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2024

墨:240~墨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讓我勾起對於墨子思想的興趣。在提到孟子的思想時,提到孟子特別批評墨子的「揠苗助長」以及「無君無父,禽獸也」的狠毒批評。我進而收聽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儒墨之爭》,西北大學王東岳《中西哲學:》以及傅可暢的《錢賓四先生的墨子》等影片,以及2017年中國紡織出版社東籬子的《墨子全鑑》,對於墨子增加多一些認識。關於墨子的思想,我將另外整理。

在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書中,他認為墨子的思想,是純粹的只有「冷認知」而沒有「熱認知」。因此,他不認為墨子有「無為」的理想狀態,因此他只將墨子放在孟子的篇章中討論。

【一圖】

這張圖是描寫墨子思想的主要精神「兼愛」與「非攻」。

左邊一個女子,象徵著一位美國的西部牛仔,帶有牛仔的精神,也是「博愛」的精神,會路見不平,給予陌生人必要的幫助。這是反應「墨子」的弟子與信徒,被教育與賦予「俠客」的精神,會為了弱小或是「義氣」而赴湯蹈火。

右邊一個城牆,參考蘇州城牆博物館的樣貌,然後引用《非攻》篇的一段話,描述墨家提倡「諸侯的義氣」要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小國,去抵抗不義的大國。

城牆外的護城河,以及遼闊的大地,呼應墨子提到的「萬民大利」。墨子的書中,一再關注大多數平民百姓的利益,認為「仁人之事,在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所謂的大利就是饑者有食,寒者有衣,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

墨子在中國還被稱為「科學聖人」,他有許多發明,包含軍事防備的機關等。他還強調不要「因循古禮」而是要「有所創新」。這也是值得效法的地方。




6/21/2024

老:239~老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發現他對於老子的評價比較負面。

他認為老子的思想,是要回到「原始時代」,就像80章提到的「小國寡民」「不用武器,回到結繩記事」。老子書中再三強調「回到嬰孩時期」,也就是什麼知識都沒有。因此,森軻瀾教授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回到遠古時代,也就是放棄「冷認知與熱認知」,什麼都不做。

但另一方面,森軻瀾教授從老子的文字中,看到「無為而無不為」,看到「以退為進」等到其他人競爭的結果再來撿現成的便宜,他認為這是一種投機的無為。

當然,森軻瀾教授所表達的看法,只是他個人的理解,也可能代表某些讀者的感受,是非端看每個人的理解。

【一圖】

這張圖是對老子的簡單解讀,左邊是一個嬰孩坐在搖籃中,表示老子期望人們回到遠古「最最樸素」的狀態。右邊則是青山綠水,幾個小的部落在山坡上遺世而獨立的生活,老死不相往來。

標題採自《道德經19章》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而摘要老子期待的返璞歸真。以及《道德經28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而摘要出老子喜歡回到嬰兒的「含德之厚」。

副標題採自《道德經10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而摘要出三句話來。

老子喜歡水,《道德經15章》的文字,我是參考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註今譯 》的版本,他的文字是「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這邊提出古代善於學習與應用道的人(道士),他們會很謹慎的開始行道,會很猶豫謹慎,然後慢慢地放大與開闊,也會讓這個道保持在「不盈」的狀態。我引用這段話,我想表達我對老子《道德經》的理解,跟森軻瀾教授所理解的「不為」「沒有冷認知與熱認知」的狀態不同。老子在這一章,表達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端莊的儼然與敦然,都是需要「冷認知」的,而後來的「曠然,湛然,飄然」則是一種「熱認知」的感應。

無論如何,我們也不確定《道德經》有哪些篇章是後人增補的,我們也不需猜測,何況,書中很多篇章,老子希望回到嬰孩,希望「不出戶」希望「歸根復命」,我們還是姑且用森軻瀾教授的解讀,來詮釋吧!


6/20/2024

莊:238 ~莊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我順帶瀏覽一下他的幾篇期刊論文,包括《不費力的行動:「無為」的喻意以及早期中國的精神理 想》(Effortless Action: Wu-wei as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Spiritual Ideal in Early China) 以及《莊子》的自我觀:概念隱喻分析與比較思想〉(Conceptions of the Self in the Zhuangzi: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Thought) 內容真的非常深奧,我也閱讀台灣師範大學陳寅清教授的《概念隱喻視角下的中國哲學研究—以森舸瀾的研究為考察中心》的期刊論文 。我發現自己在文學與哲學的理解悟性還不深,但略可知其皮毛,繪圖如下。

【關於自我】

參考陳寅清教授解讀森舸瀾的研究論文,他提到:

森舸瀾認為《莊子‧人間世》中的顏回有兩個「我」─ 「內在的我」是誠正的、與天道合一的我;而「外在的我」是曲從人間禮俗、與別人一樣執笏跪拜的我。「外在的我」可說是「假我」 (the false self),指的是人的思慮、名聲、是非、知識等;而「內在的我」是「真我」(the true self)。森舸瀾以此解《莊》,以「真我」詮釋「與天為徒」,「假我」則是「與人為徒」。

方東美於《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中提出《莊子》有五個「自我」:一為「軀殼 之我」;二為「心理之我」;三為「心機之我」;四為「自我」;五為「常心」。方東美稱 前三者為「妄我」,第四者為「真己」,第五為「常心」,即永恆的精神本體,同於「清淨 無染之佛性」,有如《莊子》所謂的「真宰」或「真君」。按方東美的解讀,前三義下的 「妄我」應當捨盡,方能實現「大我真己」。

曾春海以「精神吾」和「形體我」來詮釋《莊子》的「吾喪我」命題。依曾春海的解析,《莊子》確實有兩 個我— 「精神吾」和「形體我」,而《莊子》的修為工夫在於「以神釋形」,亦即以「精神吾」超越「形體我」的蔽障,達到與道冥合的境界。

森舸瀾的「控制自我即控制物體」隱喻,主要是根據《莊子‧齊物論》的「吾喪我」命題所作的解讀,(吾喪我,出自南郭子綦,提到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至於「控制」 ,森舸瀾則用其相反詞「鬆開」(release)來詮釋《莊子》的 「吾喪我」命題,認為《莊子》工夫論的關鍵在於主體「鬆開」對客體的控制。

基於上述基本的觀念,簡單的說,我的理解,可以串起「天籟,地籟與人籟」,天籟是那個「常心」那個存在自然界無形的運轉。地籟是「自然而然」「與天為徒」的真我。人籟是「意識控制」「與人為徒」的假我。

因此,從《齊物論》中可以看出「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无作,作則萬竅怒號。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天籟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而怒者邪!基於這些想法,畫出這圖。

【一圖】

這張圖的三個意境,背後的翠竹與槁木,前面的女子與屏風後面的植物,女子所拉的二胡與後面竹子的擺動。分別說明:

竹林與槁木的意像,讓我想起蔣勳老師講的『槁木』不是『枯死沒有生命的樹木』,而是『冬天裡避開寒雪,樹葉落盡的枯木,等待天氣回暖春天後會在綠意盎然的樹木』。這是不同的思維意境,表示大自然四季的循環,自然界植物的跟著循環。

女子與植物,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女子,在天氣好,有遮蔽,環境舒適下,才有心情可以拉琴唱歌。如果沒有遮蔽,風強天冷,女子避之猶恐不及了,哪有心情悠閒自在呢?音樂,需要在輕鬆自在的情境下才能享受,好的音樂,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好。

