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反思辛意雲老師的《辛老師的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好老師學論語~走向生命覺醒》,加上反思去年讀過的《中國文化冷風景》,以及自己重讀了《論語》的心得。
我相信,我更加認識孔子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的偉大地位,我非常認同孔子是將教育普及到平民,而且他的仁義忠恕等道德觀確實為中華文化點了一盞光明燈,指引大家向善。
同時,我也認同森軻瀾教授說的,孔子的儒家立甚高,理想美好,但是前提是「追隨者需要知道怎麼設定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以及追隨者願意放棄私慾私利來朝向那個目標。」
過去2千多年的現實呈現,孔子的理想,沒有一個掌權的君王願意採納,而從政的儒者們就將目標轉變成「輔佐專制的君王,在禮儀規範下,行仁政,利民生」。從政的儒者之間,對於「禮儀」「仁政」「國家,個人與人民的利」,沒有一定的標準,最後形成「嚴苛的禮教」「虛偽的仁政」以及「皇族的利益最高,人民的利益被犧牲」。
孔子的《論語》,我相信有一些精華之的作為個人的修身,以及待人處世之用,但「為政以德」「富民興利」「創新創業」「工商繁榮」等方面,已經不合時宜。
【一字】
孔,是孔老夫子的姓氏。
孔,一般認為是洞穴,窟窿的意思。例如人孔蓋,就是金屬製的蓋子遮住馬路上的人孔。
孔,進而引申為空闊,深遠,大或通達的意義。
孔,作副詞表程度,相當於“很”、“甚”。
【一圖】
這張圖我想要表達「孔子」的修養方式,是以理性學習出發,但以性情涵養為終極目標的。
學習的內容很多,包含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五德(仁義禮智信)與道(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還有乾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學習,是怎麼做的?要怎麼快樂學習?
在《論語》的第一個句子,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的解釋是「不斷的求學,在適當的時機,將所學變成習慣,自然而然的內化,最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不是很快樂嗎?」
其中,「習」這個字,就是「習慣」。參考西方心理學,「習」就是「行為的改變,將舊習慣改成新習慣」。「時」這個字,一是「時間」,二是「時機」。「學而時習之」,就是不斷的好學,學也要思考,學什麼?學的就是仁義禮智信,簡單講就是辛意雲老師說的「自我的覺醒」,也就是學做人學做事。「時」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沈澱,然後到了適當的時機點,「習之」就是將所學變成習慣,也就是內化,譬如對父母的孝順,對朋友守信,對事情盡忠,都能夠成為自己的習慣。
孔子自己說,他的修煉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他十五歲開始求學,三十歲可立己,四十歲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六十歲已經順心,到了七十歲就可以「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了」。
參考前一張「冷認知-熱認知」的圖,孔子的修煉方法,是基於冷認知先,再輔以熱認知,最終達到熱認知的「自然而然」的快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