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25

大畜39 : 521 ~鳳雛臥龍分工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七至六十回中,有一段頗具啟發性的故事: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招攬鳳雛龐統。但初次見面時,劉備見龐統相貌醜陋,言語木訥,便小看了他,誤以為只是庸才,隨意派他去一個偏僻的小縣當縣令。這就是典型的「以貌取人」,不但浪費了人才,也可能錯失戰略良機。


幸好張飛路過那個小縣,發現龐統辦事利落,政績卓著,察覺他並非凡人,便回去稟報諸葛亮。孔明得知後大驚,連忙向劉備說明龐統是可比自己的人才。劉備這才醒悟,將龐統召回並委以重任,之後在進取漢中的戰略中,龐統貢獻甚大,成為蜀漢的重要謀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領導者不能凡事親力親為,也不能光憑表面做判斷。只有把人安排到適合的位置上,讓他們各展所長,整個團隊才能運作高效。分工合作,是團隊成功的關鍵;而「授權」則是每個領導者的必修課。若劉備始終堅持己見,不聽建議,恐怕蜀漢的版圖也將難以擴展。所以,信任他人、懂得分工,才能成就大事。


5/29/2025

蠱38 ~520,禪讓的真諦


漢末天下大亂,皇室衰微,朝政旁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未稱帝,卻實握大權。他死後,子曹丕繼承魏王之位,進一步逼迫漢獻帝禪讓。公元220年,曹丕「受禪」稱帝,建立曹魏,結束四百年漢朝。史稱其「禪讓」為順應天命,實則以權力壓服朝臣,以「天意」掩蓋篡位的真相。


數十年後,司馬懿家族掌握魏政。其子司馬師、司馬昭代魏執政,控制朝綱。司馬昭之權,路人皆知,終於在其子司馬炎手中重演曹丕舊戲,逼魏元帝禪讓。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稱帝,改國號為晉,開啟西晉時代。


這樣的「禪讓」,名為天命,實為權謀。古人愛談「天道」以掩野心,把篡權美化成順天應人,事實上正是權力鬥爭的勝者書寫的劇本。但回頭一看,漢末的世襲制度早已病入膏肓,昏君與宦官禍國殃民。若無叛逆之臣起而改革,天下焉得太平?


曹丕、司馬昭雖非仁君,卻有企圖心與手段。他們不是英雄,但卻是歷史的推手。傳統未必正義,叛逆未必邪惡。一棒接一棒,世代交替之間,需要的不僅是血統,而是能力與創新。從學習傳承中除弊興善,才是歷史真正的進化。


三國故事:曹丕禪讓成魏帝(第80回),司馬昭依樣畫葫蘆成晉帝(第119回)──兩次禪讓,兩番掩飾,也照出王朝更迭的殘酷真相。


賁37: 519 ~鞠躬盡瘁vs樂不思蜀


蜀漢的興起,源自劉備「興復漢室」的理想。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血統上屬漢室宗親。漢末天下大亂,他輾轉各地,屢敗屢戰,終於在赤壁之戰後占據荊州,又入益州,立足西南。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以漢祚延續者自居。他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重用法正、龐統等謀士,建立穩固政權。劉備死後,托孤於諸葛亮,孔明則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輔佐後主劉禪,數次北伐曹魏,欲實現光復中原的大志。


然而,孔明才略雖高,國力不足、時運不濟,北伐皆未成功。234年,孔明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失去核心支柱。之後國勢漸衰,宦官黃皓弄權,政治腐敗。263年,魏將鍾會、鄧艾伐蜀,劉禪不戰而降。晉朝建立後,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劉禪在洛陽「樂不思蜀」,得以善終。


劉禪究竟是無志無骨,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他若死守成都,蜀漢將亡且族滅。選擇投降,保存宗室,或許是無可奈何的理智抉擇。孔明若真北伐成功,重建的漢室是否對人民有利?當時的「漢」已非昔日光輝,或只是理想化的符號。人民需的,是安定而非名號。


