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2024

墨:240~墨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讓我勾起對於墨子思想的興趣。在提到孟子的思想時,提到孟子特別批評墨子的「揠苗助長」以及「無君無父,禽獸也」的狠毒批評。我進而收聽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儒墨之爭》,西北大學王東岳《中西哲學:》以及傅可暢的《錢賓四先生的墨子》等影片,以及2017年中國紡織出版社東籬子的《墨子全鑑》,對於墨子增加多一些認識。關於墨子的思想,我將另外整理。

在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書中,他認為墨子的思想,是純粹的只有「冷認知」而沒有「熱認知」。因此,他不認為墨子有「無為」的理想狀態,因此他只將墨子放在孟子的篇章中討論。

【一圖】

這張圖是描寫墨子思想的主要精神「兼愛」與「非攻」。

左邊一個女子,象徵著一位美國的西部牛仔,帶有牛仔的精神,也是「博愛」的精神,會路見不平,給予陌生人必要的幫助。這是反應「墨子」的弟子與信徒,被教育與賦予「俠客」的精神,會為了弱小或是「義氣」而赴湯蹈火。

右邊一個城牆,參考蘇州城牆博物館的樣貌,然後引用《非攻》篇的一段話,描述墨家提倡「諸侯的義氣」要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小國,去抵抗不義的大國。

城牆外的護城河,以及遼闊的大地,呼應墨子提到的「萬民大利」。墨子的書中,一再關注大多數平民百姓的利益,認為「仁人之事,在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所謂的大利就是饑者有食,寒者有衣,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

墨子在中國還被稱為「科學聖人」,他有許多發明,包含軍事防備的機關等。他還強調不要「因循古禮」而是要「有所創新」。這也是值得效法的地方。




6/21/2024

老:239~老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發現他對於老子的評價比較負面。

他認為老子的思想,是要回到「原始時代」,就像80章提到的「小國寡民」「不用武器,回到結繩記事」。老子書中再三強調「回到嬰孩時期」,也就是什麼知識都沒有。因此,森軻瀾教授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回到遠古時代,也就是放棄「冷認知與熱認知」,什麼都不做。

但另一方面,森軻瀾教授從老子的文字中,看到「無為而無不為」,看到「以退為進」等到其他人競爭的結果再來撿現成的便宜,他認為這是一種投機的無為。

當然,森軻瀾教授所表達的看法,只是他個人的理解,也可能代表某些讀者的感受,是非端看每個人的理解。

【一圖】

這張圖是對老子的簡單解讀,左邊是一個嬰孩坐在搖籃中,表示老子期望人們回到遠古「最最樸素」的狀態。右邊則是青山綠水,幾個小的部落在山坡上遺世而獨立的生活,老死不相往來。

標題採自《道德經19章》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而摘要老子期待的返璞歸真。以及《道德經28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而摘要出老子喜歡回到嬰兒的「含德之厚」。

副標題採自《道德經10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而摘要出三句話來。

老子喜歡水,《道德經15章》的文字,我是參考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註今譯 》的版本,他的文字是「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這邊提出古代善於學習與應用道的人(道士),他們會很謹慎的開始行道,會很猶豫謹慎,然後慢慢地放大與開闊,也會讓這個道保持在「不盈」的狀態。我引用這段話,我想表達我對老子《道德經》的理解,跟森軻瀾教授所理解的「不為」「沒有冷認知與熱認知」的狀態不同。老子在這一章,表達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端莊的儼然與敦然,都是需要「冷認知」的,而後來的「曠然,湛然,飄然」則是一種「熱認知」的感應。

無論如何,我們也不確定《道德經》有哪些篇章是後人增補的,我們也不需猜測,何況,書中很多篇章,老子希望回到嬰孩,希望「不出戶」希望「歸根復命」,我們還是姑且用森軻瀾教授的解讀,來詮釋吧!


