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圖,智繪人生
一字一圖的靈感,記下人生的故事
10/10/2025
9/27/2025
優':568~優化
4. 優化 (Enhance) - 從毛胚到可展示的原型
在完成初步的「毛胚」後,最後一步是進行優化,使其成為一個更完整、更適合展示給他人體驗的原型。
• 功能與體驗提升:此階段可以加入新功能或改善使用者體驗 (UX)。例如,為產品命名 (如 AITrip)、利用 Google Sites 等工具美化介面設計。
• 準備 Live Trial:優化的最終目的是讓原型準備好進行實際體驗 (Live Trial)。透過讓使用者(如創意夥伴或 IT 同仁)實際操作,可以收集回饋,並清楚地溝通你的想法。這個可操作的原型,遠比靜態的簡報 (Power Point) 更能營造有感的氛圍 (VIBE)。
氛:569~氛圍VIBE
氛圍編碼(vibe coding)是今年AI界的話題
透過AI的輔助,一般不懂得資訊科技的人,也可以用AI來寫程式
從五月開始,就開始透過AI來幫我架設網站,並且能夠輸入與輸出資料儲存到雲端的資料庫,這整個的機制在以往,我是不可能做到的,
寫程式,就像說英文,
最大的困難,並不是把程式寫出來,而是要讓程式可以跟後台的資料庫互動,就像說英語,是要讓聽的人聽懂,然後別人說的話你也要聽懂。
我們在架設網站,如果只是靜態的部落格,那是沒有互動的,只要有套裝軟體就可以把文章放上去。但是如果我要能夠輸入資料,存到雲端的資料庫,還要能夠把雲端的資料抓回來做運算,再顯示出來,這個過程就需要溝通與互動。
我用的方式我稱作 Vibe landing journey, 其中部分包含 vibe coding, Vibe landing journey的美妙,就是在於他AI能夠幫助我們,將我們想做的靈感與想法,翻譯成電腦聽得懂的語言,也可以串奇網際網路上或者是資料庫等等陌生的環境,讓他們知道我們想要做什麼。另一方面,我們要把資料寫到雲端,也想把遠端的資料拿到我們的網頁上, AI幫助我們達成了這些溝通的過程。
把英文唸出來不難,但要讓人家聽得懂,或者聽得懂別人說的話,這沒有一些英文的功力是做不到的。更難的是有人來糾正你,當我們說的不正確或聽得不正確的時候有人可以幫助你讓你了解也讓對方了解,這才是困難的。
就像寫程式一樣,最困難的在於debug,當有些瓶頸無法突破的時候,或者有些圈圈一直繞不出來的時候, AI在這裡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會給你出很多的意見,當然有些也是幻覺或者是錯誤的,但至少他很熱心的幫助我們,不斷地嘗試與找出可能的答案,進而解決問題。
vibe landing journey,把自己的fu(感覺)轉變成程式語言,可以讓網站與遠端資料庫進行溝通,寫入與取得資料,然後讓想法可以成真!
