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24

圓:277 ~乾坤之圓與緣

【引言】

今天是國曆的7月31日,介於大暑與立秋的節氣之間。這月完成了乾坤兩卦的重新詮釋,利用十二個月的十二個節氣來代表乾坤的循環,並用AI與照片,構成十二個圖像。有些解釋與先前的,日月詩集》有所差異,我必須承認我的想像,可能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

【一字】

圓,《說文》圜全也。从囗員聲。讀若員。

圓,圓形。《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圓,錢幣。外圓而內方。

【一圖】

這個圖,就是24節氣圖,按照時鐘的指針作為月份,右方為三月春分,左方為秋分,上方為冬至,下方為夏至。這個方位是以冬至為 12點,順時針移轉。

12點代表12月22日,3點代表3月22日,以此類推。因此也呼應了星座的安排。

然後將乾坤的爻辭對應到左右兩邊,看到剛好一個循環。

【參考】

類似的節氣時間圖,可以參考:

時:181: 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4/01/blog-post_17.html





坤:276~坤卦小故事

【引言】

坤卦,是形容大地。孔子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雖然有些八股,卻也是要呈現坤字的意象。

兩年前,我在寫《日月詩集》時,就坤卦,以第一爻的「履霜堅冰至」,想到十月份「霜降」這個節氣,因此,就從十月「霜降」十一月「小雪」十二月「大雪」「冬至」一月「大寒」到二月「雨水」,橫跨十到二月份。當時這樣的編排,有它的道理。我也想到直方大在初冬,並不容易降下大冰雪,冰封大地的機會。而且坤卦只有十到二月,而乾卦是二月到七月,那麼乾坤兩卦就沒有機會形成一個一年12個月的循環。

經過兩年的重新思考,我想,不要被「霜」這個字所限縮了。也不要急就章,而應該用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坤卦。於是重新賦予坤卦意義,從立秋(八月)開始,直到大寒(一月),將直方大看成秋天的天高氣爽(九月秋分);將含章可貞當成稻穗飽滿(十月霜降);將括囊當成秋末冬藏(十一月立冬),將黃裳作為歲末慶典(十二月冬至),將龍戰於野看成冬天打雷(一月大寒)。顯然,含章可貞與括囊這樣的解釋,似乎更容易理解。

因此,坤作為大地的意象,似乎也可以有很棒的解釋。

【一字】

坤,就是指地面凸凹不平的樣子。

【一圖】

坤:大地的意象

列出坤的六個爻及爻辭。並用我的說明來展現各爻的意境。

畫出每一個爻的示意圖後,細部請看後續的大圖及每字說明。


霜:275~坤卦之一

【引言】

履霜堅冰至,這句話容易讓人想到,馬上就要進入冬天。

但,在《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而蒹葭在周代豳國(今陝西咸陽市彬州市一帶)還有一種說法叫「萑葦」《詩經.豳風.七月》記述:「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根據這樣的描述,我們可以說古人多愁善感,未雨綢繆,剛剛立秋,「天階夜色涼如水」,就聯想到「白露」然後也想到「冬至將至」。因此,相對於乾卦以立春開始,我們讓坤卦從立秋開始。而履霜堅冰至,就是立秋就想到冬天,慢慢為冬天做準備,也不忘了享受秋天的美好。

【一圖】

這張圖是採用DALL E3所畫的

上半部的意象是國曆八月(農曆七夕)可以感受秋涼,「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下半部的意象則是「葉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都是秋天與霜的意象。

【參考】

https://www.epochtimes.com.tw/n261091/白露為霜-思慕蒹葭宛在水中央.html

7/30/2024

直:274 ~坤卦之二

 

【引言】

直方大,顯示一種遼闊。

最遼闊的景象,就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若是農業聚落的秋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畫,是《拾穗》(Des glaneuses),法國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繪於1857年。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所藏。 

【一字】

直,筆直。

【一圖】

這圖是請AI DALL E3 所畫,形容麥子成熟了。麥田綿延到天邊,那是很直很遠的距離。也很大,也很方正。

在陽曆的九月(農曆八月)許多的雁鳥會從北方飛到南方來避冬,在台北附近的華江橋雁鴨公園,也就是華江橋附近的廣大沙洲濕地一直是許多候鳥的棲息地,每年9月至次年4月,都會有數以千計的雁鴨科與鷸鴴科等鳥類來造訪。(參考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的網頁)

不習,也就是不練習或是不沿習,鳥兒們為了過冬準備開始忙碌的尋找好的窩與好的食物。




章:273 ~坤卦之三

【引言】

含章可貞,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關鍵就在章字作何解釋。

傳統的易經學者,將章描寫成「文章」,用「章」來形容美好的事物。

《翦商》的作者李碩則把「含」做「勘」古字,「章」做「商」字,簡單的說,就是要滅掉商朝。

【一字】

章,《說文》一首曲子演奏完叫做一章。

章,《廣韻》一篇文章。如順理成章。

章,彰,就是明。

章,文彩。

章,條理。如章法。

【一圖】

這圖是以京都琉璃光院的窗景倒映在琉璃桌上的美景,回頭來呈現一種樸實中內蘊的光彩,以及在平淡中的璀璨。

國曆十月份(農曆九月)天氣漸漸涼了,這時候霜降,將不能耐寒的植物停止生長,然後就會有些植物的葉子變成黃紅色,也有些植物就落葉成為枯木。

日本人擅長於管理與搭配植物的顏色,因此可以變化出五彩繽紛的秋色景象。

這些變化,就是為了捕捉秋天到冬天的最後美景,但並不會造就什麼新的成就(無成),而默默的讓紅葉落盡成為枯木(有終)。


7/29/2024

括:272 ~坤卦之四

【引言】

今天到桃園參觀一個現代化的自動化工廠,科技的貢獻,在於節省人力以及透過機器人幫助人從事重複性或職業傷害的工作。

看到「科技化撿貨,輸送,包裝,然後物流出去」的流程,這整個過程就像「括囊」,也就是根據客戶的訂單,把客戶所需要的所有產品,從不同的地方收集過來,然後放入同一個「箱子/袋子」,再三確認後,就把箱子或袋子,封綑起來,送給客戶。

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董仲舒提到:「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畢藏。」也就是說,來到國曆11月(農曆10月)小雪的節氣,表示所有的農作物都已經可以收成了。

在台灣中部的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是全台灣最大的杭菊產地,每年3月為杭菊育苗期,9、10月杭菊開始含苞待放,到了11月朵朵或白或黃的小小杭菊就會開滿花田。當地舉辦「杭菊節」活動外,菊農們會根據花卉大小分次採收,大約於11月底至12月初就會全部採收完成。

【一字】

括,捆束、收攏。

括,《說文》「括」之篆文作「 手寫字 」,《說文解字.手部》:「絜也。從手 手寫字 聲。」隸變作「括」

【一圖】

這圖是請DALL E3 所畫,再做修改而成。

在國曆11月(農曆10月)初是立冬,11月下旬為小雪。簡單說,這時候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古代很多文人喜歡用小雪作為題目來作詩。就拿《冬景》(宋.蘇軾)的這首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圖中的麥田已經收成,用麻布袋裝並綑束起來。而麥田已經鋪上一層薄薄的雪。



裳:271 ~坤卦之五


【引言】

黃裳,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夏朝的衣服是上衣黑色,下裳為黃色。因此黃裳是一般人穿著的下裙。

有些人說,黃裳就是皇上的諧音。這種說法,我認為是後代人的說法,因為黃裳這個詞,在易經古文就有,那時候周朝有天子,還沒有皇帝這個名詞,更不可能有皇上的名詞。

【一字】

裳,衣服的下半部,古代男性的裙子。

【一圖】

本土以冬至為意象,在冬至的時候,古代的習俗,視同另一個過年,人人吃湯圓,裏面還會包餡,代表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圓滿。

本圖以丘陵示意為地圓,用屋子圓屋頂示意人圓,而天的穹頂也是天圓,冬至就是冬天的極點,三圓象徵三陰坤卦,而即將一陽復始!

