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2024

止:258~墨子以辯止謬

【引言】

今天繼續讀孫中原先生的《墨翟與墨子》,這本書有很大一部分在探討邏輯學,這也是傳統華夏古書比較欠缺的一部分。從孫先生的解釋,幫助我們更容易認識墨子的清晰邏輯。

孫先生先提到《墨子經說上100》「聖人有非而不非」這句話,主要是討論到孔子在《論語子路》篇裡面與葉公的一段對話,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告發了他。」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不同: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又說《春秋閔西元年》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孔子又舉例舜的父親瞽叟做壞事,舜選擇包庇他的父親,因此聖人都要包庇犯錯的父母親人。

墨子認為「天下人是公平的」,在法律面前,父子都必須面對同樣的法律制裁。這就是兼愛的本質。但孔子則是將父子的親情凌駕在社會的公利上。墨子就用邏輯推理,

謬誤:孔子說「A聖人說親情重於公利」,孔子說「B聖人說親情重於公利」,因此孔子歸納說「所有人都應該認同親情重於公利」。

反駁(止謬):墨子舉出「大禹認為親情不應該重於公利」,因此,孔子說的論述被推翻。

墨子,就以這個邏輯提出「止」(反駁謬論)的邏輯。

【一字】

止,《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止,至,終點。

止,動詞,停止。

【一圖】

這張圖是用來描寫《墨子》書中對於「止」的論述。這裏的止,講的是「停止」別人的論述,換句話說,是反駁別人的論述的方法。

左圖,是因以別道。也就是,找出「特別的案例」用來區別「道理」得不夠普遍性。有如《經說》止: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也就是針對對方提出「前面看到的都是黑色的馬」,因此「所有的馬都是黑色的」。 因為我所得到的 A 都有 B 的特性,因此,我推論所有的 A 都有B的特性。

針對這個謬誤,墨子提出,只要找出有一個 A 不具有 B 的特性,就可以推翻對手的論述。

右圖,是法異則觀其宜。 前面較客觀可以區別黑白的,那適合去做反駁。但如果太主觀的,就不適合去做反駁了,這叫做要學會「適當的時機,去做論述與反駁」。

例如右圖有7個小孩,有些人看來笑臉,有些看來哭喪著臉,有人說「前面的小孩都可愛」,但你看到有些笑臉的小孩很可愛,但不笑臉的小孩不可愛,因此反駁說「前面的小孩都可愛」不對。但這個反駁,可能會無效,因為有些人覺得「哭喪著臉的小孩」也是可愛的。你覺得不可愛,有些人覺得可愛,這很主觀。

【原文】

《墨子經上51》 止,以久也;《經說》止: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若矢過楹。有久之不止,當馬非馬,若人過梁。

《墨子經上98》 法異則觀其宜。《經說》法:取此擇彼,問故觀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與以有愛於人有不愛於人,止愛人,是孰宜?

《墨子經上99》止,因以別道。《經說》止: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

《墨子經上101》止,類以行之。說在同。《經說》止:彼以此其然也,說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