我叫他,接下來我就用另外四張圖片來介紹它的四動:
Vision -IOUI一Build一Enhance
實 :567~ 實作
3. 實作 (Build) - 動手打造可運作的「毛胚」原型
這是將設計藍圖變為現實的階段,目標是快速做出一個功能可用但尚不完美的「毛胚」原型 (workable prototype)。
• 運用 AI 輔助開發 (Vibe Coding):這個階段的核心是 Vibe Coding,也就是大量利用 AI 工具 (如 ChatGPT, Perplexity, Gemini) 來輔助開發。你可以請 AI 推薦開發環境(如使用 Firebase 作為資料庫)、撰寫程式碼、檢查錯誤,以及解決實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 快速迭代與試錯:在實作過程中,會經歷大量的試驗與錯誤 (Trial and Error),並透過 AI 協助快速除錯與修正。重點在於快速實現最小可用功能,而非追求完美。
模: 566~模組化
2. 模組化 (I/O.UI) - 設計產品的骨架與外觀
有了清晰的 PRD 後,接下來要將需求拆解成具體的功能模組。這一步是為了讓後續的開發有所依據。
• 定義使用者流程 (User Flow):繪製出使用者從進入到完成任務的完整步驟流程圖。這有助於規劃介面與使用者體驗。
• 規劃資訊流 (I/O):設計資料的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例如使用者需要輸入暱稱和團隊碼,系統則輸出地圖與位置列表。
• 設計介面 (UI):繪製介面的基本草圖(Wireframe)或視覺稿(Mockup),專注於操作流程與用戶體驗。在這個階段,會初步規劃出如註冊、回報位置、查看地圖等主要畫面的樣貌與所需模組。
具 :565~ 具象化 (VISION)
1. 具象化 (Vision) - 將模糊想法變為清晰藍圖
這是旅程的第一步,目標是將腦中的創意氛圍轉化為一份明確的計畫或藍圖。
• 痛點與解方定義:首先,需要清楚地闡述問題的痛點與解決方案。例如,在「阿里山眠月線」的案例中,痛點是「保有隱私的小群體團體位置分享」,而解方則是開發一個無需交換個資、不耗電的臨時位置分享工具 AITrip。
• 產出產品需求文件 (PRD):此階段的最終產出是一份產品需求文件 (PRD)。這份文件會詳細定義問題、目標用戶、使用場景、核心需求、功能與非功能性需求等。來源資料中也建議,可以請 AI (如 ChatGPT 或 Perplexity) 協助產生這份 PRD,讓想法更有結構。
9/17/2025
8/30/2025
8/25/2025
濡:562 ~相濡以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大宗師》
~~~
相濡以沫被形容成革命情感,同舟共濟一副溫馨場景,那是一種融融,在困窘中的相扶持!但莊子似乎更鼓舞那種有距離的共存共容關係,彼此都在江湖中的自在悠遊。
文義直解
泉涸:泉水乾涸。 魚相與處於陸:魚困於陸地。 相呴以濕:彼此吐氣使身體保持濕潤。 相濡以沫:彼此用口中唾沫滋潤對方。 不如相忘於江湖:還不如一同在江湖裡自由自在地相忘。
表面上是魚兒在泉水乾涸時,彼此互相幫助,靠唾沫濕氣勉強維生。但莊子說,這樣辛苦維繫的相互依靠,不如在江湖大水中悠游,彼此自由,甚至能夠「相忘」——不用刻意經營,卻自然而然共存。
思想解析
對友情的觀察 莊子認為,當環境困迫時,人與人之間會像魚一樣相濡以沫,互相救濟。這固然有可貴之處,但終究是權宜之計,充滿艱難與侷促。真正理想的友誼或相處之道,應像魚在江湖中,各得其所,不必刻意經營,也無須緊緊依附,而是「相忘」——忘卻彼此存在的界限,無礙無累,自然和諧。 超越功利的人際觀 「相濡以沫」是有限資源下的勉力互助,有其短暫的必要性,但本質上帶著窘迫與依賴。莊子更重視「相忘於江湖」:不以功利維繫,不以依附為基礎,而是自然各得其性,在自由境界中相處。 哲學意涵:自由與逍遙 莊子一再強調「逍遙」與「自然」。對他而言,人與人最理想的關係不是相互束縛,而是各安其所,各自順應自然本性。像魚在江湖中,彼此自在,彼此無需刻意照顧,反而更能長久、圓融。
今日啟示
友情與伴侶關係:真正的親密不是時時黏著,而是在廣闊的「江湖」裡各自安好,自然而然共存。 社會與人際互動:當環境困迫時,我們需要「相濡以沫」;但若能放眼更大的境界,則應追求「相忘於江湖」,以自在和包容代替緊張的依附。 自我與世界:莊子的理想不是緊抓不放的相互救濟,而是回歸自然,超越對立與依存,在無限的「江湖」中融洽共生。
容與融
共融:「相濡以沫」是窘迫中的互助,暫時可貴;有志者面對道德敗壞的當權者,更要團結,和樂融融!