女子拉二胡的音樂與大自然的音樂,是天人合鳴的。這也就是「天籟,地籟與人籟」的最佳組合。在天氣好環境適合,在這個巧合,天所吹出來的音樂,與人所彈奏的音樂,可以密切的配合,這就是「自然而然」。

這張圖,呼應前面提到的「吾喪我」,也就是在「天籟,地籟與人籟」合鳴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無為境界。

若從前面「熱認知-冷認知」的思維,我們發現莊子的思維,是從熱感應出發,不要人為的刻意意識,追求「真我」與自然合而為一。




孟:237 ~孟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最有趣的是他對孟子的解讀。

我們經常在說「孔孟孔孟」,很多人可能就會以為「孔規孟隨,一脈相承」,也就是說孟子就該追隨孔子,像古代的學生跟著老師學習,延續老師的理念,不能夠否定老師的想法。

但是,森軻瀾教授明確的指出一些差異,而我也從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Youtube演說中,聽到「孔孟之別」,很清楚他們兩者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春秋相對戰國),競爭態勢不同(孔子還沒遇到思想勁敵,但孟子需面對楊朱與墨子的狂潮),群眾的智慧不同(孔子時民智未開,孟子時百家爭鳴),當權者的時間有限溝通技巧不同(孔子時代要溫良恭儉讓的溝通,孟子時代需要透過激烈辯論的溝通)。因此,我們看出《論語》與《孟子》兩本書的寫作方式有很大差別,而且孟子言詞的犀利,辯才的無礙,還不時要打擊墨家與道家的觀念。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孔子的時代,各個諸侯稱「公」,春秋五霸還不敢僭越稱「王」。因此,孔子周遊列國,希望各個諸侯君子們,「回到西周時代」,「遵循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孟子的時代,各個諸侯已經稱「王」,戰國七雄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孟子的民本思想觀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已經沒有「夢見周公」「恢復周禮」的想法了。

因此,孔子的恢復周禮的思想,在戰國孟子的時代,就已經過時了,更何況21世紀的今天。孟子的民本思想,雖然被淹沒在2000年的歷史長流中,但在21世紀,顯得特別有智慧。

【一圖】

這張圖,是參考前面「冷認知-熱認知」的座標圖延伸而來的。孟子與孔子雖然都是儒家,也都是訴求「仁義禮智信」,但是兩人的修維方式不同。孔子是「先有意識的學習,希望久而久之,內化而改變,習慣成自然,也就是先冷認知,再熱認知」。孔子的修煉方式,最大的盲點,就是「學什麼」「目標在哪裡」? 孟子的方式,剛好補足了孔子的盲點,孟子是「先找出自己的善心,每個人內心都有那個善端,找到了順著善端去學習,也就是先熱感應,再冷學習」。

因此,圖的左邊是一位農夫在除草,農夫就是要在自己慌亂的心當中,拔除「稗草」,尋找「善的幼苗」。

善的幼苗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與是非之心」,也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的四顆心。孟子採用小孩子落水的故事,採用齊宣王不忍心宰牛的故事,他讓追隨者們更清楚具象的知道該怎麼做。最後的目標,就是要將這四棵幼苗,灌溉種植成四棵大樹。

孟子提到「凡有四端在我者,皆知可擴而充之」。

孟子以宋人(暗指宋國的墨翟)揠苗助長的故事,批評墨子很積極的「兼相愛交相利」,是用力拉拔幼苗;另外也批評道家的不耘苗,希望什麼都不做而等著嬰兒般的天真是不對的。

總之,孟子的修維方式是「從心出發」,因此要行仁,要先以仁存心;要行禮,也要以禮存心。有了發自內心的熱認知,再輔以老師朋友或自己的學習思考,就可以讓善自然而然的成長與擴散。


孔:236 ~孔子

【引言】

讀了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這本書之後,反思辛意雲老師的《辛老師的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好老師學論語~走向生命覺醒》,加上反思去年讀過的《中國文化冷風景》,以及自己重讀了《論語》的心得。

我相信,我更加認識孔子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的偉大地位,我非常認同孔子是將教育普及到平民,而且他的仁義忠恕等道德觀確實為中華文化點了一盞光明燈,指引大家向善。

同時,我也認同森軻瀾教授說的,孔子的儒家立甚高,理想美好,但是前提是「追隨者需要知道怎麼設定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以及追隨者願意放棄私慾私利來朝向那個目標。」

過去2千多年的現實呈現,孔子的理想,沒有一個掌權的君王願意採納,而從政的儒者們就將目標轉變成「輔佐專制的君王,在禮儀規範下,行仁政,利民生」。從政的儒者之間,對於「禮儀」「仁政」「國家,個人與人民的利」,沒有一定的標準,最後形成「嚴苛的禮教」「虛偽的仁政」以及「皇族的利益最高,人民的利益被犧牲」。

孔子的《論語》,我相信有一些精華之的作為個人的修身,以及待人處世之用,但「為政以德」「富民興利」「創新創業」「工商繁榮」等方面,已經不合時宜。

【一圖】

這張圖我想要表達「孔子」的修養方式,是以理性學習出發,但以性情涵養為終極目標的。

學習的內容很多,包含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五德(仁義禮智信)與道(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還有乾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學習,是怎麼做的?要怎麼快樂學習?

在《論語》的第一個句子,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的解釋是「不斷的求學,在適當的時機,將所學變成習慣,自然而然的內化,最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不是很快樂嗎?」

其中,「習」這個字,就是「習慣」。參考西方心理學,「習」就是「行為的改變,將舊習慣改成新習慣」。「時」這個字,一是「時間」,二是「時機」。「學而時習之」,就是不斷的好學,學也要思考,學什麼?學的就是仁義禮智信,簡單講就是辛意雲老師說的「自我的覺醒」,也就是學做人學做事。「時」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沈澱,然後到了適當的時機點,「習之」就是將所學變成習慣,也就是內化,譬如對父母的孝順,對朋友守信,對事情盡忠,都能夠成為自己的習慣。

孔子自己說,他的修煉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他十五歲開始求學,三十歲可立己,四十歲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六十歲已經順心,到了七十歲就可以「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了」。

參考前一張「冷認知-熱認知」的圖,孔子的修煉方法,是基於冷認知先,再輔以熱認知,最終達到熱認知的「自然而然」的快樂境界。

6/19/2024

為:235 ~先秦五子的無為

「引言」

最近讀了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見中國智慧》(原文書名:Trying not to try)這本書,他用現代科學的語言與行為經濟學康尼曼教授《快思慢想》的兩個思考系統,解釋先秦五子的思維模式,頗有所感,整理如上圖。

難得這位教授研究中國的先秦思想多年,參考另一個學者David Nivision 所探討《德的悖論》,撰寫這本書,並且提出『無為的悖論』,分析先秦五子的思想,各有優缺點。讀了之後,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受,也從『去蕪存菁』與『整體宏觀』的唯精唯一的視角,不偏不倚的看待五子的兼容並用。

「一句」

儒以立己立人,道以養生養心,墨以創新創業,惟精分取精華,惟一合成一體。

「一圖」

這張圖用兩個維度來看待中國先秦思想的五個重要人物,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三個主要思想家:儒家,道家與墨家。