6/20/2024

莊:238 ~莊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我順帶瀏覽一下他的幾篇期刊論文,包括《不費力的行動:「無為」的喻意以及早期中國的精神理 想》(Effortless Action: Wu-wei as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Spiritual Ideal in Early China) 以及《莊子》的自我觀:概念隱喻分析與比較思想〉(Conceptions of the Self in the Zhuangzi: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Thought) 內容真的非常深奧,我也閱讀台灣師範大學陳寅清教授的《概念隱喻視角下的中國哲學研究—以森舸瀾的研究為考察中心》的期刊論文 。我發現自己在文學與哲學的理解悟性還不深,但略可知其皮毛,繪圖如下。

【關於自我】

參考陳寅清教授解讀森舸瀾的研究論文,他提到:

森舸瀾認為《莊子‧人間世》中的顏回有兩個「我」─ 「內在的我」是誠正的、與天道合一的我;而「外在的我」是曲從人間禮俗、與別人一樣執笏跪拜的我。「外在的我」可說是「假我」 (the false self),指的是人的思慮、名聲、是非、知識等;而「內在的我」是「真我」(the true self)。森舸瀾以此解《莊》,以「真我」詮釋「與天為徒」,「假我」則是「與人為徒」。

方東美於《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中提出《莊子》有五個「自我」:一為「軀殼 之我」;二為「心理之我」;三為「心機之我」;四為「自我」;五為「常心」。方東美稱 前三者為「妄我」,第四者為「真己」,第五為「常心」,即永恆的精神本體,同於「清淨 無染之佛性」,有如《莊子》所謂的「真宰」或「真君」。按方東美的解讀,前三義下的 「妄我」應當捨盡,方能實現「大我真己」。

曾春海以「精神吾」和「形體我」來詮釋《莊子》的「吾喪我」命題。依曾春海的解析,《莊子》確實有兩 個我— 「精神吾」和「形體我」,而《莊子》的修為工夫在於「以神釋形」,亦即以「精神吾」超越「形體我」的蔽障,達到與道冥合的境界。

森舸瀾的「控制自我即控制物體」隱喻,主要是根據《莊子‧齊物論》的「吾喪我」命題所作的解讀,(吾喪我,出自南郭子綦,提到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至於「控制」 ,森舸瀾則用其相反詞「鬆開」(release)來詮釋《莊子》的 「吾喪我」命題,認為《莊子》工夫論的關鍵在於主體「鬆開」對客體的控制。

基於上述基本的觀念,簡單的說,我的理解,可以串起「天籟,地籟與人籟」,天籟是那個「常心」那個存在自然界無形的運轉。地籟是「自然而然」「與天為徒」的真我。人籟是「意識控制」「與人為徒」的假我。

因此,從《齊物論》中可以看出「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无作,作則萬竅怒號。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天籟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而怒者邪!基於這些想法,畫出這圖。

【一圖】

這張圖的三個意境,背後的翠竹與槁木,前面的女子與屏風後面的植物,女子所拉的二胡與後面竹子的擺動。分別說明:

竹林與槁木的意像,讓我想起蔣勳老師講的『槁木』不是『枯死沒有生命的樹木』,而是『冬天裡避開寒雪,樹葉落盡的枯木,等待天氣回暖春天後會在綠意盎然的樹木』。這是不同的思維意境,表示大自然四季的循環,自然界植物的跟著循環。

女子與植物,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女子,在天氣好,有遮蔽,環境舒適下,才有心情可以拉琴唱歌。如果沒有遮蔽,風強天冷,女子避之猶恐不及了,哪有心情悠閒自在呢?音樂,需要在輕鬆自在的情境下才能享受,好的音樂,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好。

女子拉二胡的音樂與大自然的音樂,是天人合鳴的。這也就是「天籟,地籟與人籟」的最佳組合。在天氣好環境適合,在這個巧合,天所吹出來的音樂,與人所彈奏的音樂,可以密切的配合,這就是「自然而然」。

這張圖,呼應前面提到的「吾喪我」,也就是在「天籟,地籟與人籟」合鳴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無為境界。

若從前面「熱認知-冷認知」的思維,我們發現莊子的思維,是從熱感應出發,不要人為的刻意意識,追求「真我」與自然合而為一。




孟:237 ~孟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最有趣的是他對孟子的解讀。

我們經常在說「孔孟孔孟」,很多人可能就會以為「孔規孟隨,一脈相承」,也就是說孟子就該追隨孔子,像古代的學生跟著老師學習,延續老師的理念,不能夠否定老師的想法。

但是,森軻瀾教授明確的指出一些差異,而我也從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Youtube演說中,聽到「孔孟之別」,很清楚他們兩者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春秋相對戰國),競爭態勢不同(孔子還沒遇到思想勁敵,但孟子需面對楊朱與墨子的狂潮),群眾的智慧不同(孔子時民智未開,孟子時百家爭鳴),當權者的時間有限溝通技巧不同(孔子時代要溫良恭儉讓的溝通,孟子時代需要透過激烈辯論的溝通)。因此,我們看出《論語》與《孟子》兩本書的寫作方式有很大差別,而且孟子言詞的犀利,辯才的無礙,還不時要打擊墨家與道家的觀念。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孔子的時代,各個諸侯稱「公」,春秋五霸還不敢僭越稱「王」。因此,孔子周遊列國,希望各個諸侯君子們,「回到西周時代」,「遵循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孟子的時代,各個諸侯已經稱「王」,戰國七雄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孟子的民本思想觀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已經沒有「夢見周公」「恢復周禮」的想法了。

