未能徹底攻下曹魏,但每次行動皆部署縝密,用兵如神,足見其謀略非凡。然而,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在「行軍之外」的佈局——這正是「持久之計」。
從諸葛亮的戰略可以看到:若一個國家或組織要持續推動遠大目標,首要條件不是衝刺,而是建立穩定與平衡。唯有在政局安定、內外和諧的基礎上,才可能持之以恆、步步為營,走得遠、站得穩。這正是諸葛亮北伐背後最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