冷認知(cold cognition)維度,就是《快思慢想》書中的慢想系統一,就是理性思考,仰賴人的意識與理智。孔子與墨子,是重視理性的學習與思考,也強調反覆的練習,熟練後才能生巧,並且將所學內化成為習慣。老子與莊子,則是反對『刻意學習』的智巧,甚至認為很多儒者就是利用智巧,才做出虛偽不實的事,並且造成戰爭與動亂。

熱認知(hot cognition)維度,就是《快思慢想》書中的快思系統二,就是直覺反應,仰賴人的情感與身體反應。孟子與莊子,都重視人要找回自身的自然情感,例如孟子講的人之四端與莊子講的心齋作忘,天性存在身體裡面,浩然之氣存在自身,不假外求。老子與墨子,都不重視個人的情感與直覺,都是捨棄熱認知的。

因此,儒家是熱認知與冷認知並重,孔子的理智大於情感,孟子的情感大於理智,兩個人都希望立己立人,齊家治國平天下。莊子只重視熱認知,非常浪漫而自我。墨子只重視冷認知,非常無情,但能凝聚成一個幫派。老子則希望返回嬰兒,不要智巧也不要情感,甚至足不出戶而能知天下事。

森軻瀾(Edward Slingerland)教授,提到中國先秦思想的最終理想都是『無為』,無為的意思就是effortless action,不要費力而能自然自在的完成想做的事。孔子的無為是『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的無為是『找回四端,呵護幼苗』,莊子的無為是『逍遙遊』,老子的無為是『復歸於嬰兒』『無為而無不為』。

作者在書中探討各家的學說,各有優缺點,就如圖中,不同維度有其利就有其弊,有所得就有所失。這些先秦的思想,在2000多年前提出,必有其時代背景,有些論述已經過時,但有些內容也歷久彌新,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情境』而『去蕪存菁』精煉出我們所需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允時允地,允人允事,允情境』而『整體宏觀』一覽出我們所需要的執中。

6/08/2024

望:234~從亡出發

【引言】

這次文字遊戲,從「亡」字出發。

借用印光大師的「死,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將『此』字放上『亡』字。

亡,可以是死亡,可以是消失,也可以是空無。

好比隨時記得,今天是在這個企業工作的最後一天,就可以格外珍惜這份工作,也會格外要求將份內的工作完成。


「一圖」

這跟前一張『忙茫盲』的圖類似,但是改變一些字。

從亡出發,亡坐上了船,不知道要飄向何方?

亡的後面是一座山,上上有燈塔,船的前方是彩色的雲,似乎擋住了方向。

亡,由上往下的第一層,來到「迷茫,忙碌,盲從」,是比較負面的字眼。

有燈塔,就不會迷茫,但要認清楚燈塔在哪個方向?

有計畫,就不會瞎忙,記得想想什麼最重要。

有科技,就不會盲目,穿透雲層,明白遠方。

亡,由上往下的第二層,是「光芒,希望及遺忘」,是比較正面的字眼。

有了燈塔,就有光芒。

有的計畫,就有希望。

有了科技,就可忘情翱翔!


哈哈,

好一個亡字,增添許多的想像!


「參考」

印光大師「死」字貼額,念佛生淨土 『連結』


6/06/2024

忙:233~忙茫盲

【引言】

忙茫盲,是三個同音的形容詞,也可形容這個時代很多人的情緒狀態。

三個字有一個共同的「亡」字,也有類似的字,例如「慌、妄、忘」可以跟「忙茫盲」呼應。

這是對應明哲匯三之六的課程,所想到的三個字。

【一字】

忙,左豎心旁右亡字,形容很忙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忘,上亡下心字,形容無心或失心。例,忘記了。

盲,上亡下目字,形容無目或失明,

肓,上亡下肉字,形容無肉,

芒,上草下亡字,形容草端尖處,形容刀鋒。

慌,不安定,亂。

妄,

芒:232 ~光芒

【引言】

在漢字中,裡面有「亡」字組成的字很多, 我就列出八個。

左邊,芒,加上「水」成為「茫」,加上「川」成為「荒」。

中間,亡,加上豎立的心成為「忙」,上面長草下面加川成為「慌」。

右邊,忘,下面換成目變成「盲」,下面換成肉變成「肓」。

從橫列來看,最上列三個名詞「芒、亡、忘」。

第二列,「茫,忙,盲」是三個同音的形容詞,也可形容這個時代很多人的情緒狀態。

最下列,三個同音不同義的字「荒、慌,肓」。

【一字】

忙,左豎心旁右亡字,形容很忙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忘,上亡下心字,形容無心或失心。例,忘記了。

盲,上亡下目字,形容無目或失明,

肓,上亡下肉字,形容無肉,

芒,上草下亡字,形容草端尖處,形容刀鋒。

【一圖】

採用一個簡單的色塊,分別填上這些字。

6/03/2024

危:231~人心惟危

【引言】

週末讀完王溢嘉先生2015年寫的《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這本書後,再回頭來思考「人心惟危」這句話,頗有所感。因此摘要了《老子》的一些句子,來襯托「人心惟危」的意義。

【一字】

危, 危險。《說文》危:在高而懼也。例:《論語泰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危,不正。《廣韻》疾也。隤也,不正也。例:《禮·儒行》有比黨而危之者。

危,正直。言行舉止均正直不阿。《論語.憲問 4》:「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另外,「正襟危坐」的危也是端正的意思。

【一圖】

危,是什麼?綜合上述的字義,以及古人對這句話的解釋,危有以下三個含義:

(1)危,危險而不安,就人民的角度,人民對於擁有生殺權利統治者,內心總是存在不安全感。

(2)危,詭譎多變,就統治者的角度,底下數萬乃至百萬的人民,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有的心存反叛之心,有的還會陽奉陰違。危,就是詭啊。

(3)危,高而正,人心應該要崇高而正直。

從《老子》書中,可以看出,老子一直在提醒統治者,人民的心思是多元的,

人心愛比較,喜歡分辨美醜高下,貴賤貧富。

人會效尤,若當權者愛賢人就爭,愛奇貨人就盜,有慾望人就亂。

人心對於有權力者,會有得失心,被寵或失寵都會產生回應。

人會奉承或鄙視,會討好與厭惡。

人民看統治者可以不在乎,稱讚,敬畏或是看不起的。

人討厭「好高騖遠,急功近利,自現,自誇」的人。人要低調。

人民內心有智巧,會搶奪奇貨。

人多因為有了智慧而虛偽。因而難以治理。

人也常會錦上添花,落井下石。

總之,人心是難以掌握的,但統治者要治理那麼多人,當國家富裕時,就必須讓他們「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語與行爲」;當國家慌亂時,就必須讓他們「危行孫言/正直的行爲,謙虛說話」。



6/01/2024

中:230~允執厥中

【引言】

最近讀《莊子》與《老子》,對於大禹謨這句話,有新的感悟。

如果古人真的具有智慧,這句話的深意,必然是陰陽與對稱的,也因此,人心與道心需要取中,精與一需要取中,微與危也是對稱的反義詞,也是取中的。

我想提出我的另外的看法,他可以作為新時代的另外一種的解釋。

【一字】

中,《說文解字》,內者,入也。入者,內也。然則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别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