若人住在屋子是上身,黃裳就是房子延伸下來的黃色山丘!


寒:270 ~坤卦之六


【引言】

關於坤卦,尤其是提到龍戰於野,從我學易經以來,沒有聽到一個比較完整令人滿意的說法。

後來我理解到龍可能是雷的意象,而龍戰於野,就是雷聲此起彼落罷了。

下一句,其血玄黃,很多易經的翻譯或是解釋,也是自己不知道在說什麼。

後來我閱讀發現,「冬雷」在冬天打雷,竟然也有人研究,也提到冬雷會帶來不吉利。

【一字】

寒,象天寒地凍,屋中一人睡在草上並以草覆蓋,以草禦寒。本義是寒冷。

寒,用來形容人的狀態,有冷寂、貧寒的意思。

[一圖]

這圖也是AI所繪。

冬天天氣冷,要能產生足夠的溫差,才足以造成熱對流而打雷,這就是異常的天氣。

古諺語,冬打雷,十個牛欄九個空,形容天氣酷寒,凍死牲畜。或是異常溫暖,造成融雪。

本圖形容異常的氣候,造成冬天的打雷同時帶來融雪。融的雪水,衝下山坡的黃黑土泥,像是龍的血水。

時值一月(農曆十二月),圖前的村莊正在慶祝新年。


【參考】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2491 

為何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從歷史氣候研究找出端倪 - PanSci 泛科學

https://baike.baidu.hk/item/冬雷/2249194 

冬雷_百度百科

7/28/2024

乾:269~乾卦小故事

【引言】

最近讀了一些《墨子》的思想,我發現墨家的一些思想來自《易經》。相傳孔子與其弟子註解《易傳》,較細心閱讀《易傳》,可以發現《易傳》有些內容與《易經》本文差異甚大,甚至是過分曲解。我試著用更包容廣大的角度,將道家與墨家的內容一起納入,更可以呈現《易經》的原貌。

首先,我就先從《乾卦》開始。接下來,將用六張圖與六個字來呈現乾卦內涵。

【一字】

乾,發音甘,是相對於濕的字。

乾,發音錢,則是易經的乾卦。

【一圖】

這張圖,用六個手繪小圖呈現這六個爻的內涵。

關於「龍」的意象,我看過很多書,我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龍就是雷(閃電),古人看到這個天然的現象,賦予龍一個神秘的色彩。

我的想法是跳脫,儒家2000年的想法,我的想法可能是錯的,但我也懷疑儒家的解釋是錯的。我不要陷入爭辯,也不期待學究們來指責。

我就將《易經》當成一本詩歌,當成藝術,而我的詮釋,也是一種藝術的詮釋,希望帶給人生另一種啟發。

後面再用六張圖更清楚的呈現。

潛:268~乾卦之一

【引言】

乾卦的第一爻,就是潛龍勿用。

表示已經聽到「雷聲」「隆隆」的聲音。還沒看到閃電。

【一字】

潛,潛在水的下面。

【一圖】

古語說「龍在淺灘遭蝦戲」,我就將龍放在淺灘中。

轟龍龍的雷聲出來了,但是閃電還沒出來。

這時候是立春(國曆二月初),即將開始春天的作息。

蟄:267~乾卦之二

【引言】

驚蟄是國曆三月初的一個節氣,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這時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一字】

蟄,動物或昆蟲從入冬後,就躲藏或趴伏在隱密處,不飲不食,這稱為蟄。

【一圖】

這張圖請AI製作,形容來自天上烏雲的閃電與打雷,叫醒了大地。

出現了龍在田裡,也叫做顯龍。

穀:266~乾卦之三

【引言】

二十四節氣的穀雨,約在國曆四月的下旬,在這節氣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幫助很大。

農夫們辛勤的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字】

穀,稻穀。

【一圖】

這張圖是請AI繪畫。

夕陽西下,君子牽著牛回家。大家可能好奇,怎麼這頭牛像是乳牛?確實,這是一頭乳牛,不是耕牛。象徵著各個農作與收成都逐漸看到希望。

躍:265~乾卦之四

【引言】

二十四節氣的小滿,大約在農曆的五月下旬,這時候在黃河地區的作物子粒逐漸飽滿,早稻開始結穗,在禾稻上始見小粒的穀實、滿滿的,而江南進入夏收夏種季節。

小滿,原本是形容夏熟作物開始飽滿,還未成熟,君子們期待著夏收的到來。

我進而延伸到江水的溢滿,因為五月下旬進入梅雨季節,河水開始溢滿。瀑布從上而降,轟隆隆的水聲,彷彿山谷的巨龍在翻騰。

【一字】

躍,用腳往上跳。

【一圖】

這就是形容在山谷的瀑布,轟隆隆的聲音很大,彷彿巨龍在翻騰。


至:264~乾卦之五

【引言】

夏至,約在每年的六月下旬。至的意思是極點。也就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表示陽氣到了極點,需要開始收藏了。

【一字】

至,極點。

【一圖】

這圖透過AI畫,形容夏天的雲長像一條白色的飛龍。

天氣酷熱,但大家也知道,過了夏至,黑夜就會變長。而夏天的大暑還沒來臨,期待雲化作雨,為大地涼快一下。


亢:263~乾卦之六

【引言】

在國曆七月,有小暑與大暑這兩個節氣,大暑約在每年七月下旬。俗諺:「小暑過,一日熱三分」,表示小暑節氣過後,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熱。到了大暑,天氣更熱。因此人們期待有些降雨來降溫。

在台灣七八月正是颱風開始的季節,期待的降雨,有時候卻變成大水災。

亢龍有悔,就是形容過猶不及。

【一字】

亢,最高點。

【一圖】

這張圖是形容在酷熱的天氣,來了一朵烏雲,我們期待消暑的雷雨,是否會變成導致災害的颱風或暴雨?

這是透過AI協助製作的。

7/26/2024

取:262~墨子兩權相害取其輕

【引言】

墨家與儒家,代表兩種不同的道德標準。墨家講「權宜應變」,而儒家相對比較「擇善固執」。同樣的「義」在儒家講合宜,墨家講正利,儒家的合宜,是高道德標準的,而墨家的合宜是權衡下「兩害相權取其輕」。

因此,唐‧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提到「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因此在宋朝被元朝滅亡時,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歷史所稱頌。明末清初的錢謙益,雖然在文學貢獻頗豐,但是因為投降清朝,就被文人以腳踏兩個朝代,清初文人侯方域在《壯悔堂文集》提到錢謙益為「兩朝領袖」。當時就有人寫詩譏諷:「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自古多少讀書人是跳槽或是事奉敵對勢力的?包含管仲或是毓老師,也都有不得不的原因,需要事奉不同陣營的領導者,這站在「忠孝節義」的高道德標準,似乎不被接受。但是,歷史上這些跨朝代的大人物,因為犧牲自己的道德標準,也才能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否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堅持漢賊不兩立,那豈不是讓更多生民災殃?

