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025

樹:549 ~樹蔭之歌


今天參加張孝威先生的音樂會,主題是one moment in time,取自2024巴黎奧運歌曲的主題曲,他期許自己能夠如歌詞中所說的when I am more than I thought I could be,他過去八年舉辦了六場的演唱會,希望未來80歲時仍然可以神采奕奕地在台上演出!他也期許在座的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珍惜每一刻,努力創造屬於自己輝煌另一刻!


他演唱了十六首歌,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Ombra mai fu,因為他的引言讓這首歌有了一個清晰的大樹與大自然的樣貌,也讓我聯想到他先前在明哲匯的演講,提醒我們「食果子拜樹頭」,「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後人要懂得對先賢前輩感恩。


他唱這首歌Ombra mai fu( 樹蔭之歌)之前,他說了一段話讓我感動,大意大致如下:「這首歌來自韓德爾的歌劇《波斯國王塞爾斯Xerxes 》,描寫他在花園中樹蔭下休息,看到濃密的樹蔭,這時陽光普照,想像過去暴風雨侵襲時,這棵樹蔽蔭了和平與安寧。


我們今天能夠坐在這裡享受幸福與平安,我們必須感謝前人的篳路藍縷與艱辛,當我們聽這首歌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心懷感恩,感謝我們的上一輩及我們的上上一輩。因為他們對於這塊土地的付出,才讓我們在樹蔭下遮風避雨,我們要感念他們,更希望讓這棵樹繼續的茂盛,庇蔭下一代。」


從網路上找到這段歌詞的原文如下:

Frondi tenere e belle

Del mio Platano amato,

Per voi risplenda il Fato

Tuoni, Lampi, e Procelle

Non vi oltraggino mai la cara pace,

Ne giunga a profanarvi Austro rapace.

Ombra mai fu

Di Vegetabile,

Care ed amabile

Soave più.


AI的翻譯如下:我很喜歡這棵梧桐樹,它的枝葉又嫩又漂亮。每次看到它,都會希望它能一直平安無事,不會被雷電或暴風雨打擾,也不會被強風傷害。對我來說,從來沒有哪一棵樹的樹蔭,像它這樣讓人覺得親切又可愛,帶來這麼溫柔舒服的感覺。


我想:這首詩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與珍惜,也展現出對和平與安寧的深切渴望。詩人用溫柔的語氣描述自己對梧桐樹的喜愛,希望它能一直平安,不受風雨雷電的侵擾,也不被強風傷害。這種情感,其實就是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狀態的嚮往,期盼自然能夠保持和諧、安靜與穩定。同時,詩中對「安寧」的反覆強調,也反映出詩人對於外界動盪和破壞力量的擔憂,以及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端:548 ~端陽佳偶

33年前在鹿港的龍山寺,一對端午佳偶在此相識!

看著歲月這麼匆匆的流走,龍山寺的景物依舊!

感謝一路陪我走來的家人,感謝學校的老師,企業的老闆,社會上的貴人,

因為有這麼多的美好緣分,才能讓我們在這裡平安的生活,

古代中國人喜歡謝天,冥冥之中真的有許多的天在幫助我們,

感恩一切,也珍惜一切!

6/11/2025

合: 547~易X三國總結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艘航行中的船,載著希望與經歷,在時光的長河中前行。

而歷史的長河,則如同滔滔不絕的江水,綿延不息。


《易經》六十四卦最初源於商末周初的古文記載,那是一段距今久遠的歷史,有些記憶已模糊,有些記錄已殘缺。然而,卦爻辭的智慧與陰陽變化的哲理,至今仍蘊含著無窮的啟示。


我嘗試結合《易經》古文與AI創作,繪製出六十四張圖像,重新詮釋六十四卦在當代的意義。靈感來自《三國演義》——一部家喻戶曉、人物鮮明、情節精彩的經典,它如今甚至成為熱門的電競題材,八十餘回的篇幅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劇情。


那麼,為何不將《三國演義》的故事,用來對應解讀六十四卦?這樣不僅更生動,也更貼近現代人的想像。


透過AI的協助、我自己的閱讀理解與判斷,我挑選了六十四則三國故事,並以中國水墨畫風格創作出六十四張與卦象呼應的圖像。再依六個二進位碼的排列順序,從小到大重排卦序,並在一個月內完成這項創作。


這本作品,讓《易經》生活化,也讓歷史與科技接軌:

從公元前一千年的古文、到公元兩百年的三國故事、再到公元兩千年的當代詮釋。


我誠摯期盼,透過這本創作,能讓更多現代人重新認識這部三千年來傳承不輟的經典,也能藉三國人物的故事,更容易理解卦義,進而與這個時代產生共鳴。

6/10/2025

坤0:546 ~以柔克剛



《三國演義》中有兩個精彩故事展現了諸葛亮「以柔克剛、以智勝強」的智慧。


第一個是著名的「空城計」。當時諸葛亮因兵力不足,城中空虛,卻遭司馬懿大軍壓境。一般人或會倉皇應戰或撤退,但諸葛亮卻反其道而行,命士兵收拾城牆、打開城門,自己則端坐城樓,焚香彈琴,神情從容。司馬懿多疑,見此景象反而不敢貿然進攻,怕中埋伏,最終退兵。這場不費一兵一卒的勝利,成為兵法上的經典範例。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諸葛亮死後。他在五丈原病重身亡,但為防敵趁虛而入,命人秘不發喪,仍以往常軍容行事。司馬懿本已準備進攻,卻見蜀軍井然有序,還誤以為諸葛亮仍在,心生畏懼,主動撤退。後來得知真相,只能感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這兩個故事雖一在生時,一在死後,卻都展現諸葛亮深厚的謀略與心理戰技巧。他以寧靜制動亂、以虛實操敵心,達成保存實力、轉危為安的目的。啟發我們:面對強敵或困境時,若能冷靜沉著、巧妙應對,不必硬碰硬,也能以柔制剛、逆轉局勢。真正的實力,往往藏在謀略與氣度之中。

乾63: 545 ~ 曹操的一生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貫穿全書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整部小說中最具戰略眼光與實行力的英雄。他出身宦官世家,但不以此自限,年輕時便展現出非凡的膽識與謀略。最早他便有刺殺董卓的志向,雖未成功,但由此可見其胸懷天下的遠見。此後,他轉而以討伐董卓為名,開始建立自己的勢力。


曹操深知成就大事需有明確的定位與方向。他在煮酒論英雄時就表明,唯有他與劉備能成大業。他知道自身實力未足,便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掌握正統與名義,讓其他諸侯無法名正言順地反對他。同時,他廣納賢才,不拘一格任用將士,無論是張遼、許褚,還是敵將如關羽,只要有才皆願降心下氣延攬其人,展現出其虛懷若谷、唯才是用的胸襟。


曹操面對如袁紹這樣的強敵時,更能洞察對方的弱點與優柔寡斷,從容應對,終於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破袁軍,奠定曹魏基礎。後又擊敗劉表、馬超等割據勢力,逐步統一北方。雖未能完成三國一統,但其制度與基礎為日後魏國的建立打下穩固根基。


曹操的故事啟發我們:成大事者,需有清楚的目標、堅強的意志,以及不斷進取的精神。他是「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典範,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皆能剛健奮發,開創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局面。


姤62: 544 ~龍鳳呈祥




《三國演義》第35至37回中,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出諸葛亮,而在此之前,司馬徽曾向他推薦兩位可安天下的奇才:「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即諸葛亮,鳳雛則為龐統。劉備因誠意感動諸葛亮,獲得其傾力輔佐,日後三分天下之局得以成形。後來,劉備也得鳳雛輔佐,但可惜龐統在攻打雒城時中箭而亡,未能發揮全部才華。


有人解讀「得一可安天下」之語,隱含「不可得二」,或得其二反致不安。諸葛亮與龐統皆雄才大略,但性格風格迥異,一靜一動、一謀遠一謀奇,若無高明領導統合,反易分歧生變。劉備雖仁厚知人善任,但未必能駕馭兩龍共舞之勢。龐統早逝或許反成避免衝突之「不幸中的大幸」。


這段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人生旅途中會遇見珍貴的機緣與良師益友,這些人可能改變我們的命運,但擁有與駕馭並非同一回事。當機會降臨,要懂得珍惜、用心經營,切勿因過度貪求或盲目行動而陷入難局。正如古人所說:「緣分天定,福禍在人。」不要因為看到兩位奇才就急於「闖入草叢」,反而失了原本穩健的方向。知足、敬畏、謙虛,是把握機緣的最好態度。