中,就是 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方,就是中間點。

中,喜怒哀樂之未發,之謂中。也就是平衡。

【一圖】

人心惟危,是指我們生活中,很多人的心思是詭譎多變的。我們無法梳理與了解民眾的想法,太多的變化,我們要梳理的資訊複雜而凌亂。(危,應該是詭)。

道心惟微,是指自然天地的道理,非常微妙。也就是很多的自然現象,擺在那裡,但我們可能不會察覺到。

唯精,在詭譎多變的環境與人心中,我們要把複雜的變簡單,我們要從龐雜種選擇, 我們要思辨誰說的才值得相信, 我們接著要專注我們可以做的。如果說是為學,就要專精,精益求精。

唯一,在微妙的小地方,我們要能融會貫通,將分散曖昧的,組合成一個整體。如果是學習自然,就要為道日損,把紛雜的慢慢統合成一個整體。

允執其中,在人心與道心中,取得平衡; 在詭譎多變與明察秋毫之間取得平衡;在眾裡挑他與異中求同取得平衡;在專注與整體中取得平衡。

這就是整句話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5/26/2024

橋:229~以愛搭橋

【引言】

今天參加由陸軍官校舉辦的黃埔建軍百年紀念馬拉松,在台北大佳河濱公園舉辦,然後沿著基隆河往上游(東邊)跑,跑到南港南湖大橋才折返。沿途經過七座大橋,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四座如圖所畫。

每次看到橋,就想到「溝通」,橋就是跨越阻礙的媒介,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阻礙,就需要透過「橋」接起來。

看到美國與中國的隔閡,想到台灣與中國的隔閡,「橋」的重要性,更加顯著。

主題「競而不爭,以愛搭橋」,是希望競爭的雙方,可以互相公平的競賽,但不要零和相爭。希望彼此能夠,找到人性的愛,互相同理心,搭起溝通的橋樑。

【一字】

橋,橋:水梁也,喬高而曲也《說文》。

 橋,通常解釋為架於河上或陸上以利通行之建築。

橋接,則是作為媒介,溝通的基礎。

【一圖】

昨天參加台北基隆河濱的馬拉松比賽。路線會跑過七座橋,其中一座叫做彩虹橋,橋下擺置LOVE四個閃亮大字。

跑著,前前後後,穿越一座座的橋。

跑者,是比賽中的過客,競而不爭。

跑友,互相寒喧,加油聲中不覺疲累。

跑步,揮汗帶來歡樂,風光帶來好心情。

橋,跨越水的隔闔,連接河的兩岸。

橋,需要找到兩個接觸點搭建起來。

點,只要有心,用心深細總會令人感動。

心,有了愛己愛人的心就能搭起友誼的橋樑!

老師寄來張忠謀的視頻,討論中美雙方的脫鉤,他希望領導人不要讓人民敵對,而應該鼓勵更多交流。

如果領導人心中有愛,應該為人民搭橋,朝向更美好的未來。

[補充]

這張圖,是呈現今天馬拉松的路線,

麥帥一橋,是基隆路橫跨基隆河的橋樑,是紀念麥克阿瑟將軍打敗日本收復台灣所命名。

彩虹橋,是松山車站北邊的一座人行步橋,前面放著LOVE 四個大字,晚上會有彩虹噴泉表演,是情人遊憩的重要景點。

大直橋,是1999年921大地震後改建,採釣竿式斜張橋型式設計。

南湖大橋,是連結南港與內湖的大橋,也是基隆河從汐止流進台北市的第一座橋樑。


5/25/2024

仁:228~見仁見智

【引言】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在討論「仁」的不同甲骨文與金文的字體,覺得很有趣,因此描下來,並且用插畫凸顯一下。

【一字】

仁字,在論語中有很多定義,畢竟孔子因材施教,因此對不同弟子用不同的解釋。


【一圖】

我根據甲骨文與金文的字形,加上一些插畫,解釋仁的意義,可以有四個層次:

(1)人在中間:果仁,就是核心,就是源頭。仁與「元」有異曲同工。

(2)人站旁邊:人二,也就是倫理,人出生來自父母親二人,孝親是基本的倫理。仁,就是思源。

(3)人坐上面:人二,也就是敬親,讓父母坐在床上,讓我們孝養。仁,就是孝道。

(4)身體與心靈隔開:人心,捨身奉獻給更高尚的價值。仁,就是天性,就是初心。

奈:227~不可奈何

【引言】

最近讀了莊子的人間世,葉公要扮演齊國與楚國的外交官,他內心非常忐忑,來問孔子怎麼明哲保身?

剛好在一個聊天群組中,聽到老師跟學生在聊天,提到「人生真的很無奈」,很多事情的變化,不是我們想得到與可以預期規劃的。

【一字】

奈,說文解字,原本是「木示」後來變成「大示」。

奈,對付,處置。

【一圖】

這張插圖,以葉公在左邊,楚王在中間,莊子在右邊。三個人,葉公相對楚王,是小對大。

看到孔子說的「無可奈何」,奈這字,很有趣,是個大和示,也是大二小,若把大的那一橫拿下來和二配合,就變成人三小。

針對「奈何」,可引用天下有大戒這段話,來看人間世的難為。在

孔子講了這段話:「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人活在人世間,有兩件事逃不掉,一是事奉父母,那是孝順,二是事奉國君,那是忠心。忠孝都不能選擇對象,也不能挑選什麼要做,什麼不要做,因此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就是坦然的接受吧!

5/24/2024

壹:226 ~競爭,競合與競壹

【引言】

最近在研究兩家健身器材公司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我發現很多企業都不再談「競爭」而是談「競合」。競爭的英文是competition,競合的英文是coopetition。讀到大陸企業家講的「同向為競,相向為爭」,覺得頗道理的。於是想到什麼是競合呢?競合之後有沒有更高的境界?

最近讀了carse 的《有限與無限遊戲》與Sinek 的《無限賽局》,也聯想到莊子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我們在人間世,不論人與人,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彼此需要競爭,彼此也需要合作,在無限賽局裡,應該要超越競爭與合作,而達到「一個整體」的觀點,因此產生「競壹」的名詞。

競,是指彼此同行; 壹,是指彼此「異中求同,同中有異」,就像「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大家和平相處,尋求永續發展。

【一字】

壹,是一的繁字用於公文書信或貨幣上。

壹,專。是在壺字裡有個吉字。表示專壹也。从壺吉聲

壹,一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禮記·大學》

【一圖】

這張圖,嘗試將競爭,競合與競壹,三個概念用一張圖呈現出來。

如果說「競爭」是你死我活的零和賽局,就是彼此爭奪有限的資源;「競合」則是共同把餅做大的非零和賽局,也就是透過合作和互補讓彼此的價值更高。那麼「競壹」就是永續經營的無限賽局,也就是跟自己競爭,挑戰更好的自己。

競爭,這個詞容易理解,從古代《老子》的「爭」,到《孫子》的「兵者詭道也」都是在講兩個主體之間為了利益的爭奪。在西方管理學,容易讓人理解到「賽局的零和遊戲」,賽局的雙方為了利益爭的你死我活。

競合,在探討生態系的「價值網」時,我們不容忽略的是Brandenburger 與Nalebuff 所提出的co-opetition(競合策略),競合策略的最基本精神,就是拉高對於產業的視野,不要只是著眼在一對一的競爭,而是在競爭者之外增加互補者的角色(complementors),與互補者合作以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換句話說,競合的著眼點在於把產業的餅做大,在做大的基礎上大家都有可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它包含競爭與合作,其觀念提出「互補者」與「競爭者」的觀念,超越了Michael Porter 只看「替代品」與「競爭者」的五力分析角度。