當然,墨子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彈性作法,也可能會產生「投機主義」,為一些人的不善良,提供藉口。這是一個內心的道德標準的中,要靠每個人自己去拿捏。

【一字】

取,捕捉。根據《周禮》大獸公之,小禽私之,獲者取左耳。在古代捕獲動物時,割下左耳朵作為捕獲人的。

取,獲得。《孟子》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

取,索取。《詩經》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取,迎娶。《易經,姤》姤:女壯,勿用取女。

取,選擇。《墨子小取》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

【一圖】

這張圖的兩張小圖是使用AI DALL E3所畫。

左圖是形容「權宜」,在社會上存在不平等,因此墨子希望努力去做到公平,如何用愛人的方式,用非攻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在安定和平中,有大的公利,而減少公害。在行進間,必然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就是努力達成。就像他與巫馬子在《耕柱》的對話,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云利也;我不愛天下,未云賊也。功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於此,一人奉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於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子墨子1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我們兩個人都沒有做到讓天下太平的事,但是我們就是盡力而做。在盡力而做的過程中,我們的標準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義,志天下為分,而能能利之。」換言之,所謂「義」就是有心以天下為本分,在才能上也能夠做到,努力去利天下。有了義,就希望天下可以生,可以富,可以治。

右圖則是形容「取捨」,根據《經下145》無欲惡之為益損也,說在宜。《經說》無:欲惡傷生損壽,說以少連。是誰愛也,嘗多粟。或者欲不有能傷也,若酒之於人也。且𢜔人利人,愛也。則唯𢜔弗治也。

因此,我們掌握的標準是公利,是看整體的義,這跟儒家的個人義避諱講利,有不同的看法。也因此本圖用一個小女孩看著「玉碎」「瓦全」,他要選擇哪個?就像《墨子大取》的故事,遇到強盜,你寧可「斷指以免身」,還是「被他殺了」?前者是利也。

就像投降敵營,以求保全更多人的性命是好的,還是不投降,讓全部人都自殺喪命?

顯然,墨子的思考是比較理性的考量,站在儒家的思想,就是比較理想性的黑白分明的思想。這是墨家思想的不同角度。

【原文】

《經上說》解釋:「義,志天下為分,而能能利之,不必用。」換言之,所謂「義」就是有心以天下為本分,在才能上也能夠做到,能夠利天下,但不必擁有(用改為有)。

《經上》:「利,所得而喜也。」《經說上》:「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因此 「利」在獲得時可以帶給人們喜樂之感,而「害」則是令人厭惡的。

《經上》:「害,所得而惡也。」《經說上》:「害,得是而惡,則是 害也。其利也,非是也。」

《尚賢中》:「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 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其中關市、 山林、澤梁之利出於人民之努力,使國家富有,這是「公利」。

《大取》權: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權非為是也,亦非為非也。權,正 也。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 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殺一人以存天下,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也。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於事為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求,求為之,非也,害之中取小,求為義非為義也。

《大取》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於所未有 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於所既有而棄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經上》指出:「正,欲正,權利;惡正,權害」《經說上》:「權者,兩而勿偏。」

《天志上》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巧:261~墨子說利人用巧

【引言】

繼續閱讀孫中原先生的《墨翟與墨子》,他提到墨子的「科學精神」,我用簡單的一個字就是「巧」。在墨子書中,提到很多的巧工,也就是墨子與他的弟子在手工藝的技巧,應用到「非攻」的防禦工事,例如在《備高臨》提到的連弩車,一次可以發射很多的箭去反擊入侵的敵人,這些箭還可以被回收繼續使用。在《魯問》提到墨子與公輸般在討論木鳶與木鵲,可以讓風箏在天空中飛行三天,用來偵測敵情。

墨子提到這些工藝的貢獻,要能夠對人有利,才有功勞,才可以稱作巧,如果做出來的東西不能創造利益,就是拙劣了。

《經說上96》巧傳則求其故。所謂 「巧傳」,是指傳承手工藝的技巧。「求其故」,是指探求其來源與根據。也就是說遇到任何事情,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是指知道事物的現象、事實、結果與目的,也就是 what。知其所以然,是指事物的原因、理由、根據、方法和途徑,也就是why and how。

墨子的科學發明或是工藝設計,對現代來說都已經過時而不能給人利益了,因此從今天看來,這些墨子的科學,不再是「巧用」,但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觀念。

【一字】

巧,《說文解字》形聲字,工,丂聲。工字,在古文中像是一把斧頭形狀,表示工具。

巧,高超的技巧。《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巧,靈巧。《孫子·九地》: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巧,心機迎合,《老子》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論語》巧言令色。

【一圖】

這張圖是以「連弩車」與「木鳶」作為示意圖。

左邊是請AI DALL E3 畫的連弩車,可能跟書中寫的內容不同,但就是一個示意圖。簡單說,這種車可以放在城牆上,對於來進攻的敵軍,發射箭矢,然後可以再把這個箭矢回收再使用。

右邊也是請AI畫的木鵲鳥,可以飛行在空中。根據《魯問》這是公輸般設計的,可以飛行三天不會掉下來,公輸般自己以為巧。

但在《韓非子·外儲說》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吾不如為車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於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惠子聞之曰:「墨子大巧,巧為輗,拙為鳶。」

另外在《淮南子·齊俗訓》中提到「魯般、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而不可使為工也」。

他們做這個飛行風箏做什麼呢?《渚宮舊事》記載「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也就是說,楚王請公輸般做木鳥的風箏,目的是要去窺探宋朝的城池內。

【原文】

《法儀》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衡以水,以繩,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

《魯問》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備高臨3》備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兩軸三輪,輪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圜內,內徑四寸。左右縳弩皆於植,以弦鉤弦,至於大弦。弩臂前後與筐齊,筐高八尺,弩軸去下筐三尺五寸。連弩機郭同銅,一石三十鈞。引弦鹿長奴。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橫臂齊筐外,蚤尺五寸,有距,博六寸,厚三寸,長如筐,有儀,有詘勝,可上下。為武重一石以材大圍五寸。矢長十尺,以繩系箭矢端,如如戈射,以磿鹿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無數,出人六十枚,用小矢無留。十人主此車。遂具寇,為高樓以射道,城上以荅、羅,矢。

7/25/2024

表:260~墨子三表法

【引言】

墨子的邏輯方法論,很喜歡三步驟,前面的《大取》辭以「故生,理長,類行」,知的來源以「聞、說、親」三類,現在提到方法論,也是「本,原,用」。

【一字】

表,《說文解字.衣部》:「 手寫字 ,上衣也。從衣從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以前的衣服,表面就是動物的毛,那叫做表。

【一圖】

這張圖是請AI Edge DALL E3 的 繪畫,用三個小圖來呈現三個論述的基礎。

本,就是前人資訊,也包含次級資料的收集。

原,就是個人經驗或訪談的來。

用,就是要實驗,利用實驗後的結果作為參考。

本土就以三張小圖來做譬喻。

本,就是聽老師說,去圖書館看千人寫的書,以及用電腦去收集次級資料。

原,就是訪談,從第一手接觸取得資料。

用,就是實驗,透過實證的方法取得驗證的數據。

【原文】

《非命上2》然則明辨此之說將柰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辭:259~墨子的辯辭

【引言】

在《墨子》書中,墨子很重視遊說的言辭,也很重視說話的邏輯。

就辯辭而言,墨子強調要能夠辯論成功,需要重視言辭的「生,長與行」,生要靠好的「故事」,長要靠好的「推理與道理」,而能夠讓別人聽得進去就要「清楚的類別」。

【一字】

辭,甲骨文字由「亂」與「辛」組成。亂,表示訴訟的內容不清楚,需要透過言詞講清楚。辛,表示刑具。

辭,辯訟的話。《說文解字》:「辭,說也」。《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 ·敘述、說明的語言文字。如:「言辭」、「措辭」。