6/09/2025

同人61: 543 同盟各奔東西

《三國演義》第5回中,袁紹集結全國各地義軍,號召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表面上氣勢磅礴,聲勢浩大,人人高舉「誅董扶漢」的大旗。然而,這支聯盟軍雖名為正義之師,實則各懷鬼胎。袁紹自任盟主,權威未立,曹操提出攻打董卓的計策卻遭冷待;孫堅奮勇先行,反被袁術掣肘補給,差點兵敗。各路諸侯心思不同,有人觀望不前,有人爭奪糧道,甚至暗中較勁,爭名奪利。


董卓察覺聯盟不堅,便挾天子西遷長安,暫避鋒芒。聯軍雖追趕,卻無法達成一致行動,漸漸士氣渙散,最後草草收場。這場聯軍雖名震天下,卻因缺乏共識與真誠合作而無疾而終,反成為各方勢力壯大自身的跳板。


這段故事啟示我們:合作雖重要,但若夥伴間只是因共同敵人或短期利益而結盟,卻缺乏長遠規劃與信任機制,極容易在壓力或誘惑下瓦解。創業或合作若僅靠口號凝聚人心,而沒有清楚分工、責任與成果分配的共識,終究難以長久。正如袁紹雖有聲望與號召力,但若無統籌全局與協調諸侯的能力,最終也只能眼看機會流失、局勢瓦解。成功的合作,從來不只是結盟,更是信任與契約的雙重考驗。

遯60 : 542 ~姜維隱退


《三國演義》第115回講述蜀漢名將姜維的悲壯故事。他原為魏國將領,後來感佩諸葛亮的風範,歸順蜀漢,成為孔明晚年的得力助手。姜維隨諸葛亮參與了四次北伐,深得孔明真傳。孔明病逝於五丈原後,姜維繼承遺志,獨力主持九次北伐,志在光復中原,重振漢室。雖然每次出兵都展現高超的軍略,但因國力衰弱與內部掣肘,始終無法成功。


姜維忠誠無二,但屢戰屢敗,加上軍費浩大,逐漸引起蜀中朝臣與宦官的猜忌。特別是宦官黃皓對他多所中傷,使得劉禪開始疏遠他。姜維察覺自己功高震主,處境危險,便選擇主動引退,前往隴西屯田開墾,以避鋒芒、保全性命。


後來魏國大將鍾會與鄧艾發動對蜀漢的決戰,姜維奮力抵抗鍾會,卻無法阻止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取成都。最終劉禪選擇投降,姜維愛莫能助,抱憾終身。


此故事給人深刻啟示:即使忠心耿耿、才華出眾,若處於政治風波之中,仍可能因功高震主而遭忌。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忠誠與奮鬥,更在於懂得審時度勢,知所進退。明哲保身之道,乃是在亂世中自保的關鍵,也是長遠之策。


履59: 541楊修聰明誤


《三國演義》第72回中,楊修是一位才華洋溢、機智聰慧的謀士,曾為曹操主簿,深得曹操賞識。然而,他恃才傲物,常常在不適當的時機顯露聰明,最終導致身亡。


有一次,曹操準備攻打漢中,夜晚忽然下令「退軍」。眾人不解,楊修卻一語道破:「'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知難取漢中也。」原來曹操在軍中口令上寫下「雞肋」二字,楊修便立刻領會其中意涵,並傳達給其他將領,造成軍心不穩。


曹操表面未責備,內心卻已懷忌。後來又有一事,曹操命廚子準備點心「一合酥」,廚子不解。楊修便幫忙解釋,指出這是「一人一口酥」,還親自準備好,送至曹操面前。雖然事辦得周全,但曹操更加認定他心思太深,處處在揣摩主意,難以掌控。


終於,曹操以「擅洩軍機,擾亂軍心」為由,將楊修處斬,結束了這位天才謀士的性命。這個故事正印證了「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在有權者身邊行事,稍有不慎,便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楊修之死給人的啟示是:面對權力,過度表現聰明,尤其是試圖揣摩上意、搶先行動,往往會招來忌恨。真正的智慧,不是急於表現,而是懂得藏鋒、知進退。聰明若不懂得分寸與時機,便成了致命的弱點。


6/08/2025

訟58: 540 ~反間計破西涼


《三國演義》第59回,曹操出征西涼,面對馬超與韓遂聯軍,一度陷入苦戰。馬超驍勇善戰,數次擊潰曹軍,讓曹操無法前進。正當情勢危急之際,曹操採用離間之計,設法破壞馬超與韓遂的關係。