競壹,就是無限賽局。無限賽局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Carse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從遊戲與變幻透視人生》的這本書,後來Sinek擴大引用,在《無限賽局》這本書訴求「創造一個能真正滿足人類最深層需求的新世界:感到安全、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貢獻力量,並且養活自己和家人。一個對個人、企業、社群和全人類都帶來最大利益的新世界。」作者用一個比喻,有限賽局就像打美式足球,兩隊象徵必有輸贏;但無限賽局就像健身,任何人之間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學習,目標是彼此都健康。作者提到無限思維必備的五項條件,分別是「崇高的信念」(能讓大家願意共同貢獻力量成就的大願),「信任的團隊」(能真誠對待,相互信任的夥伴),「可敬的對手」(值得學習的標竿),「攸關存亡的應變」(關鍵時刻顛覆自己轉換跑道)與領導的勇氣(改變現狀做正確選擇)。

Carse 的書中提到,世上「有」且「只有」一種無限遊戲,就是你的人生。有限遊戲可能會帶來財富和地位、權力和榮耀;但無限遊戲會提供更微妙、更宏偉的體驗。當「有限遊戲追求生命是嚴肅的,而無限遊戲追求生命是歡樂的」。

壹,或是「一個整體」,就像宇宙之間萬物並存,各自有各自的屬性,彼此存在著差異性。但萬物生長在這個時空當中,必有共通性,遵循著一個「道」的循環規律在運行,因此存在相同性。一個整體的永續運作與發展,必須存在差異性才能不斷突破與創新,也必須存在共通性才能為共同的價值利益而發展。因此,「壹」的意義,不是要將天下萬物與所有人類都「大一同」或是「人人各自為政」,反而是「異中求同,同中有異」,也是老子說的「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56)要讓所有的人放下針鋒,解除紛擾,協和其光,接受其塵,是一種深層的共同。

若是將Carse 與 Sinek的觀念總一個總結,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所謂的「競」是跟自己「競賽」,那是沒有終點的無限賽局,雖然終點可能落在企業或自己的死亡,但若能讓企業或自己,「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那將變成永恆。Carse講的無限賽局,或是莊子講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就是競壹的最高境界。

5/22/2024

量:225~學習的能量

[引言]

最近聽到一個演講,講者勉勵在座上千位聽眾,要懂得「學習,改變」。學習是為了覺醒,覺醒到「昨非今是」,然後「改變」而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一圖]

這個演講給我很多啓發。我畫了一張插圖,我們聽了成功人士的演講,發現過去的許多不美好,全部浮現出來。

而今天的演講,就像天外飛來的泉水,滋潤乾涸的過去,給我們全新的體驗及思考。

過去我太過於自我中心,經過這次的演講,我要學習的改變,是設法與別人想法共鳴。

當下,天外飛來的泉水,就是「學習的能量」。經由學習才能汩汩不絕地產生滋潤的能量!

5/12/2024

墩:224 ~台中公園小處過美(小過)

[引言]

台中舊名「大墩」,原來大墩,就在台中公園裡這個小土堆上。

5月12日是2024年的母親節,前一天前往台中公園散步。台中公園的中央有一座小丘,是台中市區的最高點,海拔90公尺。這個小丘上有一棵樹,旁邊有一個「台灣地籍中心三角點」,是日本佔領台灣時代丈量台灣地籍的原點。樹前有一個抗日英雄紀念碑,記錄台灣抗日的英雄。

台中公園是日本佔領台灣時期為迎接日本親親王來台中訪問而開闢的景點,湖水中有湖心亭,湖畔原有日本神社,也有宮燈道。日本神社在蔣介石光復台灣後,拆掉神社,樹立孔子雕像。宮燈道的前方移來吳鸞旂公館的鼓樓(又名更樓)。

台中公園又名「中山公園」,紀念中華民國的創國國父,因此有一座孫中山的雕像,雕塑下以天下為公為名。在公園旁有一座基督教的思恩堂,磚紅的建築加上白色鑲邊的拱門頗有特色,這是基督教的教會在1952年興建還獲得當時蔣介石總統的題字。

[一字]

墩,《說文解字》平地有堆。

冶城訪古蹟,猶有謝安墩。—— 李白的詩《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

[一圖]

從小處,欣賞過往之美!

這是以小過卦作為註腳的一張圖。以台中公園的六個景點,根據景吳年份為序,愈早的為初爻,愈晚近的為上爻。以中華相關為陰爻,以日本相關為陽爻,得雷山小過卦。

孔子雕像,就樹立在原本的日本神社的靈牌位置,大有以儒鎭道的意味。

更樓,是清末富商公館的鼓樓,後來遷移到此。

湖心亭,是日本佔領期間為迎接親王所建。

三角點,是日據時代丈量台灣地籍的中心點。光復之後,台灣地理中心點改到埔里去。

孫文像,用以紀念孫中山並將此公園改為「中山公園」。

思恩堂,基督教會於1952年興建於此。

【圖中易卦】

這個卦,反映台中市在「清朝」「日本」「光復後」三個期間的發展。初期是「清朝」有兩個陰爻,中間是「日本佔領」有兩個陽爻,上頭是「光復後」也是兩個陰爻。象徵著清朝的統治與光復後採行比較溫和治理以柔弱示意;日本時期則積極建設以剛強示意。

1.1684年康熙清軍佔領台灣以前,這裡是大肚王國的平埔族屬地,那時候還沒有孔子的教化。

2.1889年劉銘傳在台中建城,當時台中的仕紳包含霧峰林家與這裡的吳家,吳家在台中建設公館,引進中華文化,因此有這個更樓的遺跡。

在清朝政府統治期間,採行溫和的統治,也沒有太多的建設,這是清朝佔領期的中華文化。

3.日本人在1894年馬關條約後佔領台灣,在台灣進行有計畫的建設。日本親王在1906年來訪台中,於是在這建造庭園樓閣,有了湖心亭。

4. 日本人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就是土地丈量與人口統計,這都是為了統治的目的,但也為台灣的基礎建設扎下基礎。三角點對古代沒有衛星定位之前,是很重要的丈量基礎,目前台灣的許多三角點,都是日本人所建立的。這裡,就在大墩山丘上,是明治時期的地籍丈量原點。

在日本佔領時期,日本人的積極作為,以井字形規劃街道,積極建設台中市區。台中公園現在地,就是以前台中/大墩街的所在地。這是明治維新帶來的現代文化。

5. 光復之後,這裡改為中山公園,紀念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推崇儒家思想,以天下為公的理念治國。台中市在光復後,成為省轄市,在三民主義的制度下,逐漸發展。

6. 光復之後,這裡的人民享受自由民主,在文化上也開放與包容,公園東北角的思恩堂是個基督教的教會,人民雖然薰陶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當中,卻也接納西方的各式文化。

在光復之後,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人民的生活逐漸富足安康。

小過卦,在清朝統治與光復後,雖然有些小衝突,但不妨礙整體的和諧。在日本佔領時期,雖然日本統治者較為強勢也與人民有明顯的對抗,但造就了許多積極的規劃與建設基礎。

歷史沒有絕對的對錯,不同的人面臨不同的個人處境,每個人的觀點難免會有歧見,到底每個事件是禍是福,是是非非,絕對沒有歷史的共識。但拉開歷史的長河,從1684年到1952年,距離現在已經 70~140年,很多少數人的大是大非,變成大多數人的小有小過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uid=34&pid=40