【一圖】

這張圖是為了形容言辭的「生,長與行」。想到行,就用「交通工具」為意象。

生,故事,以前為了讓人可以更舒適更快速地到達遠處,於是有馬車的出現。隨著科技進步,馬車後來被汽車取代。

長,汽車取代馬車,而且快速成長的道理,在於科技,石油與更好的馬路。

行,要讓汽車的市場變大,就需要更多類別的汽車加入市場,例如貨車或巴士或卡車。

因此,本土採用馬車與汽車的對比,以及後來的高速公路,各類型的車輛出現。

【原文】

《墨子經上1》 故,所得而後成也。《經說》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體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1無之必不2然,若見之成見也。

《大取44》三物必具,然後辭是以生。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者也。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也者。立辭而不明於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無所行,唯有強股肱,而不明於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辭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於其類,則必困矣。


止:258~墨子以辯止謬

【引言】

今天繼續讀孫中原先生的《墨翟與墨子》,這本書有很大一部分在探討邏輯學,這也是傳統華夏古書比較欠缺的一部分。從孫先生的解釋,幫助我們更容易認識墨子的清晰邏輯。

孫先生先提到《墨子經說上100》「聖人有非而不非」這句話,主要是討論到孔子在《論語子路》篇裡面與葉公的一段對話,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告發了他。」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不同: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又說《春秋閔西元年》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孔子又舉例舜的父親瞽叟做壞事,舜選擇包庇他的父親,因此聖人都要包庇犯錯的父母親人。

墨子認為「天下人是公平的」,在法律面前,父子都必須面對同樣的法律制裁。這就是兼愛的本質。但孔子則是將父子的親情凌駕在社會的公利上。墨子就用邏輯推理,

謬誤:孔子說「A聖人說親情重於公利」,孔子說「B聖人說親情重於公利」,因此孔子歸納說「所有人都應該認同親情重於公利」。

反駁(止謬):墨子舉出「大禹認為親情不應該重於公利」,因此,孔子說的論述被推翻。

墨子,就以這個邏輯提出「止」(反駁謬論)的邏輯。

【一字】

止,《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止,至,終點。

止,動詞,停止。

【一圖】

這張圖是用來描寫《墨子》書中對於「止」的論述。這裏的止,講的是「停止」別人的論述,換句話說,是反駁別人的論述的方法。

左圖,是因以別道。也就是,找出「特別的案例」用來區別「道理」得不夠普遍性。有如《經說》止: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也就是針對對方提出「前面看到的都是黑色的馬」,因此「所有的馬都是黑色的」。 因為我所得到的 A 都有 B 的特性,因此,我推論所有的 A 都有B的特性。

針對這個謬誤,墨子提出,只要找出有一個 A 不具有 B 的特性,就可以推翻對手的論述。

右圖,是法異則觀其宜。 前面較客觀可以區別黑白的,那適合去做反駁。但如果太主觀的,就不適合去做反駁了,這叫做要學會「適當的時機,去做論述與反駁」。

例如右圖有7個小孩,有些人看來笑臉,有些看來哭喪著臉,有人說「前面的小孩都可愛」,但你看到有些笑臉的小孩很可愛,但不笑臉的小孩不可愛,因此反駁說「前面的小孩都可愛」不對。但這個反駁,可能會無效,因為有些人覺得「哭喪著臉的小孩」也是可愛的。你覺得不可愛,有些人覺得可愛,這很主觀。

【原文】

《墨子經上51》 止,以久也;《經說》止: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若矢過楹。有久之不止,當馬非馬,若人過梁。

《墨子經上98》 法異則觀其宜。《經說》法:取此擇彼,問故觀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與以有愛於人有不愛於人,止愛人,是孰宜?

《墨子經上99》止,因以別道。《經說》止: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

《墨子經上101》止,類以行之。說在同。《經說》止:彼以此其然也,說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

推:257~墨子的推論四式

【引言】

今天台灣受到凱米颱風的影響,全台灣放了一天的颱風假。借用氣象署的台灣風向3D圖作為背景,作為這張塗鴉的底圖。

今天繼續延續孫中原先生《墨翟與墨子》一書的閱讀,摘要墨子的邏輯貢獻。今天討論墨子的推理邏輯。

邏輯(logic)分析大概可分為三類:演繹推理,歸納整理,以及類比說明。本圖講推理,包含演繹推理與類比推理。

【一字】

推動,用力促使事物往前移動。《墨子經上130》推之必往。

推論,將事情往前思考,並做出論述。

【一圖】

本土就是用氣象風向3D圖作為示意,人類對於氣象的預測,即使科技進步,還是無法達到100%的準確度。氣象的預測,就是一種演繹推理,也是一種類比,就是呼應這個主題。

我們從即時的氣象資料,可以看到氣象過去發展的軌跡,藉此,可以用現在的數據類比過去的型態,進而進行推論。

關於墨子的推論邏輯,孫先生的分析與其他學者的分析未必相同,但我們就以孫先生的為參考。左邊是三個前提,包含或然,假設與預測參考基準。

右邊就是四種推理的方式,包含譬喻,對比的言論,引用的言論與反駁推測的言論。

墨子的用詞,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些字的解釋,可能與我們的理解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用字面的意思,隨意來解釋。下面,我用一些例子說明。

【原文】

在《墨子》當中,推有兩個層次,廣義的推,包含「推理基礎:或,假,效」與「推理方法:譬,侔,援,推」;至於狹義的推,就是只有歸謬演繹。

或,不盡也。假也者,今不然也。效也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援也者,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之者,予之也。是猶謂他者同也,吾豈謂他者異也。《小取 2》

翻譯:或許,未來不盡然。假設,現在不成立,未來不確定。效,若效法這標準,未來可能會成功。譬喻,用舉例子類類比,來演繹推理。侔,用同等的用詞來類比,進行演繹。援,引用對方的案例,對方可以這麼做,因此我也可以這樣做,來演繹推理。推,提出對方不願意做的,對應到對方希望我們做的,用來演繹推理。

【舉例】

譬喻:譬如叫啞巴做外交官,叫聾者做樂師《尚賢下》,用「假設」為基礎。

譬喻:儒家認為沒有鬼卻要學習祭祀鬼神的禮節,就像看不起客人卻要裝出待客之道,不捕魚卻自己要編織漁網。用「或許」為基礎。

侔:五種不同的類型:「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和「一是而一非」《小取3》盜賊是人,我們愛人,也要愛盜賊。盜賊不是好人,我們殺盜賊,就不是殺人。

援:儒家認為堯舜是聖人,我也認為堯舜是聖人,堯舜非常節用節葬非樂,因此大家應該也要節用節葬與非樂。

推:公輸般「義不殺一人」,墨子說「那你想造雲梯車去殺很多人」,墨子「以公輸般之矛攻公輸般的盾」,這就是「歸謬法」推論。以「義」作為標準為基礎。《公輸》

除了「演繹法」之外,《墨子》還有「歸納法」,是「止,類以行之,說在同。」《經下41》;「止:彼以此其然也,說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經說下101》。這個部分後面將另外討論。

7/24/2024

知:256~墨子知的哲學

【引言】

這是閱讀孫中原先生《墨翟與墨子》一書的另一張塗鴉。今天講「知」字。

孫先生先提到 Philosophy 一詞,日本人翻譯成哲學,後來中國學者接受而採用。因此說,愛知為哲。知,在古代有不同個意思,包含「知道」know,「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有些時候,知智兩字混用。

墨子的知識論,很重視邏輯與思考,在先秦孔孟重視心性或是禪宗重視頓悟而不講清楚的學習情境下,真是獨樹一格。因此在《墨經》有183條,對很多單字進行定義。

這張圖就是用墨子的知識為主來說明他對知的定義。在《墨子經上81》出現「知,聞、說、親,名、實、合、為」。在標題「墨知」來凸顯這是墨子的知識論,與老子孔子的「智」有所差別。

【一思】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有什麼問題疑慮?