歷史不止黑白分明。正統,常由勝者書寫。蜀漢是否漢室正統,其實不過是後人詮釋的角度。而三國風雲,最終成為千古傳奇。正如《三國演義》第120回所言:「劉禪無能得善終,孔明盡瘁一切空,後人憑弔三國夢。」在夢與現實、忠與權謀之間,灰色地帶處處是道。


艮36: 518 ~孔明七擒七縱孟獲


《三國演義》第87至90回中,諸葛亮在南征時展現出高超的軍事謀略與仁德之心,進行了著名的「七擒七縱孟獲」。當時蜀漢剛失關羽,北方有曹魏強敵,東吳也關係未穩,諸葛亮深知若南中不安,蜀漢將陷入三面受敵之危。為鞏固後方,他親率大軍南征,以智慧與德行制服南蠻首領孟獲。


孔明並非單靠武力,而是採用「擒而釋,釋而再擒」的策略。每次擒住孟獲後,非但不殺,還好酒好菜款待,釋放回去。如此反覆七次,孟獲終於心服口服,感佩孔明的仁義與謀略,誓言永不叛變,南中從此歸順。


這段歷史展現了《易經》六十四卦中「艮卦」的精神——艮為止。諸葛亮知曉當下不是北伐之時,應先穩固根基,止於應止之處。他不是貪功冒進,而是審時度勢,察己之實力,懂得何時前進、何時止步。正因為這份自制與遠見,他選擇以德服人,解決後顧之憂,為日後北伐鋪路。


七擒七縱的智慧也啟示我們:真正的勝利不只是制服對手的身體,更是贏得對方的心。在處事與領導中,有時剛強不及柔和,有德更勝於有力。


損35 : 517 ~孫吳封侯


《三國演義》第82回〈曹丕乘殘破吳兵,孫權受冊拜吳王〉,描述了孫權面對劉備與曹操夾擊的艱難局勢。當時關羽戰敗身亡,劉備怒而伐吳;另一方面,曹操也蠢蠢欲動,準備南下。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孫權選擇以柔克剛,向曹操稱臣,接受「吳侯」封號,暫時屈身於魏,以爭取時間和空間。


孫權的這一策略,雖看似屈辱,實則深藏遠謀。他避開與曹操正面衝突,專心對抗劉備,同時積蓄國力、整頓兵馬。後來,曹操去世,魏國政權動盪,孫權即刻恢復獨立,最終成為三國鼎立中最穩固的一方。


孫家的處世之道可謂知進退、善謀局,懂得在關鍵時刻退一步,換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正因這種謙退與靈活,東吳得以屹立五十餘年,是三國中延續最久的政權。


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發是:做人處事不必處處爭鋒相對,有時懂得退讓,反而能守得雲開見月明。計較一時得失,不如著眼長遠利益,有捨才有得,這正是孫吳成功的智慧所在。


蒙34: 516 ~孔明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中,講述了一段家喻戶曉的智謀故事——諸葛亮草船借箭。當時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準備對抗曹操,但周瑜心生忌憚,欲藉機為難孔明,命他在三天內籌措十萬支箭,否則將以軍法處置。孔明欣然應下,並表示無需人力,只求提供數隻小船與一些士兵。


第三天夜裡,江面起了濃霧,孔明指揮數艘草船開往曹操水寨。船上插滿草人,曹操在濃霧中難以辨明敵情,誤以為遭襲,便命弓箭手放箭防禦。數萬支箭如雨般射向草船,箭全插在草人上。等到天將破曉,孔明下令返航,輕鬆帶回超額的箭矢,周瑜見狀只能讚嘆其智計。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重要啟發是:在迷霧與不明情勢中,應保持冷靜、謹慎行動;反之,若對手在混亂中魯莽反應,正是我們趁勢而為、化被動為主動的良機。孔明不僅以智慧化解難題,更成功將對手的力量轉化為己用,展現了「順勢而為」與「借力使力」的智慧策略。