曹操先故意與韓遂私下通信,又刻意讓書信被馬超知曉。信中語意曖昧,使馬超懷疑韓遂已私通曹操。馬超開始猜忌,態度變得冷淡,言語也逐漸激烈。曹操又命人竄改書信筆跡,讓馬超進一步相信韓遂有異心。韓遂雖百般辯解,但馬超已被疑心蒙蔽,終於與韓遂決裂。


兩人內訌,西涼軍心渙散,曹操乘機出兵,大敗馬超,平定涼州。馬超兵敗逃走,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瓦解強敵聯軍,展現了他善用權謀的高明。


這段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朋友或夥伴之間,最怕的是彼此不信任。一旦中了別人的離間計,再深的感情也會迅速瓦解。遇到傳言與挑撥時,應保持冷靜,多溝通與求證,切不可因一時懷疑而翻臉成仇。正如馬超與韓遂,若能堅信彼此、同心對敵,或許能與曹操抗衡。做人處事須警惕「反間計」,慎防信任被破壞,最終讓敵人得利。


無妄57: 539彌𧗾裸身斥賊

在《三國演義》第23回,彌衡是一位才氣過人、口才犀利的士人,才華洋溢,卻性格狂妄,不拘禮法。他初在曹操麾下,對曹操的權臣地位極為不滿,當眾大罵其為「漢賊」,甚至赤裸上身擊鼓罵陣,羞辱曹軍,雖然曹操賞識其才,仍不願與之久留,只好將他送往荊州劉表處。


彌衡到了劉表那裡,不僅未改狂妄之性,還輕視劉表治軍無能,口出狂言,使劉表極為為難,最後只好轉送他給部將黃祖。誰知彌衡在黃祖面前仍舊大放厥詞,辱其無德無能,終致黃祖勃然大怒,將其殺害。


彌衡的悲劇,在於他雖言辭有理、識見不凡,卻不懂審時度勢,不知進退。他批評的是非對錯雖然準確,但語氣尖刻、不顧時宜,不懂得謙遜與自保,最終惹禍上身,自毀前程。


此故事啟示我們:做人不可太過空放狂言,縱有才學,也應知言語的分寸。不可心存妄念,妄自尊大,否則將陷自己於險地。古人之言雖可借鑑,但不應食古不化,拘泥其表。說話要顧及場合,立身要審度人心,有理也要有節,方能安身立命,走得長遠。


6/07/2025

否56: 538 八陣圖


在《三國演義》第84回中,諸葛亮為了防範東吳入侵四川,於夷陵敗走後,特意在巴蜀與荊州交界處設下「八陣圖」。此陣依據《易經》原理,以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卦變化為基礎,配合山勢河道、草木石塊巧妙佈局,虛實難辨,敵軍一旦進入,猶如陷入迷宮,進退維谷。


當時劉備兵敗夷陵,陸遜乘勝追擊,卻不慎深入八陣圖。入陣後只見重重迷霧、山石錯落,轉了半日仍找不到出路。士兵心慌意亂,糧水漸絕,正面臨死地絕境。陸遜雖為名將,卻苦於不識陣中玄機,只能按兵不動,陷入困頓。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當陸遜正感無計可施之時,恰巧遇到一位白髮老叟。此人實為諸葛亮所安排的守陣隱者,看陸遜雖為敵人,卻心性仁厚,便指引他走出迷陣。陸遜大感震撼,自嘆若非老叟點路,恐怕葬身此地。


此故事告訴我們,困境往往源自看似無解的局勢,但只要保持冷靜與信念,設法尋找突破口,就可能「否極泰來」。陸遜能脫困,不只是運氣,也是因其心存善念,得貴人相助。八陣圖象徵智慧與預備,而人生如陣,只要堅持與等待,總有轉機出現。


小畜55: 537 巧局取漢中




諸葛亮取漢中的故事,展現了他縝密的謀略與步步為營的智慧。當時劉備為了與曹操抗衡,急需奪取地勢險要、戰略重要的漢中。諸葛亮認為不可貪快,須穩紮穩打,於是採取分段進攻的策略,逐步削弱曹軍。


首先,他命黃忠與趙雲分兵擾敵,吸引曹軍注意,創造機會。黃忠年老卻勇,設伏斬殺曹將夏侯淵,是漢中戰局的重大轉折點。諸葛亮深知曹操忌憚漢中失守,為使曹軍自亂陣腳,他進一步利用地形布陣,設下空城與埋伏,使曹操懷疑重重、無法輕進。


