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2024

鼎:306~九鼎文化共融

【引言】

在觀看了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的《什麼是中國的文化?》視頻後,我有以下幾點心得分享。視頻連結如下:https://youtu.be/FsuF67E6EaQ?si=6HGeH_nVnRKtWuR5

葛教授指出,許多人往往將「漢族的儒家思想」等同於中國文化,這其實是一種過於狹隘的觀點。就漢族的儒家文化而言,它具有五大特點:(1)獨特的方塊漢字及其承載的文化意象。(2)「親親尊尊」的家文化及「家國同構」的觀念。(3)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信仰體系。(4)陰陽五行的宇宙觀及生活方式。(5)以中原為核心的唯我獨尊的世界觀。然而,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和西方列強的衝擊,這些文化特點的立論基礎已經逐漸喪失。

當前的現實是: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言,西方的個人主義削弱了中國傳統的忠孝思想,西方的無神論及宗教信仰稀釋了傳統宗教信仰,現代科學觀取代了陰陽五行觀,而歐美霸權也取代了中國曾經的中心地位。面對這些西方文明的浪潮,我們不得不反思文明與文化之間的差異。葛教授提到了一本德國人所著的書《文明的進程》,書中指出,西方的科技文明確實為人類帶來了更高的生活水準,並提升了人們的精神境界,但同時也在摧毀許多傳統文化。我們無法阻止文明的進步,也不應以民族優越感來延續傳統文化。相反地,我們應該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識別哪些部分不再適應時代,而哪些精華可以保留下來。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學習與「夷狄」共融,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我認為,中華文化的歷程是一個不斷「共融」外來文化的過程。從夏朝的中原,到周人的西岐,再到魏晉南北朝的五胡,以及五代十國的契丹北狄,金國元朝的蒙古女真,直至清朝的滿洲。中華文化原本只限於華夏,但隨著歷史的推進,它不斷地擴展,彷彿是一口大鼎,逐漸吸納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乃至漢、滿、蒙、回、藏等各族的文化。近代,中華文化更進一步融入了日本與歐美的科學文明,並發展出獨特的製造業、電子商務與人工智慧等科技。時代在進步,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化的傳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承先啟後的基礎上開創新的局面。

那麼,我們該如何行動呢?可以參考近年來台灣企業推動的《DEI計畫》,該計畫鼓勵在對待不同員工時能夠多元、平等與共融。這意味著,我們要尊重來自東南亞或歐美的員工的文化多樣性與差異,平等對待,並試著換位思考,以包容不同的思想。當我們看待中華文化時,不能僅限於孔子學說或帝王學,而應該發掘諸子百家的多元思想特色,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並以更廣義的文化框架來接納和融合其他思想。

「江河不惡小谷,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未來,中華文化將持續吸納來自美國、拉美、中亞、東南亞、日韓、中東、非洲與歐洲等地的文化,使其更加豐富廣大。中華文化的不斷吸收、轉化與增添新元素,正是它得以延續與繁榮的不二之道。

【說明】

延續前一篇的「文化融合」,我們從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來看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融合。文化融合的結果除了「一個消滅,一個存活」的方式外,有沒有「兩者共存」或是「一個被包含在另一個內」的可能性?

我們所存在的每個組織,都有它的文化。家庭有家庭的文化,企業有企業的文化,學校有學校的文化,國家有國家的文化。一個少女加入一個家庭,她原本有她自己的做事方法,有她原生家庭的文化,那他到了新家庭,是否有機會保留原本的文化因子,而能被新的家庭所包容?

就中國從秦統一天下到現在,大約1800年,這麽長的時間,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這個視為中國的政治樞紐或文教中心,曾經被許多外族統治過。第一次是在漢朝末年的魏晉南北朝,包括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這些內徙的草原各族及漢族在漢地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也使漠北游牧民族與漢地漢族產生文化經濟交往。這段慌亂被隋唐所統一,隋唐兩代的皇帝,血緣就已經不是純漢族了。隋唐之後,約50多年的藩鎮割據,號稱五代十國,黃河流域是五個藩鎮割據的朝代,南方則是十個小國家。直到宋代成立。但是宋代為了避免藩鎮割據,反而採用文人帶兵,結果北宋被北方的遼國與女真人所滅,南宋偏安長江以南。後來蒙古人滅了女真與南宋。蒙古人統治90年,被明朝「驅逐韃虜」後,明朝又被滿族人所滅,300年後,孫中山等革命軍再次「驅逐韃虜」又恢復漢人統治。