頤33: 515 ~孔明三氣周瑜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至五十六回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情節之一,便是「諸葛亮三氣周瑜」。吳國大都督周瑜英俊才略,志在抗曹興吳,本已立下赤壁大功,卻屢次被諸葛亮巧計戲弄,先是借東風破曹,再是讓劉備迎娶孫尚香,甚至趁機奪取荊州。每每周瑜費盡心機、策劃周密,最後總被諸葛亮一語雙關、一招破解,氣得他吐血不止。最後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終。


這段故事不只是展現諸葛亮智謀過人,更是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周瑜本也是才華橫溢、統兵有術的人物,但因嫉才心切,總與諸葛亮爭鋒相對,最終誤了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天賦與角色:周瑜擅長統帥水軍、臨陣指揮,諸葛亮則善謀略與全局之策;兩人若能互補合作,或許能成一段千古佳話。可惜周瑜未能放下比較之心,反因嫉妒與執著而敗於心魔。


這正說明人生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機緣與天賦,不必執著於與人一較高下。若總羨慕別人的才智或成就,反而會忽略自身優勢,錯失機會。人應當認清自身所長,並加以發揮,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盲目追求他人的成功模式,不僅無法超越對方,甚至可能離目標愈來愈遠。正如那句話所說:「花有花期,樹有樹形」,唯有不與人比,專注修己,才能真正成長,開出自己的光彩。


5/28/2025

剝32: 514 ~鄧艾入蜀見孔明碑

在三國末期的歷史長河中,魏將鄧艾以一場令人讚嘆的奇襲,成為征服蜀漢的關鍵人物。他不走傳統大道,而是選擇了險峻的陰平小路,帶領大軍翻山越嶺、跨越峽谷,走了700里路,歷時20天,最終從德陽亭突入成都,一舉攻下蜀漢政權。這段艱苦卓絕的行軍,堪稱如天降神兵,出其不意,連蜀中之人也為之震驚。據《三國演義》一百十七回所載,鄧艾在途中,驚見諸葛亮所樹立的石碑,預測有人經此入成都蜀漢亡了,鄧艾感嘆孔明的先見之明也感謝天助,亦深知此次勝利得來不易。


這段歷史不僅是戰略上的奇蹟,也象徵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鄧艾若當時尋求捷徑,走平坦易行之道,勢必會遭遇蜀軍重兵防守,難以成功。正是因為他選擇了艱難之路,咬緊牙關、一步一腳印地挺進,才能最終突破天險,完成壯舉。這如同我們人生中的許多目標與夢想,無法僥倖取巧,更無法一蹴而就。若真心想達成,就得如鄧艾般不畏艱險,沉穩前行。


成功的背後,往往是一段沒人看見的艱辛旅程。每一個堅持下去的步伐,都是向夢想靠近的一里路。我們雖無法預知結果是否圓滿,但只要願意踏實前進,終將在某個時刻,迎來屬於自己的成都之日。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唯有不斷努力、堅定信念,才能成就非凡的自己。


5/23/2025

夬31: 513 ~許攸離開袁紹往曹營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中,官渡之戰進入關鍵時刻。袁紹兵多糧足、氣勢如虹,曹操則兵少糧缺,形勢危急。但就在此時,袁紹卻犯下了嚴重的領導失誤——疏忽了身邊最重要的謀士許攸。


許攸本為袁紹多年心腹,謀略過人,但因性情耿直,在袁營中常與其他謀士不合,漸被排擠。袁紹聽信讒言,對許攸態度日冷,甚至當面斥責,使許攸心灰意冷,決意離開。當夜,他投奔曹操,並向曹操獻上一條奇計──突襲袁紹軍隊糧草重地「烏巢」。