說明:絕對的知道與承認不知道才是智慧。因為資訊的有限性與每個人認知理解的能力,因此幾乎所有人都是沒有智慧的。其實,認知程度是一個連續光譜,難道完全知道或承認完全不知道才叫智慧嗎?孔子的話有時候不能挑戰,會被群而攻之。中允來說,每個人對這句的解讀,就會因「知」與「智」欠缺明確的定義而各說各話。

【一字】

知,《墨子經上5》知,接也

【一圖】

這張圖,是參考《墨子》有關於「知」的部分,七個構面,分為兩段來闡述。聞、說、親是知識的來源,名、實、合、為是知識的型態。

就知識的來源:(1)聞知:聽聞、傳聞,從老師學習。(2)說知:自己學習,與別人討論,或自己推論。(3)親知:親身體驗。

就知識的型態:(1)名:透過指謂而得到的名稱、透過社會階級而得到的稱謂名份。(2)實:就是事實,實物或真實的物品,通常是透過感官所得到。(3)合:就是混合,我們的知識,透過自己所學習的名,五官所得的實,兩者混合在一起。(4)為:包含內在的意志動機,以及外在的行爲實踐。

左圖,用三個人來呈現,老師說的,自己的推論與闡述,以及用手摸與體驗的。

【原文與翻譯】

《墨子經上81》知,聞、說、親,名、實、合、為。

《墨子經說上81》知:傳受之,聞也;方不㢓,說也;身觀焉,親也。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志行,為也。

《墨子經下135》知知之否之足用也誖,說在無以也。

名:255~墨子的名可名與正名

【引言】

讀中國人民大學孫中原的《墨翟與墨子》一書,頗受啟發。

孔子說的「必也正名乎」,講的是「名份」,也就是社會的關係網路或地位,那是外來的名。

老子說的「名可名非常名」,講的是「指謂」,也就是賦予一個事物一個名稱,那是屬性。

墨子,並不糾結在老子或孔子,而是希望從邏輯學的角度,讓大家知道「思辨」。

墨子書中提到三種型態的名,原文如下:

諸聖人所先,為人欲名實。名實不必名。苟是石也白,敗是石也,盡與白同。是石也唯大,不與大同。是有便謂焉也。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焉智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諸以居運命者,苟人於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諸以居運命者,若鄉里齊荊者,皆是。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廟者,皆是也。《大取21》

墨子也提到,有形貌的名,還可以分成三類:

名: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實也。聲出口,俱有名,若姓字麗。《經說上79》

我覺得墨子的內容,可能還做不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但至少他是有邏輯的陳述,避免落入偏頗的教條陳述。

【一字】

名,《說文》夕口,在昏暗中,透過口語來傳達訊息。

名,名稱,指謂一個事物,用抽象概念來形容,例如人或馬。

名,名份,透過外在認同給予的一個地位或階級,彰顯一個人的身分或角色。

名,名聲或功名,外界所給予的一個稱謂。

【一圖】

這兩張圖也是Edge DALL E3 AI所畫的。

左邊的圖,是用來呈現指謂之名,也就用一個概念來給予我們所看的的事物的名稱。

達:最大的範疇,照片內所有的事物,都是「物」,也就是莊子說的「天下萬物」。

類:類別,照片中在跑步的是「人類」,後面的山是「自然地貌」,後面的樹是「植物類」。

私:特定,例如最前面的一位叫做Lisa的美女,她穿的衣服是XX品牌的。

右邊的圖,用來呈現外界使謂以及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差別心」的名稱。

黑白,裏面有黑人白人,白人的社會地位較高。

種族,阿拉伯人的石油財富較多,日本人帶有刻苦耐勞的團體意識。

內外,站在中間通常是比較有地位的,照在後排通常比較沒有地位。

大小,每個人代表的國家有大小,每個人的官階也有大小。

【一思】

墨子說事實不見得有名稱,有名稱不見得是事實;孔子說,一定要有正當的名分。

命:254~墨子的非命與天志

【引言】

最近在讀墨家,他的宇宙觀與儒家道家有所差別,就傳統儒家的思維,這是沒有人性的,而且相信一個有人格的上帝(造物者),那是違背文化祖宗的。

但曾幾何時,從明朝末年基督教或天主教在東亞普及開來,即使日本或韓國,也有許多基督教信徒,甚至伊斯蘭教的信徒。

如果目前世間有數十億的天主,基督或伊斯蘭教的信徒,華人們也有很多信徒,相信孔孟之道的信徒們,就不方便再批評墨家是「無君無父」的邪教了。

此外,墨家比較特別,是把人格「天」與個人的「命」運切割開來,不接受儒家的「天命」觀與佛家的「宿命」論。

人在做,天在看,每個人自己的命運要自己努力,不要相信「命運」的安排。這也是墨家思想與西方思想很類似的地方。

【一字】

命,《說文解字》使也。

命,就是發號施令,加上口頭的指示。也表示從上對下的指示。

命,古代相信上天是個有人格的天,能夠決定人的禍福生死,叫做天命。

命,老天具有一個規律或生死簿,可以決定人的運氣或生死,引申指生命、壽命。

【一圖】

這是透過AI DALL E3所做的畫,形容在墨子思想中,存在一個具有意志的人格天,我用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翁代表,站在雲端,天庭裡,看著人間的一切。

在雲間還有仙山與靈闕,那邊住著神人。這個思想,與後來的道教思想有些不謀而合。

墨家的天神觀,進而有鬼神觀,那就是後來的道教,諸如山有山神,醫有醫神,神醫死後保生大帝,林默娘死後成為媽祖。這些神鬼觀,闡述著另一個脈絡的宗教思想。

墨家在人間,強調人要不相信命運,而要自己更加努力。人各有志,農工商業之人,都要盡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才藝,而志士仁人則要想著興天下利,除天下害。

墨家的精神,帶有西方現代個人主義的精神。

對於宇宙,墨家的科學精神,已經看出「時間」「空間」與「變化」,我個人在揣測,易經的易傳,有些精神比較像是墨家思想,易經的六十四卦也比較帶有墨家色彩。但這些易經經文或繫辭傳內容,是叫墨家或儒家,都不重要。能給人啟發才是關鍵。

7/23/2024

永:253~永保安康

 

【引言】

上週末與陳明哲老師以及一起線上學習的同學們實體聚會,在永康街「啞舍」餐館。

進到餐館的一樓,有一個古畫,旁邊的對聯題著「普洱鐵觀音松濤烹雪醒詩夢,龍井碧螺春竹院凝香盪濁塵」。很有氣質的一對子。這是很有韻味。

我們在地下一樓,從我的座位角度看過去,用全景的方式捕捉那一瞬間。聽到學長的分享,他本身經歷過肺腺與胰臟癌症,但他都康復過來。希望大家放鬆,不要有壓力,才可永保安康。

很感謝學長的促成,老師的積極參與,帶動這個線上社團的成長。

【一字】

永,久的意思。

【一圖】

這張圖就是大家聚會的一瞬間,很有趣的。

大家現在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約有一半的人在滑手機,但耳朵還在聽。

可以想見,在線上的會議中,可能更多的人,連影子都不見了。

這個地方很特別,在台北市中心,永康公園旁邊,有一個茶館,保留古典風味,讓大家在這裡享受一點古味的氣質。


7/22/2024

晉:252~台灣晉升科技島

【引言】

今天與陳明哲老師以及一起線上學習的同學們實體聚會,在永康街「啞舍」餐館。

早上從台中出發,途中在思考,華夏文化的智慧,可以跟當下的科技文明有什麼激盪?過去的文明,除了讓人們在「鄉愁」中尋找一個慰藉之外,過去的文明,能為未來做些什麼?