因此,孔子的恢復周禮的思想,在戰國孟子的時代,就已經過時了,更何況21世紀的今天。孟子的民本思想,雖然被淹沒在2000年的歷史長流中,但在21世紀,顯得特別有智慧。

【一圖】

這張圖,是參考前面「冷認知-熱認知」的座標圖延伸而來的。孟子與孔子雖然都是儒家,也都是訴求「仁義禮智信」,但是兩人的修維方式不同。孔子是「先有意識的學習,希望久而久之,內化而改變,習慣成自然,也就是先冷認知,再熱認知」。孔子的修煉方式,最大的盲點,就是「學什麼」「目標在哪裡」? 孟子的方式,剛好補足了孔子的盲點,孟子是「先找出自己的善心,每個人內心都有那個善端,找到了順著善端去學習,也就是先熱感應,再冷學習」。

因此,圖的左邊是一位農夫在除草,農夫就是要在自己慌亂的心當中,拔除「稗草」,尋找「善的幼苗」。

善的幼苗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與是非之心」,也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的四顆心。孟子採用小孩子落水的故事,採用齊宣王不忍心宰牛的故事,他讓追隨者們更清楚具象的知道該怎麼做。最後的目標,就是要將這四棵幼苗,灌溉種植成四棵大樹。

孟子提到「凡有四端在我者,皆知可擴而充之」。

孟子以宋人(暗指宋國的墨翟)揠苗助長的故事,批評墨子很積極的「兼相愛交相利」,是用力拉拔幼苗;另外也批評道家的不耘苗,希望什麼都不做而等著嬰兒般的天真是不對的。

總之,孟子的修維方式是「從心出發」,因此要行仁,要先以仁存心;要行禮,也要以禮存心。有了發自內心的熱認知,再輔以老師朋友或自己的學習思考,就可以讓善自然而然的成長與擴散。


孔:236 ~孔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反思辛意雲老師的《辛老師的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好老師學論語~走向生命覺醒》,加上反思去年讀過的《中國文化冷風景》,以及自己重讀了《論語》的心得。

我相信,我更加認識孔子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的偉大地位,我非常認同孔子是將教育普及到平民,而且他的仁義忠恕等道德觀確實為中華文化點了一盞光明燈,指引大家向善。

同時,我也認同森軻瀾教授說的,孔子的儒家立甚高,理想美好,但是前提是「追隨者需要知道怎麼設定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以及追隨者願意放棄私慾私利來朝向那個目標。」

過去2千多年的現實呈現,孔子的理想,沒有一個掌權的君王願意採納,而從政的儒者們就將目標轉變成「輔佐專制的君王,在禮儀規範下,行仁政,利民生」。從政的儒者之間,對於「禮儀」「仁政」「國家,個人與人民的利」,沒有一定的標準,最後形成「嚴苛的禮教」「虛偽的仁政」以及「皇族的利益最高,人民的利益被犧牲」。

孔子的《論語》,我相信有一些精華之的作為個人的修身,以及待人處世之用,但「為政以德」「富民興利」「創新創業」「工商繁榮」等方面,已經不合時宜。

【一圖】

這張圖我想要表達「孔子」的修養方式,是以理性學習出發,但以性情涵養為終極目標的。

學習的內容很多,包含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五德(仁義禮智信)與道(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還有乾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學習,是怎麼做的?要怎麼快樂學習?

