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米,
一個陌生的邂逅!
8月4日在孔亞的Turbeonu享用土耳其pizza午餐後,我們參觀Mevlana博物館,在今天之前,我對Mevlana完全陌生,但知識豐富的領隊簡單介紹這是魯米(Rumi)的下葬地以及紀念他的地方不禁讓我想起魯米的詩:在對與錯的邊界中間有一片原野!那是三年前從明哲匯一位同學聆聽到最富哲理的詩句,原來這位魯米大師就是葬在這清真寺,他的影響力在伊斯蘭教這麼大啊!
以下介紹這清真寺、蘇菲教派以及魯米:
🇹🇷 梅烏納拉博物館:靈修與詩思的場所
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城市孔亞(Konya),有一座色彩鮮明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梅烏納拉博物館(Mevlânâ Müzesi)。這裡原是13世紀時蘇丹的玫瑰園,後來贈予蘇菲教派作為修行場所。今日,這座博物館既是伊斯蘭蘇菲主義的象徵性地標,也是土耳其宗教與文化歷史的重要見證。
🏛 建築背景與特徵
梅烏納拉博物館的建築群最早興建於13世紀,並歷經多次擴建。主建築由一座青藍色圓頂與尖塔構成,尖塔上覆以來自伊茲尼克(Iznik)的瓷磚,為館區視覺的焦點。這種藍綠色在伊斯蘭藝術中具有崇高與神聖的象徵意涵,因此該建築亦被稱為「綠色圓頂」(Kubbe-i Hadra),有時亦被非正式地稱為「綠色清真寺」。
建築核心部分為魯米(Mevlânâ Celaleddin Rumi)的陵寢,其石棺位於主圓頂之下。陵區周圍分布著小圓頂建築,包括紀念空間、舊日修行者的居室、展示廳與宗教儀式空間。自1926年起,土耳其政府將此地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 蘇菲教派與旋轉儀式
梅烏納拉博物館不僅具有歷史與建築價值,其所屬的蘇菲教派(Sufism)在伊斯蘭思想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蘇菲主義重視靈性的內在追求,強調透過簡樸生活、詩歌、音樂與靜觀來接近神(阿拉)。其中一項著名實踐是旋轉儀式(Sema),由穿著白袍的修行者在特定音樂節奏中旋轉,象徵精神上的昇華與「放下自我」。
這一傳統起源於梅烏納拉教團(Mevlevi Order),其根源可追溯至13世紀的魯米與其追隨者。教團發展出一套結合宗教實踐、音樂、舞蹈與詩歌的修行方式,在奧斯曼時期廣為流傳,對伊斯蘭文化與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 梅烏納拉˙魯米的生平與思想
魯米,全名梅烏納拉·傑拉雷丁·魯米(Mevlânâ Celaleddin Rumi),生於1207年,原籍中亞的巴爾赫(今日阿富汗地區)。因躲避蒙古西征,魯米家族西遷,最終定居於孔亞。早年他是一位宗教法學家,從事教學與學術活動。
其人生轉捩點是與神秘苦行者沙姆斯·大不里士(Shams-i Tabrizi)的相遇。這段深刻的精神交流促使他進一步發展出融合哲思、詩意與宗教情感的靈性觀,最終形成他個人獨特的宗教與文學風格。
魯米的著作包括六卷本的《瑪斯納維》(Masnavi)與大量詩作,其作品使用波斯語書寫,內容涵蓋神秘主義、愛的象徵、倫理寓言與哲學思辨,被視為蘇菲主義文學的代表性經典。其詩句如「來吧,不論你是誰」,被廣泛引用,反映其包容與開放的精神態度。
🕊 文化記憶與當代意義
今日的梅烏納拉博物館仍保留諸多與教團生活相關的文物,包括修行服飾、樂器、手稿與宗教儀式用品。參觀者可以在博物館中獲得對13至19世紀蘇菲教派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的深入了解。
梅烏納拉博物館是融合宗教、文化與詩意記憶的場所。它不僅紀念一位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也體現了伊斯蘭神秘主義中對於愛、自我超越與人我關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