根據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的資料所記載,台中公園裡面有一個標高八十九點五九八公尺之土丘,原為日本人的軍事據點,設立砲台防備抗日的民兵,這座土丘就是台中市古名大墩之由來,也是明治時期日本人進行台灣地籍座標系統的原點,故丘上有一等三角點及紀念碑。

4/24/2024

謙:223~ 謙卑自牧

【引言】

最近閱讀Paul Graham的《駭客與畫家》一書,書中第一章談到「為什麼書呆子不受歡迎?」讀完之後頗有感觸。「書呆子」泛指愛書成痴的人,他們寧可多讀書也不願與人交往,因此不受歡迎,甚至在很多環境中被霸凌。

從「書呆子」的文章給我想到謙卦,若依照卦形就是下下上下下下,徬彿一個很聰明自負的人,一開始很高傲,隨著歲月,慢摱體會人生,傲氣逐漸消退,再退,有些反轉,然後損之又損,以至於都無了。

【一字】

謙,就是兼言,內心恭敬的意思。致恭以存其位《繫辭》。

謙,通兼。

【一圖】

圖上是謙卦,就以一段人生為譬喻。

圖下是用小山起伏為範例,陰爻表示向下.陽爻表示向上。

第一爻是從樹上到岩上,第二爻是岩上到瀑布上,第三爻是從瀑布上到涼亭。第四爻是從涼亭到岩上,第五爻是從岩上到草上,第六爻是從草上到船上。謙卑,就是不斷地向下,但在中間上下起伏變化,最後還是向下。

【參考】

道德經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4/02/2024

笑:222~會心一笑

【引言】

在2024年3月底前往上海蘇州五日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蘇州的小橋流水。雖然十多年前就到過周莊旅遊,至少去過3次,但沒有一次像這次這麼有感覺的,也許是自由行吧,自在的鑽進去巷弄裡面,自得其樂得看櫻花與楊柳,才有不同的感動吧!

用這幅塗鴉,為這趟的旅程畫下終點,用櫻花笑楊柳,就像《逍遙遊》裡的蜩鳩笑大鵬一樣,自足於短暫的自在與快樂中。

【一字】

笑,喜也。——《說文》。楊承慶曰:「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也。 」

笑,花開也。唐太宗《賦得殘菊花》露濃晞晚笑,風勁淺殘香。

笑,譏笑;嘲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笑,自足的開心。《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大鵬)曰:「我決起而飛,槍1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一圖】

這是蘇州拙政園前的平江路人行步道的幾處場景的組合畫,剛好拿捏到黑瓦白牆,楊柳垂下與紅色櫻花盛開,游船經過,遠處拱橋倒影等等,集大成於一圖。

有感而發的一首小禪詩《平江春櫻笑楊柳》:

百歲楊柳十年舟,千里寄蹤一朝遊,

白牆黑瓦惹禪意,徐風春櫻伴水流!


原本不預期在蘇州看到櫻花,不預期來到這個沒有聽過的景點,一切的偶然,就是一種美,換來會心的一笑。



同:221~同里水鄉

【引言】

三月30日晚上與31日清早來到蘇州西南邊的同里水鄉散步,我在古鎮裡漫遊兩圈,欣賞它的夜景與晨景,各有不同味道與感受。

這是蘇州三大古鎮保持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剛好被幾條水道中包圍著,可以穿梭不同區塊,欣賞不同的景色。

這個小鎮,不論早晚,都是喧鬧的,因為小鎮都是石板路,電瓶車拖著載貨物的拖車,從早到晚在運送貨物,拖車上的瓶瓶罐罐,一直發出硿窿硿窿的聲音,此起彼落,非常擾人。

這個古鎮的村民,講話的嗓門很大聲,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問候聲。

這個古鎮在推廣文明公民教育,每個轉彎或過橋處,或是垃圾收集點,自動感測到有人經過,都會有廣播,提醒垃圾要丟哪裡,小心過橋等等,廣播聲也不絕於耳。

但是,重點在心境,看到這裡的小橋流水,看到綠意盎然,看到這裡的鎮民,將街道打掃得很乾淨,就讓人覺得心情很棒。

【一字】

同,《說文》會合也。例如同流合污。

同,一樣。例如大同小異。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同,和諧、和平。如世界大同。

【一圖】

這是站在三橋的位置所拍到的景點,剛好是兩條水道交會處,格外空曠的感覺。

清早的古鎮,觀光客還沒進來,才可以看到當地居民的生活。

許多的老年人還住在鎮上,他們拿著夜壺,走下階梯到水道裡倒屎尿與清洗,有的則在對岸水道洗臉盆,不知道原本臉盆裡面是什麼東西?也聽到有些屋子發出炒鍋聲,也許正在煮點早餐。

有些觀光點如紀念館,就有人開始佈置張羅,迎接稍後湧入的觀光客。

很有人在掃地,因為綠樹成蔭,落葉很多,看到清潔人員,拿著竹掃把用力掃除,這些人的用心,才能維持這麼大片的美景。

回想昨天的夜景,夜裡很多人坐在水道邊吃東西,夜裡的河道打出燈光,那是另一種氛圍。要能維持這樣的燈紅水綠,代表這裡的居民維持一定的富庶生活。


4/01/2024

寒:220~蘇州楓橋寒山寺

【引言】

三月29日下午來到知名的寒山寺,那是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詩。

在寒山寺,停留了很久,也抄了心經,難得遇到櫻花盛開,欣賞櫻花樹映襯下的普明塔院。

【一圖】

本圖特別描繪寒山拾得的臉蛋,希望增加寒山寺的另一種感覺「和合」。

參考百度提到的寒山拾得對話,頗有趣的: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虎:219~蘇州虎丘劍池與四士

 

【引言】

三月28~31日,約整整三天的時間 在蘇州城內旅遊,將自己的心得,用幾張圖繪出心得。

在蘇州,我能夠感受到「陰陽」調和的平衡。名劍干將與莫邪,就是一陰一陽。文徵明與孫武的紀念園區在一起,就是一文一武。書院路連接文廟與胥門,書院路兩頭就有范仲淹與伍子胥的雕像。在虎丘風景區,南有真香亭北有孫子祠,一男一女,中間有劍池與雲岩寺塔,一開一合,真的都有玄機。

【一圖】

這是三月30日的行程,主要是參觀虎丘風景區,包含劍池與虎丘雲岩寺塔,文徵明與孫武的紀念公園,孔廟范仲淹明倫堂,闔閭城(胥門與盤門)等等。

這幾位「士」都與蘇州有淵源,也對蘇州有所貢獻,堪稱蘇州四士。

因為蘇州是春秋時期的吳國首都,蘇州城又稱為吳城,吳王闔閭的墓聽說就是埋在劍池底下,而且這個劍池的水下,聽說埋葬了數千寶劍。

虎丘塔,因為地基下陷,傾斜2~3度,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時逢櫻花盛開,也以櫻花作為裝飾。


蘇:218 ~蘇州穹窿山

【引言】

三月28日下午來到蘇州,先造訪平江路水道美景,以及蘇州博物館。感受江南美景。隔日3月29日,感謝朋友的安排前往木瀆的穹窿山,這座山可以遠眺太湖,山腳下有孫武學苑,山北側有一座寧邦寺,是宋末名將韓世忠隱居的地方。這座山很有靈氣,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造訪蘇州六次,每次都前來走過這條山徑,這條山徑也就稱為御道。

