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三國演義》中極具背景與實力的一位軍閥。他出身名門,祖上四代為高官,聲望顯赫,個人也曾位居大將,掌握重兵。當時群雄割據,袁紹在河北擁有雄厚兵力和資源,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人之一。他在討伐董卓時率先起兵,名義正當,勢如破竹。然而,他的性格缺陷卻成為最終失敗的主因。
袁紹為人多疑,對部下缺乏信任。儘管手下如田豐、審配、沮授、許攸等皆有謀略,卻經常遭他冷落甚至處罰。例如田豐直言進諫,卻被囚;許攸提出奇計,也因私怨被拒。袁紹處事猶豫不決,常「議而未決」,明明身處優勢,卻錯失先機。他在官渡之戰中有機會先攻曹操,卻因兒子病重遲遲不出兵,錯過戰機。後來當許攸投曹,獻上糧倉虛實,成為曹操反敗為勝的關鍵。
袁紹雖有文才武備,亦請陳琳撰寫《討曹操檄文》,詞采華麗、流傳千古,卻徒有聲勢,無實際行動。他過度重視門第與形式,不善用人,決策優柔寡斷,終在官渡戰敗,勢力土崩瓦解。袁紹的失敗,正是出在其性格中的驕矜與優柔,使他在天下大勢中錯失主導地位,終為曹操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