此外,趙雲屢次深入敵營接應黃忠,並以少勝多、巧退大軍,展現忠勇與智略。每一步進軍皆由諸葛亮謹慎安排,不貪戰果,不躁進,而是步步為營,奠定勝局。最終曹操因士氣低落、糧道困難,被迫撤軍,劉備得以順利進駐漢中,確立蜀漢根基。


此役的啟示是:無論大事小事,起步須從基礎與近處著手,一步步累積實力與信心。諸葛亮沒有妄想一戰定江山,而是透過耐心、策略與分段推進,最終達成目標。凡事莫貪快,穩重堅持,方能築成大業。


𢁉54: 536 ~袁紹好棋玩輸


袁紹是《三國演義》中極具背景與實力的一位軍閥。他出身名門,祖上四代為高官,聲望顯赫,個人也曾位居大將,掌握重兵。當時群雄割據,袁紹在河北擁有雄厚兵力和資源,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人之一。他在討伐董卓時率先起兵,名義正當,勢如破竹。然而,他的性格缺陷卻成為最終失敗的主因。


袁紹為人多疑,對部下缺乏信任。儘管手下如田豐、審配、沮授、許攸等皆有謀略,卻經常遭他冷落甚至處罰。例如田豐直言進諫,卻被囚;許攸提出奇計,也因私怨被拒。袁紹處事猶豫不決,常「議而未決」,明明身處優勢,卻錯失先機。他在官渡之戰中有機會先攻曹操,卻因兒子病重遲遲不出兵,錯過戰機。後來當許攸投曹,獻上糧倉虛實,成為曹操反敗為勝的關鍵。


袁紹雖有文才武備,亦請陳琳撰寫《討曹操檄文》,詞采華麗、流傳千古,卻徒有聲勢,無實際行動。他過度重視門第與形式,不善用人,決策優柔寡斷,終在官渡戰敗,勢力土崩瓦解。袁紹的失敗,正是出在其性格中的驕矜與優柔,使他在天下大勢中錯失主導地位,終為曹操所滅。


6/06/2025

家人53: 535孫吳和樂


在《三國演義》中,孫策出身於名將世家,其父孫堅以忠勇聞名。孫策自幼深受良好家風薰陶,敬重父母、友愛兄弟,展現出優良的家庭教育與君子品格。他繼承父業,東征西討,短短數年便平定江東,奠定東吳基業。但他並未專斷自用,而是信任夥伴,臨終前更將國家大任託付給弟弟孫權,並安排周瑜等忠臣輔佐,展現出以家為本、以德治國的精神。


孫家兄弟之間情誼深厚,孫策、孫權互信無間,家人與大臣關係如同手足。周瑜、魯肅等人與孫家情同家族,朝堂之上沒有明顯的內鬥與猜忌,使得孫吳能穩定發展、政通人和。


對照劉備,他雖重義氣,與關張結義生死與共,卻相對疏於照顧自己的親族,劉琦、劉封等親人結局多悲涼。而曹操雖治國有方,卻常有兄弟爭權內鬥,甚至曹丕、曹植骨肉相殘,終致朝堂失和,留下隱憂。


從孫策的家風可見,良好的家庭傳承與人際信任,是組織穩定與成功的根本。若領導者能將同仁視如家人,建立溫暖而團結的氛圍,不但能贏得人心,也能凝聚強大戰力,形成長久穩固的事業根基。


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打造和諧的夥伴關係,從家庭到團隊都能彼此扶持,就能同心協力,共創事業興隆。


漸52: 534姜維孤戰


在《三國演義》後期,諸葛亮逝世後,蜀漢重任落在大將姜維肩上。他繼承丞相遺志,展開長達九次的北伐,意圖中原復興、重振漢室。但與諸葛亮相比,姜維雖忠勇過人、智謀不凡,卻因蜀國國力日漸衰弱、朝廷無力支援,加上魏國防線堅固,九次北伐屢戰屢敗,終究未能改變大勢。


姜維九伐的精神令人敬佩,但也反映出一種孤軍奮戰、聽不進不同聲音的悲哀。他雖滿懷理想,卻過度堅持己見,忽略國情民意,也未能與朝中其他重臣達成共識,甚至為了調動軍隊,不惜虛報敵情、矯詔出兵。這種「一意孤行」的作法,雖源於忠誠,但卻加速了蜀漢的疲弱與滅亡。