我經過台中火車站,那個已經不再使用而成為「博物館」的建築。

我經過羅斯福路,那曾經種滿木棉花。沿途許多舊房舍,紀念「美援時期」的大道,如今大樓林立。

我到松菸文創,哪裡曾是日本時代的舊菸廠,現在是信義計畫區中的一處寧靜。

最後來到永康街,這間餐館的一樓有一個古畫,旁邊的對聯題著「普洱鐵觀音松濤烹雪醒詩夢,龍井碧螺春草院凝香盪濁塵」。很有氣質的一對子。這是很有韻味,但就是茶餘飯後的地方。

【一字】

晉,往上前進。

【一圖】

我用台灣過去400年的歷史來做這個晉卦。

1624年荷蘭人登陸台灣,1642年驅逐西班牙人。當時也有顏思齊登陸台灣在北港附近駐紮。台灣中部有個大肚王國,東北部有葛瑪蘭大部落。這時期不應該成為「荷西時期」,應該是原住民時期。台灣大多地方還是屬於原住名居住。

1661年鄭成功登陸台灣,展開明清時期。

1895年日本人登陸台灣,展開日據時期。

1951年美國為支持台灣成為第一島鏈,開始援助台灣的建設,1951·1965是主要援助期。美國對台的支持,直到1982年斷交。

1976年宏碁成立,1980聯電成立,1987台積電成立,這一連串的代工產業,從1980年代蓬勃發展開始。

2002年政府提出兩兆雙星計畫,希望提領半導體與顯示器產業成為兩個兆元的產業。雙星則是指數位內容與生物技術產業。這是脫離代工後的一個轉型計畫。後來可能有些改變,但不可忽視的,半導體與生物科技,分別為台灣帶來很大的世界知名度與地位。

這張圖,用晉這個卦,揭示台灣科技的進步。

【一思】讓我們反思,

「華夏文化」的「孔子說」「老子說」「莊子說」「易經說」「孫子說」「墨子說」,到底在科技文明持續前進的路程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7/21/2024

豐:251 ~台中大坑豐動石

[引言]

周末汗水淋漓的到大坑步道爬山,一方面趁大自然的涼風替代冷氣,另一方面呼吸新鮮空氣。

看到綠意心情就快活多了!

全程八公里,海拔高低差約一百八,上下上上下下,從九號上六號下七號上六號下十號下,很舒服的午後運動。

[一字]

豐,《說文》豆子豐滿。

豐,甲骨文是形容一個祭祀的禮器,裡面盛滿物品。

通丰。《說文》丯,草盛丰丰也。

通丰或風,丯采或風采形容體態豐滿容貌舉止美好。

[一圖]

今天登上風動石,石頭因風而動,我為健康及心情豐富而動啊。

下午出門前,夏季的熱對流旺盛,遠遠的雷聲隆隆,一陣子雲來看似要下雨。

但柏油地面冒出熱氣,地面溫度足以燙傷人。

因此取象雷火豐。

另一個卦象來自8公里路程的起伏:

初:九上

二:六下(六號的0~ 700)

三:七上(到豐動石平台)

四:六上(西平山頂,稜線的小吊橋,小山頂)

五:六下九下(下到觀音亭,再到九十觀景台)

上:十下(直下) 



7/20/2024

利:250~墨子的興天下利

【引言】

最近完成一篇文章《墨子的創新與創業》,這是讓我今年最大收穫的地方。這幾年我讀了《論語》《老子》《易經》《莊子》與《孫子》一直找不到這些先秦思想與科技創新發展有關的內容。談到「商業」或「工藝」與這些先秦思想,也很難找到直接的關聯。

直到,6月中旬開始閱讀《墨子》,才覺得墨子與科學創新與創業有一些關聯性。雖然墨學講的一些科學觀念,雖然早於西方,但從今天看來早已經過時。墨學講的邏輯(墨辯),有些觀念早於西方,但從今天看也是過時了。

我相信當有些人在吹捧墨子時,也會有一些人在數落這些思想的過時。

我並不想要吹捧墨學,我也不認為墨學可以取代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我也不想要「獨尊墨學」。如我之前講的「惟精惟一」,對於「古之善者述之」我們就去蕪存菁,找出古書裡面的精華吧!另外,我們要有整體觀,綜合古今與跨領域的內容,形成一個整體,也就是「對於今之善者作之」。因此我整理這一張墨學今用的插圖。

【一字】

利,利:割也。从刀和然後利。《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利,指刀鋒很銳利。如,鋒利。

利,指好處,例如吉利,利益。

【一圖】

這張圖,是我對於墨家學說的歸納,可能有些不夠完整,但屬於這個階段的理解。


7/19/2024

畜:249~墨子的畜志與非命

「引言」

這是針對墨子思想,非命與天志的另一個解釋。

今天聽到一個網紅podcast,他在講算命,講到看人相,看八字,看風水等等。

我相信,可能冥冥之中,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是天或鬼神?但我們不能相信宿命論,那麼人生就會是怠惰的。

墨子思想對於宿命論給予否定,他也是希望,基層的士農工商,都要積極樂觀生活,勤勞不倦怠。可以有道家的修為,但不要過度宿命而消極。

「一字」

畜,蓄的古字。

畜,上玄下田。

「一圖」

這是AI畫的,DALL E3的作品,看得出一些人物肢體的殘缺。



7/18/2024

艮:248~艮的根跟眼痕

「引言」

週末到象山,上拇指山,再上九五峰,一山後比一山高。想到艮卦,一山疊一山。

「一字」

艮,是很多字的字根。根,跟,很,痕,恨,狠,限,銀,垠,眼,哏等。

艮,《說文解字.匕部》:「,很也。從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有說是怒目相向。

艮,食物堅韌不脆。如:「艮蘿蔔不好吃。」 

艮,耿直的。如:「這個人真艮!」 

艮,語言粗率、不婉轉。如:「他的話太艮了。」

艮,艱也。

艮字上加一點成為良,好的。良又衍生出很多字如郎、浪、廊、狼、娘、榔等字。

艮字上加一畫再加上人,就成為食。亼加艮成食。


艮,《易傳》註解為止。

「一圖」

這個圖就是艮卦,簡單說,就是兩座山,後一座比前一座高。

我們先從象山捷運站出發,爬坡後起登,走過六巨石可以俯瞰101大樓。

再登上184公尺的象山山頂,然後走稜線上拇指山,登山拇指頭俯瞰,台北市盡在腳下。

再登上390公尺的九五峰山頂,駐足休息片刻,就下山。

就用這些艮字旁的字為句尾,寫一些小句子做記錄。

7/17/2024

自:247 ~悠然自得或自強志得

「引言」

上週六同一堂課,另一位學長,分享「儒家,道家,佛家」的自得不一樣,他引經據典,「儒家的自得是自我化育,自我轉化,要立志,終生不渝」。「道家的自得像打太極拳,觀照自己,放鬆自己,打破習氣的障礙。」。「佛家的自得是識自心內善知識,佛在我心,不是靠老師傳給你的,每個人要自己修自己」。最後他引用《法句經》的「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簡單說,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戰勝自己。

