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2024

人:363 ~易經主要人物

易經中出現的人物,就如上圖所示。

主角就是周文王與商紂王。

一,周文王(本書有時候稱為周昌)

參考李碩的《翦商》,他認為《易經》是周文王想要推翻商朝的占卜紀錄。

根據李碩的《翦商》的考古發現與對當時文化的理解,周族,是姬姓,周氏,因此應該叫「周昌」而非「姬昌」,周公旦是叫「周旦」。

周昌的祖父古公,從陝西北方將部落遷移到現在的西安附近,也就是周族的根據地,這地方叫做周原。周族並非商朝的貴族,因此不可能被封為「侯王」,所以,周昌在後來,被封為「西伯」是可能的,而儒家歷史記載的「西伯侯」,可能是周朝後來的人,自己往臉上貼金。

二,周文王的兒子們

周昌生了很多兒子,老大叫做「邑」,因為老大加了「伯邑」,因為早死,因此被史書稱為「伯邑考」。據傳伯邑,曾經被紂王重用,為紂王駕駛馬車。但後來紂王,想要找一個僕從祭祀上帝,就把伯邑殺了,祭祀上帝。還把伯邑的肉剁成肉醬,給周昌與周發食用。(這是非常殘忍的一幕,這也可能造成周發後來得到嚴重的憂鬱症,而經常失眠,造成早死。)

周昌的二兒子周發,成為後來的周武王。在他的手上,完成推翻商朝的大業。

周昌的三兒子是周鮮,一開始被封在管,是管侯,後來叛亂被周公平定賜死,改稱管叔。

周昌的四兒子周旦,就是有名的周公,他對與周朝的貢獻非常大。被孔子稱為聖人。他的兒子伯禽被封到魯國,也就是孔子《魯國春秋》故事主角的祖先。也因此魯國對於周公文化的保存最為完整。

周昌的五兒子周度,被封在蔡國,稱蔡叔。後來叛亂,兒子繼任為蔡國國君。蔡國就是後來孔子周遊列國時,落難困在「陳蔡」之間的蔡國。

周昌的六兒子周封,可能是在晉卦出現的康侯,繁衍良馬,原本賜封予「康」地稱「康侯」。後來改封於「衛」,因之史書亦稱為「衛康叔」。他的故事出現在康侯簋(又稱「沫司徒疑簋」)是一件西周青銅器,1931年出土於中國河南省鶴壁市衛國墓地,1977年入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周昌的第八子是周處,被封於霍,稱霍叔。也參加管叔的叛亂,也是霍國的國君。

三,商紂王(本書有時候稱為商王受)

商朝人信奉上帝,相信天上有一個至尊的上帝主宰天上天下。而在人間的主宰,就叫帝。周發滅了商朝後,周公就不再用「帝」,也抹去「上帝」的信仰,改為「天」的信仰,稱人間最大的領導者為「王」,或是「周天子」。商紂王,又稱為帝辛,姓子,名受。

商紂王的故事,有不同版本,大家可以參考《陳晉.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 1158. 提到的:

「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參考WIKIPEIDA 的商紂王條文,顧頡剛等疑古派學者認為,後世文獻中有關於商紂王的罪狀經歷了一個「古史不斷層累」的過程,越是晚的時代,其罪狀就越多越詳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古史累積」的爆發期,諸子百家和游士說客不了解歷史真相,在寓言故事和雜談的舉例論證中,把作為前朝亡國之君的商紂王當成一個反面教材下的箭垛子,為了宣揚「惡有惡報」,相對於西周時期的原始文獻又給紂王增添了不少新罪狀,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醬、剖割孕婦之胎等。

四,商紂王的父執,兄弟

在《易經》的泰卦出現過「帝乙歸妹」,而且還有「歸妹卦」,有人將兩者都跟商紂王的父親帝乙有關。也有傳說,帝乙將女兒嫁給周文王作為和親。李碩的《翦商》有針對周昌的夫人太似做過研究,認為以上論述是錯誤的。

孔子提到紂王時有三個仁人。《論語-微子18》中孔子稱微子、箕子、比子爲「殷三仁」:「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參考WIKIPEDIA的資料,可以查到這三位仁人的歷史紀錄與新的考證發現。

首先,微子是紂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在武王滅商後,微子持殷商宗廟禮器,來到武王軍營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向武王請罪。武王將他釋放,宣布恢復他原有爵位,以示寬厚為懷。後來周公封他於宋國。

其次,箕子,是帝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叔父封於箕。曾勸諫紂王,紂不聽,反囚禁之。於是他披頭散髮、裝瘋賣傻以躲過災禍。周武王滅商後,命召公釋放箕子。武王曾向箕子詢問治國之道,記載於《尚書·洪範》。根據司馬遷《史記》說法,箕子晚年統治朝鮮。另傳說,箕子死後被朝鮮民族追諡為大聖王,《舊唐書》中說箕子也被朝鮮民族奉為神祇祭祀。《舊唐書·卷199上》記載,後世的高句麗「頗有箕子之遺風」。

最後,比干,是帝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叔父。根據大陸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深入研究發現,比干之死與《史記》上紀載有出入的證據逐漸增多,現存有些比子廟中的碑文,顯示其比紂王還晚死十多年,雖不能說是鐵證,但已構成疑點,而所謂比干因諫言剖心而死是到春秋時期才有紀載,已經相隔甚遠,且諸多文獻表明隨著歷史推演,紂王的紀錄越來越殘暴,新增的情節也越多,不能排除後人醜化的可能。到了戰國時期又有了類似於屈子的說法,是比干其實是投水而死。近代史學家顧頡剛也曾考證提出一說,認為比干是紂王叔父,他在交戰的商、周雙方擔任了調停人的角色。

五,姜太公(呂尚,齊太公)

太公望,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軍師。因輔佐武王克殷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姜尚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的故事有很多,參考WIKIPEDIA,有幾個重點:

屠牛賣食的故事。《史記索隱》譙周說,太公不得殷商所賞,行年七十歲,還在朝歌以屠牛為業、又在孟津開酒館賣扁食,七十幾個諸侯經過,但無人賞識。一說是過了七年多,但無人賞識。

知名的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據民間傳說,太公至渭水釣魚,希望能遇見明主。據說姜尚用直線無彎折的金屬絲釣魚。三個月後,周文王出巡至渭水邊時發現八十多歲的姜尚。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尚是一個闡教的老道士,七旬時奉元始天尊之命,騎著四不像,帶著神器打神鞭及杏黃旗下山,扶助周朝,取代商朝,並執行封神的計劃。

參考李碩的《翦商》,也有幾個故事:

李碩的理解比較接近《史記索隱》的故事。呂尚因為在殷都做屠夫,因此知道殷都的動員與軍事狀況,因此可以作為周昌的軍師。故事可以參照《易經》的睽卦。

姜太公的女兒「邑姜」原本嫁給周昌的大兒子周邑,後來周邑被殺,改嫁給周昌的二兒子周發。為周發生下來下一代,周誦,也就是後來被周公輔佐的周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