曹操聽從建議,親自率兵夜襲烏巢,成功焚毀袁軍糧草。袁紹聞訊驚慌失措,軍心動搖,最終全軍潰敗。這一戰不僅逆轉了官渡戰局,更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在領導與管理中,最親近之人未必永遠忠誠,若未能給予信任與尊重,反會釀成大禍。領導者尤其要慎對核心幕僚與老友,處理意見分歧時應寬容包容,避免因一時情緒而割裂關係。許攸之叛,從表面看是背叛,但從根源看,是袁紹用人不察、缺乏包容所致。正如兵法所言:「將在謀而不在勇,用人在信而不在力。」若不能妥善維繫與關鍵人才的關係,終將自損根基、招致敗亡。


大過30: 512 ~關羽大意失荊州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關羽統兵北伐,水淹七軍,大破曹仁於樊城,威震華夏,一時聲勢如日中天。然而,就在這戰功赫赫之際,關羽卻因性情剛烈、自視甚高而埋下敗因。他對黃忠與自己同列五虎上將心生不滿,認為年老的黃忠配不上此等殊榮,內心不平,顯露了他的驕傲與自負。


後來,關羽圍攻樊城後雖獲勝,但求功心切,對後方防備鬆懈。此時,孫權暗中與曹操聯手,趁關羽主力深入,派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未能察覺形勢逆轉,終致荊州失守,自身亦兵敗被擒,最終身死東吳,成為蜀漢最沉痛的一場失誤。


這段故事深刻提醒人們:做事不可為情緒與主觀意念所蔽,否則將難以看清全貌,容易做出錯誤判斷。關羽若能跳脫自我,以全局觀來審視蜀漢形勢,懂得黃忠雖老卻有戰功、聯吳抗曹才是根本,他或許能保全荊州,延續優勢。但因自矜武勇、驕傲求功,反而導致敗局。


成功時更要謙卑,進退之間需保持平衡。唯有跳脫情緒、以第三視角冷靜觀局,方能在動盪之中立於不敗。關羽之敗,正是「驕兵必敗」與「過猶不及」的真實寫照。


咸28 : 510 ~丈母娘看女婿

\\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中,孫權為了穩固與劉備的聯盟,表面上提議將妹妹孫尚香嫁與劉備,實則懷有試探與控制之意。他心中懷疑劉備圖謀荊州,欲以婚姻為名,設計將其留置東吳,以利吳國掌控局勢。然而諸葛亮早已洞察其計,便靈活應對,將這場政治聯姻轉化為一場情感策略。


諸葛亮建議請吳國太──孫權的母親──親自主持婚事,並安排劉備前往拜見。吳國太乃慈母心腸,見劉備溫文儒雅、謙遜有禮,頗感欣賞,逐漸對其產生好感。正所謂「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原本孫權以陰謀算計為出發點,卻在母親的感性判斷中,轉為對劉備的信任與接納。諸葛亮的計策正是巧妙利用吳國太的情感角度,破解孫權的剛性謀略。


這段故事不僅描寫三國時代的權謀博弈,更展現人情之道的潤滑力量。諸葛亮懂得在理性分析之外,善用人性與感情的力量,使情勢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突破。在現代合作關係中,亦可借鑑此理──理性衡量固然重要,但適時訴諸感性,反而能消弭疑慮、促成雙贏。這正是「以柔克剛」的智慧所在。


革29: 511 ~曹操應變收遼東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中,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後,仍須面對袁紹兩個兒子袁尚與袁熙的殘餘勢力。這兩人不甘失敗,聯合反抗,與曹操周旋多年,最終被迫北逃至遼東,投靠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此時雖勢力壯大,卻也陷入兩難——若遠征遼東,行軍路遙,不僅軍心疲憊,且有可能被其他勢力趁虛而入;但若放任袁氏兄弟,恐有死灰復燃之虞。


此時,謀士郭嘉獻策,建議曹操按兵不動。他分析局勢指出,公孫康雖接納袁氏,實則心懷疑懼,若曹軍不發兵,反讓其陷於進退維谷之中,可能主動作出對曹操有利的抉擇。果不其然,公孫康權衡利害,擔憂袁氏會招禍自身,便先下手為強,將袁尚與袁熙斬首後,將首級送予曹操以表忠誠。曹操未費一兵一卒,成功清除北方威脅。