共容:「相忘於江湖」是自由中的共存,不須牽絆各在西東,而相容長久。
儒家訴求前者,以天下皆醉我獨醒,人心詭譎我仁義,知其不可為者相濡以沫相協力;莊子則推崇後者,因為唯有在無拘無束的境界中,人與人才能真正「忘我」與「忘彼」,達到逍遙之樂。
8/22/2025
容:561 ~容融之辨
容與融
在國際與人際互動中,「容」與「融」並非單純對立,而是可根據力量對比與互動目標靈活調整的策略。力量對比可分為四種典型情境:彼此都大、彼大我小、彼小我大、彼此都小。每種情境下的容與融運用方式,會因雙方實力、利益與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第一種情境:彼此都大
當雙方都是世界級或區域級強權時,直接衝突的成本極高,雙方都必須在容與融之間找到可維持長期競合的平衡。以中美關係為例,美國在經濟與科技領域擁有強大優勢,近年來採取貿易制裁、技術封鎖等手段,意圖迫使中國在制度與價值觀上向美式資本主義靠攏,這是一種「融」的壓力策略。而中國在面對這種挑戰時,既有反制措施以保護核心利益,又維持一定的開放與合作空間,不願完全對立,也不願屈服,這是一種「以容應融」的態度。這種情況下,雙方的最佳策略是「有限融合、底線容忍」——在全球合作領域(如氣候、公共衛生)適度融合,但在核心價值與制度上保有容的堅持。
第二種情境:彼大我小
當對方實力遠超過自己時,硬碰硬往往得不償失,小方必須審慎權衡,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適度接受一定程度的融,以換取生存空間與合作機會。以美國與台灣的經貿關係為例,若美國對台灣加徵關稅或施加外交壓力,甚至在軍事上推銷高價武器,台灣在許多情況下只能被動接受,這是「被迫融」的狀態。然而,這種融並不意味著全盤吸收對方的文化與制度,小方可以在接受條件的同時,保留自身的價值觀與內部政策彈性,以維持長期自主。策略上應該是「必要融合、核心容守」——在安全與經濟上適度靠攏,但不放棄文化與政策的獨立性。
第三種情境:彼小我大
當自己比對方強勢時,容的策略就更為重要。強方若試圖強行融入對方,雖能短期建立統一,但會損害長期的信任與穩定。例如台灣與外籍移工的關係,台灣在經濟、制度、文化上相對強勢,但政府普遍採取包容政策,不強迫外籍移工放棄原有信仰與文化,也不要求他們完全融入台灣社會,這是一種尊重差異的「容」。然而,在生活與工作互動中,外籍移工會自然接受部分台灣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形成溫和的「潛在融」。這種情境下,最佳策略是「主動容納、自然融合」,讓文化交流成為雙向的自發過程。
第四種情境:彼此都小
當雙方力量相近且規模不大時,合作往往比對抗更能確保生存。例如台灣的兩個小政黨,若互相消耗,很可能雙雙被邊緣化;反之,若能在差異中找到合作空間,即便保持競爭關係,也能在某些議題上形成共同戰線,增加彼此影響力。這種狀態下,「容」是基礎,因為彼此不會要求完全融為一體,保留各自特色是競爭的基礎。但在特定情境下(如面對共同政敵或重大法案),暫時性的「戰略融」可以集中資源與聲量,達到短期共贏。策略應是「長期容存、短期融攻」。
綜觀這四種情境,可以發現「容」往往是長期穩定的基礎,「融」則是短期集中力量的手段。容強調尊重與並存,降低衝突成本;融則在需要共同行動時,提供效率與凝聚力。然而,無論在何種情境下,容與融都必須依情勢靈活運用,避免過度容而失去方向,也避免過度融而壓制多元。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容的框架下適時融,在融的過程中保留容,使互動既有凝聚力,也有包容性,從而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持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