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2024

取:262~墨子兩權相害取其輕

【引言】

墨家與儒家,代表兩種不同的道德標準。墨家講「權宜應變」,而儒家相對比較「擇善固執」。同樣的「義」在儒家講合宜,墨家講正利,儒家的合宜,是高道德標準的,而墨家的合宜是權衡下「兩害相權取其輕」。

因此,唐‧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提到「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因此在宋朝被元朝滅亡時,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歷史所稱頌。明末清初的錢謙益,雖然在文學貢獻頗豐,但是因為投降清朝,就被文人以腳踏兩個朝代,清初文人侯方域在《壯悔堂文集》提到錢謙益為「兩朝領袖」。當時就有人寫詩譏諷:「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自古多少讀書人是跳槽或是事奉敵對勢力的?包含管仲或是毓老師,也都有不得不的原因,需要事奉不同陣營的領導者,這站在「忠孝節義」的高道德標準,似乎不被接受。但是,歷史上這些跨朝代的大人物,因為犧牲自己的道德標準,也才能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否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堅持漢賊不兩立,那豈不是讓更多生民災殃?

當然,墨子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彈性作法,也可能會產生「投機主義」,為一些人的不善良,提供藉口。這是一個內心的道德標準的中,要靠每個人自己去拿捏。

【一字】

取,捕捉。根據《周禮》大獸公之,小禽私之,獲者取左耳。在古代捕獲動物時,割下左耳朵作為捕獲人的。

取,獲得。《孟子》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

取,索取。《詩經》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取,迎娶。《易經,姤》姤:女壯,勿用取女。

取,選擇。《墨子小取》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

【一圖】

這張圖的兩張小圖是使用AI DALL E3所畫。

左圖是形容「權宜」,在社會上存在不平等,因此墨子希望努力去做到公平,如何用愛人的方式,用非攻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在安定和平中,有大的公利,而減少公害。在行進間,必然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就是努力達成。就像他與巫馬子在《耕柱》的對話,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云利也;我不愛天下,未云賊也。功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於此,一人奉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於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子墨子1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我們兩個人都沒有做到讓天下太平的事,但是我們就是盡力而做。在盡力而做的過程中,我們的標準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義,志天下為分,而能能利之。」換言之,所謂「義」就是有心以天下為本分,在才能上也能夠做到,努力去利天下。有了義,就希望天下可以生,可以富,可以治。

右圖則是形容「取捨」,根據《經下145》無欲惡之為益損也,說在宜。《經說》無:欲惡傷生損壽,說以少連。是誰愛也,嘗多粟。或者欲不有能傷也,若酒之於人也。且𢜔人利人,愛也。則唯𢜔弗治也。

因此,我們掌握的標準是公利,是看整體的義,這跟儒家的個人義避諱講利,有不同的看法。也因此本圖用一個小女孩看著「玉碎」「瓦全」,他要選擇哪個?就像《墨子大取》的故事,遇到強盜,你寧可「斷指以免身」,還是「被他殺了」?前者是利也。

就像投降敵營,以求保全更多人的性命是好的,還是不投降,讓全部人都自殺喪命?

顯然,墨子的思考是比較理性的考量,站在儒家的思想,就是比較理想性的黑白分明的思想。這是墨家思想的不同角度。

【原文】

《經上說》解釋:「義,志天下為分,而能能利之,不必用。」換言之,所謂「義」就是有心以天下為本分,在才能上也能夠做到,能夠利天下,但不必擁有(用改為有)。

《經上》:「利,所得而喜也。」《經說上》:「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因此 「利」在獲得時可以帶給人們喜樂之感,而「害」則是令人厭惡的。

《經上》:「害,所得而惡也。」《經說上》:「害,得是而惡,則是 害也。其利也,非是也。」

《尚賢中》:「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 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其中關市、 山林、澤梁之利出於人民之努力,使國家富有,這是「公利」。

《大取》權: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權非為是也,亦非為非也。權,正 也。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 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也。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於事為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求,求為之,非也,害之中取小,求為義非為義也。

《大取》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於所未有 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於所既有而棄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經上》指出:「正,欲正,權利;惡正,權害」《經說上》:「權者,兩而勿偏。」

《天志上》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