這一段故事展現了英明領導在面對複雜局勢時,並非總要以強硬出擊為唯一選項。有時,冷靜觀察、審時度勢、掌握敵人的心理與行動變化,反而能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成果。郭嘉的「不動之兵」,正是「無為而勝」的智慧體現。


5/21/2025

兌27: 509 ~三國爭荊州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多次要求劉備歸還荊州,這段歷程充滿了權謀與外交手腕的角力。荊州原為劉表所據,後來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借勢入駐,成為他擴張勢力的關鍵據點。然而,孫權認為荊州本應屬吳國所有,遂多次遣魯肅、諸葛瑾等人前來交涉,要求劉備返還。

面對吳國的逼切訴求,劉備與諸葛亮展現極高的政治手腕。他們採取拖延戰術,時而以「未得西川」為由推辭,時而以「聯姻尚淺,情分未固」為藉口緩談。諸葛亮更善用談判藝術,提出「共守荊州、抗曹操」的說詞,使孫權方面難以強硬施壓。同時,劉備也與吳國聯姻,娶孫尚香為妻,以穩固表面上的同盟關係。

整個過程中,諸葛亮善於權衡輕重,巧妙回應對方要求,又不完全拒絕,使局勢維持微妙的平衡。直至劉備成功奪取益州,實力擴大後,孫權見荊州難取,乃再施計策,假意與劉備和解,卻命呂蒙、陸遜暗中襲取,終於奪回荊州。

這段過程不僅展現劉備與諸葛亮的謀略,也體現三國時期外交與權謀的深刻層次。荊州之爭,實為三國鼎立前的重要一役。

隨25: 507 ~曹操渭水驚魂

建安十六年,馬超與韓遂響應漢中張魯之命,聯合西涼諸將起兵十萬,兵臨潼關,直逼關中,誓要誅曹操以報父仇。曹操親率大軍迎敵,雙方在渭水對峙。馬超驍勇無匹,數次衝陣幾逼曹營,曹操數度險象環生,甚至一度需親自披髮斷袍、渡河逃命,堪稱一場生死驚魂。


然天似乎總護曹操,他雖身陷險境,卻總能逢凶化吉。渭水一戰,若非許褚拼死保駕,張郃、高覽臨陣歸順,夏侯淵、曹洪等將奮力應對,曹操焉能安然脫困?後又因與韓遂巧妙書信往來,離間其與馬超之間的信任,使西涼軍內亂,兵勢漸衰。


究其根本,曹操能在亂軍中屢屢得救,實因他平素為人寬厚,對人不論貴賤親疏,只要有才皆委以重任。張郃原為袁紹部將,曹操敗袁後不僅不殺,反重用之,方有今日回報。許褚、曹洪等將,皆受其厚遇,至死不負。即使面對敵將,也常留餘地,故昔日交情、恩義,在亂世間反成救命之因。


渭水驚魂,馬超固然猛如雷霆,但曹操憑藉智慧與人和,化險為夷。誠如所言:「福星高照者,非天命使然,實根於平日德行,處人以誠,自有貴人隨影相助。」曹操此役雖敗而不亡,反以智略分化敵軍,重整河山,終保關中無虞。


困26: 508 ~劉備私義忘公益


劉備失荊州、痛失關羽,心如刀割,悲憤交加。他念及桃園結義之情,視關羽如親兄,不僅為弟報仇,更欲雪心頭之恨。是以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再三勸諫,毅然決然興兵伐吳,動用三十萬蜀軍,誓言討回兄弟之仇。然其舉非為國計,而為私憤,非為百姓,而為一人之情。私義蒙蔽理智,情感壓倒政略,終致大敗於夷陵,蜀軍損折殆盡,國力元氣大傷。