【一圖】

走這條步道,很舒服,涼爽,也綠意盎然,規劃的很棒。

這座山的特色,是可以眺望太湖,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來到這座山,並且登上山頂眺望太湖。

我們就沿著乾隆的御道往上走,經過竹林,會來到關公廟以及上真觀,最後到望湖台。

上真觀的步道上有這個題字,字體有力,道盡道家之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武:217~上海武康名人街


【引言】

三月28日上午到飯店走走,從華山路接武康路,再接淮海中路折返常熟路。這段路是昔日的歐洲租界區,景色非常宜人。當天早上下雨,在雨中看著春天的樹葉初發,背景是黃色的牆屋,格外寧靜有韻。想到前一晚與一位企業家討論到孔子的朝聖之路,我想,不能只講「斯文在茲」還要「允武保康」,畢竟,我們活著,不是只有講文,也要練武,文武均衡才是。

【一圖】

這是上海武康路的街景,前一段路的樹葉都掉光了,有些蕭瑟,這一段房子的牆面是黃色的,而綠葉剛發出,黃綠相襯,格外有味道。

昨天3月27日,知名的《快思慢想》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康尼曼過世,享年90歲。能夠成為知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也是2002年諾貝爾獎的得主,保有健康活到90歲真的不簡單。因此,我希望鼓勵「文武雙全」,而不是只有文而不武。


3/28/2024

生:216~ 上海外灘談人生

【引言】

三月27日,來到上海外灘散步欣賞夜景。這一天大家討論人生是什麼?我想起年輕時的一句座右銘,人生乃學習,感恩,處世,養生,於是結合傷害的景色,組成這張圖。

【一圖】

隨著歲月的成長,我也逐漸理解更多關於儒家與道家的內涵,於是就結合了「養生」的多重意義,組成如上的圖與文字說明。

3/26/2024

華:215~嵐海觀之一

 


【引言】

        《嵐海又一觀- 2023 儒易道哲思筆記》是我的第五本小書, 是繼《鯉山又一村 -  2022 論孟易老隨記》之後的第二本有關於「儒易道」的哲思筆記。也就是在2023年閱讀孔子老子與易經等中華文化古代經典基本教材之後的心得與啟發。既然是心得與啟發,裡面的想法,多少參考閱讀其他作品的心得,加上自己的想法所組成。我樂意分享我的淺見,願有緣人也可有所啟發。

        前一本書名肇因於2022年造訪陳明哲老師的故鄉台東鯉魚山,因此「鯉山又一村」是指哲思從鯉魚山出發,邁向另一個階段。這本書名肇因於2023年登山台灣玉山與日本富士山,因此「嵐海又一觀」是指哲思從玉山山嵐與富士山雲海角度反觀,朝向更高更遠的不同視角。此外,2023年起開啟陸續以插畫創作來解釋哲思,跳脫文字呈現「嵐海又一觀」,也是另一個2023年的嘗試。
         我相信中華文化的古代經典,蘊藏著很多古人的智慧,有些歷久彌新,有些不合時宜;隨著科技與現代文明的進步,我們需要共同來思考賦予他們新時代的意義與生命。這是我的願望,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與時俱進,立己利人。

【目錄】
序言
山嵐與海洋的視角
1. 明哲匯第二期心得
2. 華仔與孔子談易傳
3. 華仔與孔子談工商
4. 許仁圖談孔子易
5. 孫中興說孔子
6. 王賡武談南方海洋視角
7. 李劼談中國文化冷風景
8. 稻盛和夫談人生皆為自心映照  
9. 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特質
10.日本超譯中華經典之心得
11. 孫子兵法的當代詮釋
12. 活用古人智慧之我見
13. 用數字看論語
14. 用佳句讀論語
15. 用易經好溝通
16. 儒易道的閒聊

【一字】

華,繁榮,《說文解字》華,榮也。《廣韻》華,草盛也。

華,中國簡稱,如華夏。

華,美麗。如華麗,華燈初上。

華,文飾。如樸實無華,《老子》道之華。

華,萼也,花。如春華秋實。《易,大過》枯楊之華。

華,化妝用的香粉,《洛神賦》鉛華弗御。

華,誹謗木,如華表。

華.精美的部分,如精華。

【一圖】

這張圖是本書的封面,原圖參考

海:164~嵐海觀    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3/12/blog-post_9.html

【前四本書】

一,《孟林詩集》是年輕時候的五言與七言詩集,記錄年輕歲月的風華。並未對外公開。

二,《日月詩集》是2022年將易經轉化成詩集的方式,呈現64個卦的故事詩。

經:01~日月詩集  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html

三,《鯉山又一村》是 2022 年學習儒家道家與易經等古典教材後的心得 

鯉:02~鯉山又一村  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12.html

四,《人物志》是2023年讀劉邵《人物志》一書所作的心得及翻譯本。未對外公開。




全:214~復命知常乃全

【引言】

讀辛意雲的國學書,他問讀者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人?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辛意雲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共同的思想根源,都是來自於「對人的關懷」,從周天子的封建制度,從世襲的貴族制度中解放出來,每個人開始有自我覺醒的意識,開始追求「人」的意義。孔子儒家的人,建立在「仁」也就是與人互動的人群關係上;莊子道家的人,不論是真人或全人,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墨家的兼愛,荀子的性惡,法家的治人,都是與人有關。

因此,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會探索自己存在的意義,然後會希望與朋友交往,然後建立一個國家或共同體,互相合作也彼此約束,必要時會捨身奉獻,留下心靈上的自由。

【一字】

全,全部,《說文》,完也。就是完備的意思。

全人,《莊子》,了解大自然的天道,也能擅長於人到的人。

全人,現代意義指身心靈修養完整的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全,有堅定的自我覺醒意識或信仰。

【一圖】

借用《老子》這句話,也是老子書中提到的「全」字。

萬事萬物歸根究底,就是回到「寧靜的自性」,也就是恢復原本的面目,回到原點(復命)。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歸根復命,找回初心,找回原來的那一片寧靜。

因此撇除生命中的繁瑣枝節,讓各種煩惱離開,這就是「知常」,也就是作為自己的主人。

知常曰明,看得透,明白了,就能夠了解「天道」與「人道」,貫穿天地人或事身心靈,這就是「王」。

知常,明白了,就能包容萬事萬物是是非非。

能包容,就能有開放的心胸,有較大的視野。

開放心胸後,就能通達人事。

通達人事後,就能順應自然。

順應自然後,就能掌握道理。

掌握道理後,做事就可長久。


3/24/2024

玄:213~玄牝之門

【引言】

最近讀《老子》,聽辛意雲老師講到「谷神不死,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剛好前天到北港參加白沙屯媽祖遶境,又想到這句話,於是畫出這張塗鴉。

【一字】

玄,《說文》幽深的意思。

玄,玄德,指深不可測。

玄,玄黃,黑色。

【一圖】

去年參加媽祖遶境,在王功遇到隊伍,就畫了以王功燈塔為背景的圖。

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3/02/blog-post_19.html

媽祖不變,今年到了北港朝天宮,北港是昔日海盜顏思齊登陸台灣的地方。在北港的市中心圓環有個紀念碑。

這張圖的意義,我想呈現天地間的奧妙,剛柔與陰陽的調和。

首先,男女的對稱,北港是顏思齊登陸台灣的地方,而當時渡海來台的漢人,他們所信奉的卻是陰柔慈悲的媽祖。

其次,陸海的對稱,顏思齊從海上來,從海上來到陸地,在陸地上紮營建築山寨,防堵山地原住民的侵入,另一方面在北港開墾。所以用船,展現海洋的視角,而顏思齊死後葬在嘉義。媽祖遶境,是走陸路,他的粉紅超跑鑾駕,在9天期間,從通宵到北港,往返280公里的路程,至於媽祖其人,是個在海上虛無飄渺的神。因此,這張圖的兩側,海與陸地對稱。