綜合來說,我發現「自得」簡單兩字,絕不是單一個想法,每個人可以拆解出不同的意涵。必須慎思明辨,才能得到一個清楚的理解,這就是「一」的修煉。「一」不是要將這麼多種的「萬物觀點」,濃縮成一句話或一個意思;而是「一」要將「萬物觀點」看成「一個整體」,尊重不同的看法,相信他們的不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因此這張圖,呈現「孔孟老莊」的「自得」,各有不同內涵。

【一字】

自,《說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因此,自是古代的鼻子的意思。

自,自己。

悠然自得,隨順因緣,得到自己的快樂。

自強志得,自己非常忍著的勉強自己,以獲得成功達成志向。

【一圖】

這張圖分為四個維度,橫軸是「不爭」與「強求」,分別代表道家與儒家對待一件事情的態度,道家不希望強求什麼;而儒家強調盡心盡力,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小我,服從周禮的天下禮樂制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若是臣就當臣,若是子就當子)。

縱軸是「向外看」與「向內看」。孔子與莊子喜歡向外看,孔子看到周朝的禮與制度,他述而不作,他重視外在的禮儀形式。孔子講仁,人就是要愛人。莊子也喜歡向外看,他貶抑人世間的虛偽,他喜歡用外面的鴻鵠或燕雀來比喻自己,他喜歡蝴蝶或魚或大樹,來對應自己。孟子與老子是向內看,孟子講人性的四善端,人要向自己的內心求,求出自己的本性,然後呵護自己的天性。老子則強調「為無為,事無事」「不爭而天下無可與之爭」「不出戶知天下」「聖人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

因此,我將這四個象限分配給老莊孔孟,也說明他們四人的自得,意涵是不同的。

莊子,自己(真人)向外觀察,感受自然,但求隨遇而安,自忘機得。自,自然。得,融入自然。

孔子,自己(士人)向外學習,效法古人,希望立下偉大的志,自強不息的達成志向。自,自強。得,得到成就。

孟子,自己(士人)向內深造,找出四端之心,而能夠心安理得。自,自覺,得,得到天性。

老子,自己(聖人)守靜抱樸,無為無所爭,而能夠得到天下的治理。自,自在。得,得天下治理。

我想強調,這四種人格,可能是每個人的四個面向,未必要只能取其一種而否定其他三種。但切不可混淆而雜湊。

【補充】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翻譯:君子要根據「道」來深造「自己的心性」,希望自己能夠自己得到「自己的心性」。得到了自己的心性後,就能夠安心的「居於心」,安居於心就能夠深深的「憑藉著心性」,深憑著心性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見真心」,因此君子要靠自己「得到心性」。

《文子,道原》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翻譯:領導人(聖人)忘掉治人,而在於照顧好自己。地位尊貴卻不在乎權勢與地位,而能夠怡然自得,自得後天下人都順從自己。快樂在於忘記富貴,而在乎與天地協和,將自己與萬物看成一體,就不會只在意「天下」的權位。

7/16/2024

抱:246~抱一為天下式

【引言】

上週六聽到一個故事,有一位學長,跟著一位國學大師學習古代的這些傳統文化,那位國學大師勉勵他「讀書要實用,要做出對時代有貢獻的事」,他後來去念了博士班,跟隨一位研究明朝茶道的歷史學大師,這位老師勉勵他「要做學問,做對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再冷門,也是對自己人生的意義」。

他自己在兩個尊敬的老師之間迷惘,分裂與交戰。國學大師2010年過世,茶道大師2012年過世,而他在2018年感到身心俱疲而崩潰。(崩潰原因不詳)

生了一場大病之後,他說,是莊子救了他,他想到『回家』,回到自己的家,信步回家,一兩年的休養後,他樂觀順流,不再執著。他決定做自己,「樂而行之,生活要樂在其中才能無敵精彩。」

他對於「自得」的理解是,「體現最高品質的自己」,不是跟著「老師」的想法去走。「作最適合自己的樣子」,接納自己的性情,順自己的個性。

我想到日本的東方文化大師田口佳史先生的話『順境時讀儒家,逆境時聽道家』,兩個思想是互補的,一個往前進,一個往後退。人生就是需要在前進與後退中取得中庸。

「一字」

抱,《說文解字.手部》以為「捊」之或體,曰:「捊,引取也。從手孚聲』

抱,基本義是懷抱、用手臂圍攏,引申為環繞、隱藏、心裏存有等義。

抱,懷有。抱歉,抱屈等。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抱,保護,《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

「一圖」

這其中有兩張圖,都是用Microsoft Edge 使用DALL-E3 AI畫的。

我用老子《道德經》22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聖人知道道生一,一就是全部整體, 一生二(而就是有正有反,有進有退)。因此,自明,就是自見,也要不自見。自明,就是看到東方也看到西方。自明,就是看得到儒家,也看得到道家。

第一張圖,形容這位學長的迷惘與困惑。他的困惑,在於他只聽兩個不同的聲音, 而沒有『看見自己』,人云亦云,難免就會迷網。

第二張圖,形容這位學長的自明與解脫。他的解脫,在於他已經體會到順其自然,在逆境中可以聽聽老莊的聲音,而且同時也會學習儒家的進取,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7/14/2024

蹇:245~墨子的行步難

【引言】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約在西元前470~370之間的70年,他的學說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曾經是當時的顯學。但到了西元前100年左右,漢武帝(西元前156~87)獨尊儒術後,墨家思想就變成絕學。

直到清末孫詒讓(1848~1908)從1873年開始寫《墨子閒詁》,後來梁啟超(1873~1929)也寫《墨子》,錢穆(1895~1990)也寫《墨子》1930年出版。

墨子消失了2000年後,重新浮上檯面。

大家問,為什麼墨子會消失?墨子再出來,有能夠帶給當今社會什麼?

我用一張畫,用「蹇」來形容墨家這個「難以實現」的哲學思想。

【一字】

《易經》蹇,險在前也。

《說文》蹇:跛也

與謇同。《屈原·離騷》余固知謇謇之爲患兮。《註》謇謇,忠貞貌。

【一圖】

這個卦,就是蹇卦。

我將墨子的主要思想,用虛爻表示他說的是對,但是不見容於士。用實爻表示,他說得對,不見容於春秋戰國與古老的帝國主義,但被近代所肯定。

在春秋戰國,墨子就像一個「理工男」,想要與儒家的「書生」鬥,一定輸的,因為當權者喜歡聽「佞言」,怎麼會喜歡聽「分析」?

在漢朝到清朝,皇權制度下,墨子像是「物理系」的學生,在皇帝旁邊的當家的是「法律系/政治系」的學生,皇帝想聽你這位電機系的學生說那些光學力學幾何學?