人主若困於私情,則易失公義之道。劉備一生仁義為本,卻於晚年為情所困,誤以兄弟情誼為天下大道。然君者之責,不在一人之愛恨,而在萬民之安危。三十萬蜀軍,將士父母妻兒,皆系一念之間。劉備若能看破恩怨,不為情所役,則或可以智制吳,徐圖大計,保蜀國於不敗。惜乎心結不解,反成牢籠,自縛其志,終致兵敗身亡,百姓亦受其殃。


情重雖可感人,然理失則害己。劉備敗於夷陵,不僅是兵敗,更是心敗。其不為國而為私,不為民而為義,實乃帝王之大忌。昔日仁主,終成情主,令人痛惜。是故,執政者當明大義、辨輕重,不可為私情所惑,否則,不但誤己一生,亦將誤國千


5/18/2025

萃24: 506 ~博望坡之戰


三國演義中,博望坡之戰是諸葛亮首次領軍佈陣,也是他智慧與用兵策略的初試啼聲。當時劉備僅有三千兵馬,卻要對抗曹操十萬大軍,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諸葛亮不慌不忙,依據天時、地利與人和,設下精妙的埋伏。


他根據地形,將兵力分散於博望坡左右兩側的豫山與安林,派關羽與張飛各率千兵分別埋伏,囑咐他們見火起便出擊。又令關平與劉封準備燃具,潛伏於坡後,等待夜晚火起時點燃伏火,打擊敵軍後勤。他更調來趙雲為前部,佯敗引敵深入,誘敵入伏。劉備本人則作為後援,穩住全局。


此戰最大特色是「以少勝多」「兵貴神速」,以及對人員特性的充分掌握:趙雲機警靈活、張飛勇猛剛烈、關羽果決穩重,各安其所,各盡其才。諸葛亮的調度如同棋盤布子,將每一員大將置於最適合的位置,並精確掌握火攻時機與敵軍行動,最終成功燒毀曹軍糧草,大破敵陣。


此戰不僅讓諸葛亮展現了軍事謀略,也讓眾將信服其才,建立起諸葛亮與劉備軍團深厚的信任關係。這段歷史讓我們體悟到,聚集人才並善用其所長,加上通盤規劃,雖勢弱亦能轉劣為


需23: 505 ~劉關張三顧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是三國時期最富啟發性的故事之一。當時,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他深知自己志在匡扶漢室,卻苦無良謀。經人推薦,他得知臥龍諸葛亮乃經天緯地之才,決心親自拜訪。但首次拜訪時,諸葛亮不在;第二次,又撲了個空。張飛怒道:「不過一介書生,主公何必如此低聲下氣?」關羽雖沉穩,心中也難掩不滿。劉備卻以禮待人,語重心長地勸道:「臥龍之才,非等閒可得,吾若得之如魚得水,豈可輕言放棄?」他以身作則,展現出對人才的尊重與誠意,終於第三次來訪時,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所動,應邀出山。


諸葛亮並非無心世事,而是看透時局,審慎選擇與誰共事。他觀察劉備言行,見其志誠心正,胸懷天下,而非只為一己之私。這份謙虛與誠懇,讓他終於決定輔佐劉備,成就後來的蜀漢基業。


這段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好的人才與機會,不會輕易顯現,也不會輕易到來。面對真正重要的事情,要有十足的耐心與持久的誠意。懂得等待,也願意付出,才有可能感動人心、贏得信任。就像種子落在肥沃土壤裡,經歷風雨與等待,才能終有一天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劉備的謙遜與堅持,成就了一段千古傳頌的典範。


5/17/2025

井22: 504 ~孫策大喬江東好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下大亂。孫策年少喪父,繼承孫堅之志,胸懷大志,誓要在江東之地開創一番基業。然而當時的江東局勢混亂,各路勢力割據爭權,百姓困苦不安,對於孫策而言,這無異於是一個「爛攤子」。


