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24

知:256~墨子知的哲學

【引言】

這是閱讀孫中原先生《墨翟與墨子》一書的另一張塗鴉。今天講「知」字。

孫先生先提到 Philosophy 一詞,日本人翻譯成哲學,後來中國學者接受而採用。因此說,愛知為哲。知,在古代有不同個意思,包含「知道」know,「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有些時候,知智兩字混用。

墨子的知識論,很重視邏輯與思考,在先秦孔孟重視心性或是禪宗重視頓悟而不講清楚的學習情境下,真是獨樹一格。因此在《墨經》有183條,對很多單字進行定義。

這張圖就是用墨子的知識為主來說明他對知的定義。在《墨子經上81》出現「知,聞、說、親,名、實、合、為」。在標題「墨知」來凸顯這是墨子的知識論,與老子孔子的「智」有所差別。

【一思】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有什麼問題疑慮?

說明:絕對的知道與承認不知道才是智慧。因為資訊的有限性與每個人認知理解的能力,因此幾乎所有人都是沒有智慧的。其實,認知程度是一個連續光譜,難道完全知道或承認完全不知道才叫智慧嗎?孔子的話有時候不能挑戰,會被群而攻之。中允來說,每個人對這句的解讀,就會因「知」與「智」欠缺明確的定義而各說各話。

【一字】

知,《墨子經上5》知,接也

【一圖】

這張圖,是參考《墨子》有關於「知」的部分,七個構面,分為兩段來闡述。聞、說、親是知識的來源,名、實、合、為是知識的型態。

就知識的來源:(1)聞知:聽聞、傳聞,從老師學習。(2)說知:自己學習,與別人討論,或自己推論。(3)親知:親身體驗。

就知識的型態:(1)名:透過指謂而得到的名稱、透過社會階級而得到的稱謂名份。(2)實:就是事實,實物或真實的物品,通常是透過感官所得到。(3)合:就是混合,我們的知識,透過自己所學習的名,五官所得的實,兩者混合在一起。(4)為:包含內在的意志動機,以及外在的行爲實踐。

左圖,用三個人來呈現,老師說的,自己的推論與闡述,以及用手摸與體驗的。

【原文與翻譯】

《墨子經上81》知,聞、說、親,名、實、合、為。

《墨子經說上81》知:傳受之,聞也;方不㢓,說也;身觀焉,親也。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志行,為也。

《墨子經下135》知知之否之足用也誖,說在無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