到了清末民初,一個衰敗動亂的政府,需要的是可以拿來打仗的軍火,墨子講的「兼愛非攻」或是「防禦科技」,不是這個政府想聽的。

到了AI這個時代,墨子的精神還是值得深思,但是誰需要?要有權力的國家或組織,才會需要。

有人說,墨子的想法類似「同濟會」或是「以色列」,的確。但墨子的學說,需要建立在「先富有」像以色列或同濟會,有了權力與影響力後,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墨子需要結合「工商業」也要在「工商業」可以發展的環境下。在「皇權專制」或是「宗教領導的國家」就無生存的餘地。



咸:244~先秦諸子匯咸陽

【引言】

黃俊傑老師的《叩問孔孟》,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儒家學說的訴求,就是等待出現一個像堯舜文武的聖王明君,讓在世的儒生們,可以用周朝的禮樂制度輔佐聖王明君,建立大同世界。」儒家學說,就是在編織一個「聖王明君」的理想國,但是儒生們等待了二千多年,從來沒有見過「聖王明君」,也講不出來「王道」(文王之道)的政治組織與社會分工。

黃老師說這就是「儒生」們的鄉愁,一個永遠到不了的「王道之家」,也不知道怎麼「回家」(沒有明確的路),最根本的是根本沒有「可以邁開的第一步」。

根據wikipedia,錢穆先生一生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希望讀者以「固有文明」去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不要只說「君主專制」概括。他對古文化的捍衛,有他的立場。但他的弟子余英時就說,他的老師「一生為故國招魂」。

余英時認為「儒家在今天只剩下遊魂」。我認同過去的儒家,是整個中國政治制度的價值核心,儒家的三綱五常也是人倫(君臣/父子/夫婦/家庭)等的價值核心。但是,西方的文明,在過去100年已經深入人心,每個人也已經感受到西方文明帶來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大多數的中國人,應該不會再支持儒家的人倫規範,例如人臣殺身成仁,為國君視死如歸,兒子不能與父親說理,兒子不能遠遊才是盡孝,女人必須三從四德,學生必須完全服從老師等等。

儒家與道家一樣,他們想要回到周朝或是遠古的夢想,不復存在。

儒家必須承認,他與道家或佛家一樣,只是每個現代人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支而已,甚至儒家的「舊道德框架」限制它被更多現代人所接受。

【一字】

咸,全。

咸,和諧。

【一圖】

傳統的文化思想,我根據這些古人的出生年齡:伏羲/易經,老子(前571~470),孔子(前551~479),墨子(前470~370),孟子(前372~289),莊子(前369~286)排列。

易經,老子與莊子偏虛無,採陰爻。孔子,墨子與孟子,四處遊說,屬陽爻。澤山咸,咸就是全部,就是和諧。期勉這些思想,不要偏廢,也各要去蕪存菁,和諧共處。

隨著時代進步,必須用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些文化,而且應該視為一個整體。

韓愈說的道統,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到了孟子,就中斷了。孟子到唐朝1000年,道統斷了。韓愈(768~864)到今天隔了1200年,曾經有人說朱熹是繼承孟子的聖人,但後來也被推翻了。儒家的孟子,不再跟著孔子高唱「恢復周的禮樂制度」,而是講出「四端之心」。如果孔子是個高不可攀的「神主牌位」,孟子就是後代儒生詠唱的「鄉愁」。

儒家文化,曾經被吹捧成為「國家考試」的教科書,但終究也只是「教科書」不能實用。

官場失意的蘇東坡,他在外放的時候,展現的精神不是「儒家」而是「道家」。

六出祁山的諸葛亮,他在艱困的北伐過程中,展現的不是「儒家」而是「墨家」。

這張圖,我想展現的,就是讓這些文化思想,聚集在同一條獨木舟,同舟共濟。在文明巨浪中,走出一條路吧!


7/10/2024

得:243 ~自得其樂

[引言]

我想到「自得其樂」,也就是一種心流狀態(英語:Flow),亦譯神馳沉浸,是1975年由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所提出的心理學概念。其描述人類一種完全沉浸(專注)和完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的振奮狀態。

什麼讓我自得其樂?

我想到「泡茶、踏青及讀書」,因而聯想到元代翁森的《四時讀書樂》,「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我又想到《莊子》書中,莊子惠施在討論安之魚之樂?

上周匯友陳華新看到上海的一片雲,她說像考拉一樣可愛。考拉(kaola)好有趣的名詞,原來在台灣稱無尾熊。

綜合這些想像,我畫出這張「自得」的塗鴉!

[一字]

得,甲骨文的造字,左邊是人在走。右邊上面是貝,右下是手。意即人在路上拿回錢財。

得,獲取。ex得到。

得,滿意。Ex得意,自得。

得,可以。Ex若合法,得進行之,

[一圖]

如上面所述,在塗鴉中:

人在喝茶,碧螺春好茶。

鳥在唱歌,不知什麼鳥。

河在飄花,不管什麼花。

雲在玩耍,考拉(koala)在逗魚。

自然而然,一切都巧合。

悠然自得!

7/09/2024

科:242~科技文明

【引言】

最近聽了王東岳先生的一系列視頻《中西哲學啟蒙課》,聽他娓娓道來,中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說「科技文明的進程,是一條只能前進,無法迴轉的路徑」,我們任何人,任何國家,任何文化都無法扭轉這個文明的進程。

王先生認為科學文明的發展,是將人類帶往一個災難,甚至是人類的毀滅,但是無人可以挽回。

至於東方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或是佛家文化,都無法扭轉科技文明的進程。但這些文化,也許可以帶給前進中的人們一些反思,心靈的沈澱。

不要寄望儒家文化還能帶來什麼改變,儒家文化就像已經駛離科技文明高速公路出口,漸行漸遠了。

道家文化,原本就是反文明的,佛家也是朝向空無的,在科技文明的進程中,反而可以讓人們心靈沈澱下來,開慢一點,安心一點,平靜一點。面對未知的未來,不會慌張。

【一字】

科,斗,就是丈量。

科,課,類別。《論語》弟子分四科。

科,等第。如科舉制度。

科,坑洞。《孟子》誰不盈科。

科學,應該是日本人翻譯science 為分科之學,後來簡寫成科學。

【一圖】

這張圖是以單向的高速公路為示意,描寫科技文明是一個只會往前,不會回頭的進程。

科技文明將前往何處,我們不知道,但顯然前面是一個隧道,隧道之後通往哪裡,我們也不知道。

在隧道前的最後一個出口,那是「儒家」,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文明席捲東方,儒家就被發現跟不上科學文明的進程。當時儒家就已經脫離科技文明的高速公路,漸行漸遠了。

道家與佛家,就像車上的媽祖香包或是菩薩雕像,隨著我們繼續跟著科技文明前進。我們不認為道家或佛家,可以參與科技文明什麼,也不可能有什麼「科技文化的融合」,但我們很清楚,在科技無法照顧到的心靈與精神層次,道家與佛家,扮演關鍵的填補作用。

兼:241~墨家的兼愛非攻

【引言】

昨天完成一篇文章,《墨子的創新與創業》,這是基於這兩個多星期以來對於《墨子》研讀的理解。我將墨子在2千多年前,摩頂放踵號召一批有熱血有理想的人,一起推動天下和平,創造天下利的故事,稱作他的創業故事。

墨子的思想訴求作而不循與孔子的述而不作,剛好分道揚鑣。墨子重視科學學理的推演,防禦科技的創新,以及招募英雄豪傑參與兼愛非攻的行列,這些創新都值得我們的這個時代的讀者重新思考。

中國有顆衛星稱為「墨子號」,於是我想到這樣一個畫面,將墨子應用到當前的世界局勢。

【一字】

兼,許慎《説文解字》:“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意思是説“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兼”字的出現比“秉”字要晚。甲骨文沒有兼字。

兼,全部,兼愛的意思。

兼,和或並在一起,兼併的意思。

兼,同時做,兼職的意思。

【一圖】

這張圖是以墨子兼愛非攻的學說為核心,若用一個字,應該就是「和」。

首先,墨子的核心精神就是「兼愛非攻」,他認為仁人之所事,就是「興天下大利,除去天下大害。」因此,綻放的陽光,就是表示這個普天的大愛。

其次,非攻,就是不要戰爭。在亞洲大陸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希望這樣的戰爭可以儘快結束。

再到美洲,尚同,希望美國的個人主義可以轉換成換位思考,「視人之國若己國,視人之家若己家,視人之身若己身」,美國可以秉持著相愛互利,將心比心,就有機會朝向大同。

利者,義之和也。大家共同創造天下利,基於義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