在《論語》的第一個句子,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的解釋是「不斷的求學,在適當的時機,將所學變成習慣,自然而然的內化,最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不是很快樂嗎?」

其中,「習」這個字,就是「習慣」。參考西方心理學,「習」就是「行為的改變,將舊習慣改成新習慣」。「時」這個字,一是「時間」,二是「時機」。「學而時習之」,就是不斷的好學,學也要思考,學什麼?學的就是仁義禮智信,簡單講就是辛意雲老師說的「自我的覺醒」,也就是學做人學做事。「時」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沈澱,然後到了適當的時機點,「習之」就是將所學變成習慣,也就是內化,譬如對父母的孝順,對朋友守信,對事情盡忠,都能夠成為自己的習慣。

孔子自己說,他的修煉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他十五歲開始求學,三十歲可立己,四十歲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六十歲已經順心,到了七十歲就可以「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了」。

參考前一張「冷認知-熱認知」的圖,孔子的修煉方法,是基於冷認知先,再輔以熱認知,最終達到熱認知的「自然而然」的快樂境界。

6/19/2024

為:235 ~先秦五子的無為

「引言」

最近讀了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原文書名:Trying not to try)這本書,他用現代科學的語言與行為經濟學康尼曼教授《快思慢想》的兩個思考系統,解釋先秦五子的思維模式,頗有所感,整理如上圖。

難得這位教授研究中國的先秦思想多年,參考另一個學者David Nivision 所探討《德的悖論》,撰寫這本書,並且提出『無為的悖論』,分析先秦五子的思想,各有優缺點。讀了之後,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受,也從『去蕪存菁』與『整體宏觀』的唯精唯一的視角,不偏不倚的看待五子的兼容並用。

「一句」

儒以立己立人,道以養生養心,墨以創新創業,惟精分取精華,惟一合成一體。

「一圖」

這張圖用兩個維度來看待中國先秦思想的五個重要人物,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三個主要思想家:儒家,道家與墨家。

冷認知(cold cognition)維度,就是《快思慢想》書中的慢想系統一,就是理性思考,仰賴人的意識與理智。孔子與墨子,是重視理性的學習與思考,也強調反覆的練習,熟練後才能生巧,並且將所學內化成為習慣。老子與莊子,則是反對『刻意學習』的智巧,甚至認為很多儒者就是利用智巧,才做出虛偽不實的事,並且造成戰爭與動亂。

熱認知(hot cognition)維度,就是《快思慢想》書中的快思系統二,就是直覺反應,仰賴人的情感與身體反應。孟子與莊子,都重視人要找回自身的自然情感,例如孟子講的人之四端與莊子講的心齋作忘,天性存在身體裡面,浩然之氣存在自身,不假外求。老子與墨子,都不重視個人的情感與直覺,都是捨棄熱認知的。

因此,儒家是熱認知與冷認知並重,孔子的理智大於情感,孟子的情感大於理智,兩個人都希望立己立人,齊家治國平天下。莊子只重視熱認知,非常浪漫而自我。墨子只重視冷認知,非常無情,但能凝聚成一個幫派。老子則希望返回嬰兒,不要智巧也不要情感,甚至足不出戶而能知天下事。

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提到中國先秦思想的最終理想都是『無為』,無為的意思就是effortless action,不要費力而能自然自在的完成想做的事。孔子的無為是『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的無為是『找回四端,呵護幼苗』,莊子的無為是『逍遙遊』,老子的無為是『復歸於嬰兒』『無為而無不為』。

作者在書中探討各家的學說,各有優缺點,就如圖中,不同維度有其利就有其弊,有所得就有所失。這些先秦的思想,在2000多年前提出,必有其時代背景,有些論述已經過時,但有些內容也歷久彌新,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情境』而『去蕪存菁』精煉出我們所需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允時允地,允人允事,允情境』而『整體宏觀』一覽出我們所需要的執中。

6/08/2024

望:234~從亡出發

【引言】

這次文字遊戲,從「亡」字出發。

借用印光大師的「死,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將『此』字放上『亡』字。

亡,可以是死亡,可以是消失,也可以是空無。

好比隨時記得,今天是在這個企業工作的最後一天,就可以格外珍惜這份工作,也會格外要求將份內的工作完成。


「一圖」

這跟前一張『忙茫盲』的圖類似,但是改變一些字。

從亡出發,亡坐上了船,不知道要飄向何方?

亡的後面是一座山,上上有燈塔,船的前方是彩色的雲,似乎擋住了方向。

亡,由上往下的第一層,來到「迷茫,忙碌,盲從」,是比較負面的字眼。

有燈塔,就不會迷茫,但要認清楚燈塔在哪個方向?

有計畫,就不會瞎忙,記得想想什麼最重要。

有科技,就不會盲目,穿透雲層,明白遠方。

亡,由上往下的第二層,是「光芒,希望及遺忘」,是比較正面的字眼。

有了燈塔,就有光芒。

有的計畫,就有希望。

有了科技,就可忘情翱翔!


哈哈,

好一個亡字,增添許多的想像!


「參考」

印光大師「死」字貼額,念佛生淨土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