在出征之前,孫策曾拜謁漢光武廟,向光武帝劉秀祈禱。劉秀當年以仁德平亂,以寬厚治國,在大亂中建立東漢,恢復秩序。孫策深知,要立足於江東,不是靠蠻力征服,而是靠寬容與治理之道,才能真正安民立國。他在廟前虔誠祈願:「若能承父志業,開創江東,願效法光武,以德服人。」


此後,孫策展開穩健行動。他用人不疑,任賢使能,禮賢下士,廣納人才;對地方勢力則寬中有嚴,安撫一方、懲治惡徒;對百姓則減賦息兵,重建農耕與商業秩序,使江東漸見繁榮。他不急於求成,而是一步一腳印地整頓、融合、建設,逐漸打下日後孫吳政權的基礎。


孫策的氣度不僅在於其軍事才能,更在於他能放下「個人功成」的急迫感,以「利他」的胸懷,將整頓江東視為歷史使命。這正是「成功不必在我」的最高境界。他深知,一個真正的開創者,不能只圖一時之功,而應為後世留下穩固的根基。


因此,孫策雖英年早逝,卻為孫權日後稱霸江東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石,讓後人敬仰其為江東的「小霸王」,更是一位具遠見與格局的開基之主。


5/15/2025

既濟21: 503黃忠老當益壯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然退兵,但仍掌握北方大權,並控制戰略要地漢中。劉備為了鞏固蜀地根基,決定發兵奪取漢中,與曹魏爭鋒。這一戰,他派出了年逾六旬的老將黃忠,與趙雲、法正等人一同進軍,挑戰魏將夏侯淵與張郃。


黃忠雖年紀大,但不減其勇,在諸葛亮與法正的謀劃下,他巧妙以小部隊出奇兵,夜襲天蕩山,擾亂敵軍,成功奪下此一戰略高地。他並未趁勝冒進,而是堅守陣地、穩扎穩打,以逸待勞,等待敵人疲態顯現。夏侯淵輕敵追擊,反被黃忠以伏兵反攻,大敗於定軍山,最終斬將奪旗,震動三軍。


黃忠的成功並非靠蠻力,而是憑藉謀略與耐心。他不像年輕將領好勇鬥狠,而是審時度勢,抓住敵人疏忽的一刻出手,展現「慎終如始」的態度。他的行動如同一位經歷過無數風雨的長者,深知勝利往往在於最後的沉穩一擊。


這場戰役,不僅替劉備打開進軍漢中的大門,也奠定其稱漢中王的基礎,展現了老成持重者的智慧與價值。黃忠的表現告訴我們,有智慧、有耐心的人,即使年邁,仍能開創新局。


蹇20: 502 ~王臣謇謇舌戰群儒


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率大軍南下,意欲一統江山。面對這股來勢洶洶的北方強權,江東的孫權陷入極大的猶豫之中。一方面,張昭等東吳文臣主張投降,認為與曹操對抗無異以卵擊石;另一方面,以魯肅、周瑜為首的武將則堅決主戰,認為曹操野心昭然若揭,若不反抗,江東遲早淪為他人之地。


孫權一時拿不定主意,陷於進退維谷之間。正當此時,劉備派遣諸葛亮前來東吳,進行聯吳抗曹的外交行動。諸葛亮以巧舌如簧的辯才,與張昭等降派大臣展開「舌戰群儒」,不但從情勢利害剖析出曹操並非不可敵,更指出劉備與孫權聯手才有可能保全南方大局。他強調:「若坐視不理,東吳將為曹操所吞;若能聯劉抗曹,則天下三分可期。」


周瑜雖初時對諸葛亮有所疑慮,但諸葛亮處事沉穩,見解深遠,與魯肅密切配合,最終說服孫權改變初衷。孫權拔劍斷釘截鐵地說:「有誰敢再言降者,與此劍同!」從此確定主戰方向。


這段歷史說明,在多方壓力之下,領導者若能開放心胸,聽取不同意見,從更宏觀角度審視局勢,就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正因孫權審慎權衡、果斷決策,才有日後赤壁大勝、三分天下的歷史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