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2024

咸:244~先秦諸子匯咸陽

【引言】

黃俊傑老師的《叩問孔孟》,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儒家學說的訴求,就是等待出現一個像堯舜文武的聖王明君,讓在世的儒生們,可以用周朝的禮樂制度輔佐聖王明君,建立大同世界。」儒家學說,就是在編織一個「聖王明君」的理想國,但是儒生們等待了二千多年,從來沒有見過「聖王明君」,也講不出來「王道」(文王之道)的政治組織與社會分工。

黃老師說這就是「儒生」們的鄉愁,一個永遠到不了的「王道之家」,也不知道怎麼「回家」(沒有明確的路),最根本的是根本沒有「可以邁開的第一步」。

根據wikipedia,錢穆先生一生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希望讀者以「固有文明」去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不要只說「君主專制」概括。他對古文化的捍衛,有他的立場。但他的弟子余英時就說,他的老師「一生為故國招魂」。

余英時認為「儒家在今天只剩下遊魂」。我認同過去的儒家,是整個中國政治制度的價值核心,儒家的三綱五常也是人倫(君臣/父子/夫婦/家庭)等的價值核心。但是,西方的文明,在過去100年已經深入人心,每個人也已經感受到西方文明帶來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大多數的中國人,應該不會再支持儒家的人倫規範,例如人臣殺身成仁,為國君視死如歸,兒子不能與父親說理,兒子不能遠遊才是盡孝,女人必須三從四德,學生必須完全服從老師等等。

儒家與道家一樣,他們想要回到周朝或是遠古的夢想,不復存在。

儒家必須承認,他與道家或佛家一樣,只是每個現代人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支而已,甚至儒家的「舊道德框架」限制它被更多現代人所接受。

【一字】

咸,全。

咸,和諧。

【一圖】

傳統的文化思想,我根據這些古人的出生年齡:伏羲/易經,老子(前571~470),孔子(前551~479),墨子(前470~370),孟子(前372~289),莊子(前369~286)排列。

易經,老子與莊子偏虛無,採陰爻。孔子,墨子與孟子,四處遊說,屬陽爻。澤山咸,咸就是全部,就是和諧。期勉這些思想,不要偏廢,也各要去蕪存菁,和諧共處。

隨著時代進步,必須用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些文化,而且應該視為一個整體。

韓愈說的道統,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到了孟子,就中斷了。孟子到唐朝1000年,道統斷了。韓愈(768~864)到今天隔了1200年,曾經有人說朱熹是繼承孟子的聖人,但後來也被推翻了。儒家的孟子,不再跟著孔子高唱「恢復周的禮樂制度」,而是講出「四端之心」。如果孔子是個高不可攀的「神主牌位」,孟子就是後代儒生詠唱的「鄉愁」。

儒家文化,曾經被吹捧成為「國家考試」的教科書,但終究也只是「教科書」不能實用。

官場失意的蘇東坡,他在外放的時候,展現的精神不是「儒家」而是「道家」。

六出祁山的諸葛亮,他在艱困的北伐過程中,展現的不是「儒家」而是「墨家」。

這張圖,我想展現的,就是讓這些文化思想,聚集在同一條獨木舟,同舟共濟。在文明巨浪中,走出一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