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2025

同人61: 543 同盟各奔東西

《三國演義》第5回中,袁紹集結全國各地義軍,號召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表面上氣勢磅礴,聲勢浩大,人人高舉「誅董扶漢」的大旗。然而,這支聯盟軍雖名為正義之師,實則各懷鬼胎。袁紹自任盟主,權威未立,曹操提出攻打董卓的計策卻遭冷待;孫堅奮勇先行,反被袁術掣肘補給,差點兵敗。各路諸侯心思不同,有人觀望不前,有人爭奪糧道,甚至暗中較勁,爭名奪利。


董卓察覺聯盟不堅,便挾天子西遷長安,暫避鋒芒。聯軍雖追趕,卻無法達成一致行動,漸漸士氣渙散,最後草草收場。這場聯軍雖名震天下,卻因缺乏共識與真誠合作而無疾而終,反成為各方勢力壯大自身的跳板。


這段故事啟示我們:合作雖重要,但若夥伴間只是因共同敵人或短期利益而結盟,卻缺乏長遠規劃與信任機制,極容易在壓力或誘惑下瓦解。創業或合作若僅靠口號凝聚人心,而沒有清楚分工、責任與成果分配的共識,終究難以長久。正如袁紹雖有聲望與號召力,但若無統籌全局與協調諸侯的能力,最終也只能眼看機會流失、局勢瓦解。成功的合作,從來不只是結盟,更是信任與契約的雙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