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發現他對於老子的評價比較負面。
他認為老子的思想,是要回到「原始時代」,就像80章提到的「小國寡民」「不用武器,回到結繩記事」。老子書中再三強調「回到嬰孩時期」,也就是什麼知識都沒有。因此,森軻瀾教授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回到遠古時代,也就是放棄「冷認知與熱認知」,什麼都不做。
但另一方面,森軻瀾教授從老子的文字中,看到「無為而無不為」,看到「以退為進」等到其他人競爭的結果再來撿現成的便宜,他認為這是一種投機的無為。
當然,森軻瀾教授所表達的看法,只是他個人的理解,也可能代表某些讀者的感受,是非端看每個人的理解。
【一圖】
這張圖是對老子的簡單解讀,左邊是一個嬰孩坐在搖籃中,表示老子期望人們回到遠古「最最樸素」的狀態。右邊則是青山綠水,幾個小的部落在山坡上遺世而獨立的生活,老死不相往來。
標題採自《道德經19章》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而摘要老子期待的返璞歸真。以及《道德經28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而摘要出老子喜歡回到嬰兒的「含德之厚」。
副標題採自《道德經10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而摘要出三句話來。
老子喜歡水,《道德經15章》的文字,我是參考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註今譯 》的版本,他的文字是「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這邊提出古代善於學習與應用道的人(道士),他們會很謹慎的開始行道,會很猶豫謹慎,然後慢慢地放大與開闊,也會讓這個道保持在「不盈」的狀態。我引用這段話,我想表達我對老子《道德經》的理解,跟森軻瀾教授所理解的「不為」「沒有冷認知與熱認知」的狀態不同。老子在這一章,表達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端莊的儼然與敦然,都是需要「冷認知」的,而後來的「曠然,湛然,飄然」則是一種「熱認知」的感應。
無論如何,我們也不確定《道德經》有哪些篇章是後人增補的,我們也不需猜測,何況,書中很多篇章,老子希望回到嬰孩,希望「不出戶」希望「歸根復命」,我們還是姑且用森軻瀾教授的解讀,來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