在這1800多年,看得出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中國」,發展出來的文化,具有很大影響力,許多從東北西北或北方來的統治者,全都被「融入」了「中國的文化」。當然,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因素,植入「中國的文化」,例如佛教文化,就是魏晉南北朝從西域引進,逐漸發展出來的新文化,而且從唐朝後,有些道家信徒參考佛教的經典,融合成道教的文化。

在東晉與南宋兩個時期,因爲原本的中原文化,帶到長江以南,於是中原文化與原本的吳楚越文化融合,也發展出江南的另一種文化。

在四川的蜀國,因為劉備與諸葛亮的治理,發展出另一個四川文化。新疆與西藏,則是因為滿清原本來自塞外的特殊身分,而被納入版圖,而且滿清的治理而引入漢族儒家的文化。

上面這張圖,就是融合了以中原為中心的「九州」,形成當今的中國的文化範疇。

看著這張圖,我想表達的是,中國文化的範疇很廣,不應該侷限在「漢族的儒家思想」作為褊狹的窄化的「中國文化」的全部。而且,孔子的「儒學」,尤其是朱熹所註解的四書五經,在古代的讀書人,為了科舉考試,確實成為讀書人必讀的教材,但是「講的出來」的教材,並不等於「行為的」文化。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胸懷,是一種期許;官場上爾虞我詐,言必稱堯舜而徇私枉法,結黨營私,才是真正的官場文化。

中國的文化,受了蒙古人與滿洲人統治而有些改變,這些外族對於漢族的不信任,養成漢族讀書人預防文字獄而偽裝自我保護的文化;滿清的腐敗,對外的封閉,卻擋不住船堅砲利,而吸引了天主教文化與西方思想進入,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也讓中國讀書人從日本借鏡取經,許多外國書籍的翻譯都參考日本學者,而被日本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談到文化融合,我借用中國過去1800年的歷史來說明,文化是一個不斷刪除與新增的過程。我們對於不同的多元文化,應該秉承DEI的精神,給予尊重與包容。放在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感,拋棄過時無用額部分,而吸納他人好的部分。

【一圖】

這張圖是以中國夏商周以來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版圖在擴大,而影響中國文化的人物來自四面八方,只舉六個為例。

上面是黃帝與老子,他們的道家文化,對於中國人民影響很大。人民的安貧樂道,逆來順受,受道家文化影響大。有人說「儒學治人,道學治身,佛學治心。」道家對於讀書人管理挫折,有很大貢獻。

左邊有匈奴單予與利瑪竇,中原的面積很小,在宋朝與明朝,皇帝的版圖很侷限,甚至只有統治長江以南。而漢族的政權,自古以來都是從西方或北方所入侵然後取代。在漢朝匈奴人讓漢武帝多次征伐到國力大傷。在西晉,西方與北方的五胡亂華,造成民族融合,很多胡人變成漢人,漢人與胡人通婚而不再有純種的漢人。到了唐朝,西方的回紇與外族對中原威脅很大,後來變成五代十國。宋代時,西方的契丹,東北的女真,北方的蒙古人都是威脅。到了清朝,東北的滿族以一個少數民族竟然可以統治中原政權面積最大的帝國。嚴格來說,漢族出身的皇帝所統治的中原,面積都不大,而北方民族統治下的中原政權反而持續擴張。換言之,中原需要非漢族的外族的積極戰鬥力與鬥志。

右邊是清朝的皇帝與日本的明治天皇。中國的人民,必須感佩滿清政權,因為他們才建構了當今的中國版圖。相較於明朝,清朝把東北的滿洲地區,北邊的內蒙古,西北邊的新疆都納入版圖了。明朝的版圖,或是南宋的版圖,都不包含新疆,東北與西藏。另外,日本在明治天皇的領導下,進行西化改革,並且落實西學書籍的翻譯,西學名詞的定義。目前我們中文很多名詞,都是直接從日本的經驗應用過來,包含文化,文明等名詞。日本的明治維新,也成為滿清末年,讀書人學習與參考的榜樣。

葛兆光老師提到,中國人需要小心別帶有「文化優越感」,以為中華文化可以做得比其他文化好。其實文化本身並無優秀或劣幣,而是應該尊重多元文化,公平對待別人,以及嘗試包容他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