這段歷史給我們重要的啟發:有志固然可貴,但若缺乏宏觀視野與集體智慧的支持,再大的熱情也可能走向徒勞。領導者若不能放下自我、聆聽不同意見,最終容易陷入封閉的決策迴圈,錯失更佳的解方。姜維的九伐是對理想的堅持,也是一場孤獨的長征,提醒我們:在追求目標的同時,更應學會觀大勢、納諫言、調整策略。


現代人若能從這段故事中學會謙遜與協作,不再只是盲目執著,而是勇於轉彎、善於溝通,就能走得更穩、更遠。拉高視野,才能看清方向;傾聽他人,才能避免重蹈姜維獨行的覆轍。


中孚51: 533貂蟬連環計


在《三國演義》第八回中,王允為除去暴虐的董卓,設下「連環計」,讓貂蟬同時對董卓與呂布示愛,使這對義父與義子因愛成仇,最終互相猜忌、反目成仇。董卓權傾朝野、心狠手辣,呂布則驍勇善戰但心性不定,兩人都極為自我中心,不肯容忍他人染指心愛之人。也因為各自沉浸於個人情感與主觀臆測,完全忽視局勢的整體變化,讓貂蟬得以在他們之間離間挑撥,最終導致呂布殺董,兩敗俱傷。


這段故事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若過於專注於自身利益與情感,而缺乏對外部環境的觀察與理解,便容易陷入局部視角,成為他人操作的棋子。董卓與呂布皆未看見王允的真正用意,也未思考局勢背後是否有第三方力量的操控,他們的悲劇源於眼界狹隘與格局不足。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會陷入「我是對的」、「別人不懂我」的思維模式,而忽略第三者的觀點與更宏觀的局勢。有時候,只需移動一下焦點、跳出情緒與立場,就能發現原本沒看到的關鍵角色或潛在動因。


因此,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面對衝突或決策時,不妨暫時放下「我是主角」的心態,嘗試從更高的視角來審視全局,或許就能避開他人設下的陷阱,走得更穩、更遠。


渙50: 532 銅雀台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在擊敗北方強敵袁紹、穩固天下大勢之後,於鄴城興建雄偉壯觀的「銅雀台」。這座高台不只是宮殿建築,更是象徵新秩序與新時代的標誌。曹操藉此向文武群臣傳達:過去的動亂與割據時代已結束,魏國將以全新的姿態邁向繁榮與統一。銅雀台成為權力的象徵,也是一種文化與精神的重建。


在第56回中,曹操大宴銅雀台,群臣歡聚,文人賦詩、歌姬舞樂,一片盛世景象。這場宴會不僅是對功臣的嘉勉,也展現出領袖對未來的自信與遠見。透過建設與慶典,曹操讓內部凝聚士氣,對外則彰顯政權的穩固與正統性。


這段歷史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領導者在重大勝利之後,若能善用時機「除舊佈新」,不僅重整環境、更新制度,更能讓人心振奮,為團隊帶來希望與方向。無論是國家、企業,甚至個人生活,當歷經風雨或轉折之後,若能像曹操一樣,築起自己的「銅雀台」,給自己與身邊的人一個嶄新的起點,那麼過往的困境與疲乏也就能成為重新出發的養分。


因此,改變自己的居家環境、生活方式,或是形象裝扮,不僅是外在的翻新,更是一種內在的宣示:過去的結束,正是新生的開始。銅雀台不只是建築,更是一種「重啟」的精神象徵。


益49: 531諸葛亮出師表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北伐前上奏給劉禪的一篇奏章,展現他忠君愛國、鞠躬盡瘁的精神。在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中,諸葛亮回顧自己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感念知遇之情,決意以死報國,雖身為丞相,卻自謙才能有限,懇請劉禪明察忠奸,任用賢臣,讓漢室得以復興。


諸葛亮一生奉獻給國家大業,從不以個人名利為先,他所做的一切,皆是為天下蒼生謀福祉。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使他成為千古敬仰的楷模。真正能留名於史、受人尊重者,必定胸懷利他之志,不爭一時之利,不求眼前之名,而是長遠佈局,為國為民謀幸福。諸葛亮的北伐,不只是軍事行動,更是他實踐忠義與承諾的具體表現。


世人若想獲得真正的成就與尊敬,不能只看重個人利益或地位,而要從「利天下」的高度思考行動。唯有心懷大志、不爭於人者,最終反而能成就最大之利。正如諸葛亮不爭天下之名,卻無人能與之爭高下;不求私利,卻流芳千古。


他的精神啟示我們:以利他為本,方能長久;為天下謀福,最終也會回報自身,這就是「不爭而無人能與爭」的真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