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易經小故事中,回顧一下昔日在天德黌舍學習,須感謝毓老師的啓蒙,以及後來多年接受天德黌舍學長的指導,除了許仁圖老師外,其餘三位都是透過書本及YouTube影片的學習。
毓老師說《春秋》和《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毓老師說易經》主要是講《易傳》的繫辭及文言,以及解釋乾坤屯蒙四卦。毓老師的講解並非一家之言,而是「述而不作」,我也無緣跟隨他細讀易經,只從書中略窺一二。
對於《易經》的理解,我廣泛涉獵後,尤其在接觸民初學者及大陸學者的研究後,我質疑盡信《易傳》是否是最好的解釋?我也質疑在考古發現前(易經帛書版及甲骨文大量解釋)的易經解釋,是否都是「以管窺天」「朱熹瞎猜」「穿鑿附會」而已。
許仁圖老師有一本書《孔子易》,他設法告訴大家,我們今天所讀《易傳》應該稱做《孔子易》,因為他跟《易經》的古文五千字,已經是截然不同的思想。包含大陸的學者,也都認為易經的古文應該跟易傳分開。
陳明德老師是一位管理學的教授,他也是基於《易傳》的精神重新賦予易經古文在管理學上的意義。嚴格來說,他的解讀可以叫做《明德易》。
劉君祖老師,創立易經學會,他出版一系列易經解x經的書,例如易經解金剛經、易經解心經、易經解孫子兵法等等,他也是基於《易傳》的精神重新賦予易經與其他經典之間的意義與關係。嚴格來說,他的解讀可以叫做《君祖易》。
李碩老師出版了《翦商》,採用考古發現來說明商朝時代商人的迷信以及叫周族捕捉羌人來獻祭,因此,李碩在書中舉了很多易經古文的例子,說明易經是周昌(孔子及後世稱作姬昌或周文王)對於當時商朝占卜習俗,以及周人用占卜預測捕捉羌人的紀錄。
由於捕捉外族的活人獻祭的行為過於血腥,不符合仁義道德和禮儀,周族取代商紂王之後,周公旦決定湮滅相關的證據,五百年後的孔子的刪詩書作禮樂,其實就是呼應周公旦的作法'湮滅這種殘忍的不良習俗與迷信的證據。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不理解商朝跟周朝的這段歷史,我們無法理解易經古文5000字真實的意義。
雖然李碩先生的書中敍述,很明確連起易經及早期甲骨文的內容,可以說明商朝人到周朝早期的這種人祭習俗的殘忍不仁,正也說明為何孔子孟子要講仁,以及墨子講兼愛。
如果孔子及其後輩增訂的《易傳》設法美化易經的文字成為仁義道德的版本是《孔子易》,李碩的《翦商》可以說是《李碩易》。
今天,我用AI繪畫來呈現易經小故事,是因為我相信《孔子易》在當今時代並不被多數人認同,而且我相信當代人並不想看殘暴商人的《李碩易》。因此,我想改用今天的文化脈絡,重新賦予易經新時代的意義,留給後代對當今時代的記憶,姑且稱為《文華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