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24

解:186 ~孔子的真實人生(解)

[引言]

最近讀了兩本有關孔子生平的書,一本是中國學者李碩《孔子大世代》,另一本是台灣名作家王溢嘉的《論語大不同》。不約而同都在啟發當代人。放下民族情感,放下二千年的吹捧,讓孔子還原血肉之軀。

我想這幾位作者,都沒有否定孔子對歷史的貢獻。孔子開創的教育事業,讓知識走向平民化,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孔子論述六經,編寫春秋等古書,也對於古代中華的歷史留下紀錄,這也是具有傳承的意義。孔子在《論語》中提倡的仁義禮智,忠孝仁愛,君子的品格等,這些思想,對於後世的讀書人,確實具有很深遠的影響。

這兩本書,都還原孔子的生平,孔子是個私生子,母親是沒有進到孔家門的外遇對象,因此年少孔子與寡母寄居在外婆家,這段「邊緣人」的往事,難怪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段往事,相信對於孔子的人格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的家世背景,後來有機會在魯國做低階的文人工作,後來魯國國君逃亡齊國,孔子也跟著到齊國去服侍國君,逃亡的歲月對於孔子影響也很大。孔子在魯國紛亂的政治環境中,有機會回來當官,但「跑進叢林的野兔」很快就陣亡了,因此決定周遊列國尋找當官的機會,之後壯遊的14年,剛開始頗受禮遇,後來卻像喪家犬到處逃匿,自嘆「文不在茲」?到了70歲,相繼看著兒子,大弟子顏回,二弟子季路的死亡,心灰意冷。

這是一個東方「梵谷」的故事,生前孔子的論述,並不被重視,但是死後的2000年,孔子卻成為君王的至寶,持續旺盛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

【一字】

解,解決。孔子一生希望推動和平,用「周朝古禮」來解決世局的紛亂,但終其一生,無法如願。

解,解釋。孔子對於「周朝古禮」或是《易經》的解釋,流傳千古。但這些著作的內容,是否是孔子的本意,或是假借之名,已經不可考了。

[一圖]

雖然很多人仍口說相信《論語》可以治天下,可以救國救世人朝的世界大同,卻提不出一個真正落實的綱要或做法。其實《論語》只是一本書,它可能有它的讀者和價值,但還不至於是一本救國濟世必讀的書。道理有二:

(一)在朱熹之前,論語並非五經,因此並非文人必讀。這一千多年,《論語》不被重視,漢唐仍有盛世。宋元明清,重視《論語》卻未見政風或國力更強,也未見世界和平。
(二)清末到今天的歷史,中華民國沒有《論語》也可以有這麼高度的經濟政治社會與科學發展。而對岸的中國大陸沒有《論語》,也能夠讓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國力強大。這歷史見證表示在沒有《論語》情況下,兩岸發展得比過去二千年更健康。

其實孔子就像一位2600年前那時代知名的哲學家或教育家,他對過去2000年的中國文人影響很大,也影響了日本及韓國,但是日本及韓國近二百年的成就,也不能歸功於孔子。至少日本人會感謝明治天皇的西化,才翻轉他們的歷史及國力。

另外,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在提醒我們,儒家在封建時代綁架了孔子,假孔子之名來道德勒索讀書人,聽話的人被勒索,不聽話的人假聖賢之名來勒索老百姓和讀書人。而孔子本人是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的一生有很多了不起的貢獻及思想資產,但不容忽視孔子在政治生命上,是一位崇古主義,而他在政治上幾乎是失望且失敗的。詳細的故事,請看這兩本書的敘述。用打油詩如下:

(十五)父死庇蔭學古禮,打工兼職能鄙事。 
(三十)流亡齊國終受拒,開設教育培養士, 
(四十)陽虎專權鬥三桓,邦亂無道難弘志, 
(五十)宦途坎坷喪家犬,周遊列國悵若失, 
(七十)顏鯉早逝白髮悽,論述古籍留後世。 

孔子是一位文化傳承的關鍵人物,但2000多年後,有些想法是要因時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