借用《易傳》的這句話,媽祖陰柔鑾駕閉門叫做坤,思齊陽剛船入笨港叫做乾,分分合合開開關關就叫做變,古往今來人來人往就叫做通。能夠透過這些前人的成果,「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謹言以慎出,頤養以慎入。」敬神敬啟前人,重點在於提醒自己,這就是「神」的意義。

【參考】之前有關媽祖遶逕的Blog

一,大甲媽祖2023的遶境: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html

二,元保宮2024展出媽祖鑾轎: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4/01/blog-post_6.html




3/23/2024

學:212 ~學而時習之

【引言】

最近聽完辛意雲老師講解的《論語》,將自己的心得歸納為這一張塗鴉。

【一字】

學,學習,覺也。

【一圖】

這張圖是以司馬庫斯的2500年的神木為背景,因為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相當於2575年前,與這棵神木年紀差不多。

以這棵神木的多個枝幹,勾勒出學的不同方向。

根據《論語》這句話作為一言以蔽之。

再以這句話往下勾勒出論語的重點。


3/13/2024

士:211~明能識位

[引言]

昨天讀了大陸歷史學家張宏杰在2020年所寫的《世界史架構下的中國》,也讀了陳明哲老師和上海復旦大學陸雄文在復旦商業知識一觀復談的《如何培養當代的士》,我重新檢視士這個字的甲骨文起源,往上連想到王和主,往下拆成工和一,覺得中國造字的趣味,以及對人生中社會階層的定位,有所啟發。

[一字]

士,事也。甲骨文作「丄」就是一個突起,像一個人。《白虎通》士者事也,任事之稱。通古今辯然否謂之士。《說文》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以一從十。推十合一為士(孔子)。

士,道者,《老子》: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老子68)。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40)。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老子15)《帛書老子15》: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士,士衛及文士,在周朝以前,土分為文士及武士,武士是卿大夫底下的土衛階級,隨身帶武器。論語中的子路就是士,負責保衛國君的安全。文士則是像大夫底下的文書助手或禮生。

士,策士名士,到春秋戰國,很多諸侯家臣都善養士,士要幫卿大夫們作謀略或當使臣,通常要有謀略口才兼有武才。所以《論語》中孔子說「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君,原本是國君,到春秋戰國,四公子都自稱君,禮賢下士,如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及孟嘗君。士,當然也有雞鳴狗盜之徒。

士,士大夫或士族,同稱門閥或世族,在東漢到唐代期間,以儒者為主體的書香世家,一代代傳承做官的階級就是士族,「學而優則仕」,為皇帝底下當官的讀書人都稱士,也是懂得當時「獨尊儒術」的人。到了唐宋科舉制度之後,考上秀才進士的人也都叫士。

士,道士、方士及術士,形容道教修行的人,有些能通鬼神修異術悟死生之道,能幫助他人解決心理陰陽風水及未知的問題。懂得易經或八字占卜的人或可以超渡亡魂者也是術士。

士,儒生及士君子,讀書人的通稱。孔子告訴子夏「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做儒者,有不同格局,就像做為土人可以做「聽命行事的承辦員,也可有志向的君子士」。後來在台灣的學制上將學歷用士來分等級,如學士,碩士,博士。

士,武士(Bushi),通稱「侍」(念samurai)是日本10到19世紀的社會階級,負責輔佐貴族(藩主或幕府),包含文職及武將。武士是日本平民最高等級,但仍只算是貴族的臣子之一。通常和西方的騎士並稱,形容是將帥領導人底下的幕僚或隨從。日本的武士道,是武士訴求的道德規範,類似騎士精神,效忠領主,講義勇及禮誠,克己自律等。

士,土官士卒,士就是軍隊中的一個基層階級,如士官上面有軍官,下面帶兵,

士,基層的專業人士,如記帳士,地政士(代書),護士,藥劑士。在他們的上頭有「師」字輩,如護理師,藥劑師,會計所等。

[一圖]

在傳統的中國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士農工商,士的等級是皇公貴族之下最高的,二千多年來除了元代及文革貶抑讀書人之外(元代社會階級有九儒十丐之傳言,文革時知識分子則被稱臭老九),讀書人在社會具有一定的地位,學而優則仕。即使在日本的「武士」及歐洲的「騎士」,也都象徵一定的社會地位。儒家的《論語》的文字,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中分為二類學生,一是一般庶民希望被培養成為諸侯或卿大夫的「士」的弟子,二是卿大夫的第二代準備成為「君子」繼承「君」位的弟子。

本圖以士為第四級為中心,往上往下看。士,可以是企業內的中堅幹部專業經理人,也可以是古代的英雄豪傑,為雇主奉獻才能,同時兼顧底下的利益。

士的上層是王(第五層),王字就像在士上頭加一橫,也就是說,士是王的隨從(士衛)或幕僚(謀士策士)。王具有領導權也有決策權。就像現在的CEO或一個國家的領導人。

王的上層是主(第六層),在春秋戰國,各諸候王的上頭有周天子,周天子才是天下共主。從《世界史架構下的中國》一書看到,秦到清代,中國帝制掃去藩王的地位,因此皇帝就是天下的唯一統治者,就是主,底下的親王往往沒有實權。然而歐洲的社會採取城堡自治,各國有國王,共同推崇教廷為精神共主。大英國協,則是各國自治,以英國女王為共主。日本在幕府時期也是藩主各自為政,但以天皇為共主。這都是不同文化的差異。

士的下層是工(第三層),工相當於做事的人。也可形容在組織內專才的人。

工的下層是丄(第二層),是商人,如供應商或交易者。「商」「交」都有「丄」。也可形容微企業,立已立人的小老闆。

丄的下層是一(第一層),是底層平凡的個體,包含老弱婦孺及廣大民眾。也可形容個體戶,盡己之力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族。

這圖趣味的地方就在運用中文造字的上下發展,「士以天為己任,任重道遠」。士位在中位,上承主王,下領工商,間接照顧底下眾人。

做一個士,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及位置,盡本分而為人啊!想到左宗棠的一段人生哲理適合作為士的定位:「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向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   

[延伸]以字拆義

拆字一:「士」字有「十一」意義,「十」表示位居上下左右之交會,也就是中道,底下基於一為基礎!

拆字二:「士」也有「二丨」的意義,就是在貫穿「天地人」三才,但不像「王字」有三畫,而是「立地」「為人」而「無天」。因為士的天是以王為依歸啊,好好做好「老二」哲學!

拆字三:士心為志。士若用心則有志。

拆字四:士口為吉。士慎食慎言語則吉。

折字五:爿士為壯。士知不足,有田產或有另一半相助則壯。爿形容另一半,可以說是士的不足之處。武士缺文,文士缺武,貧士缺錢,蠻士缺謀,只要補足了就可強壯。



3/12/2024

凍:210 ~台南大凍山

[引言]

今天是3月12日植樹節,紀念99年前孫中山先生逝世。今天畫了這張塗鴉,以盛開的木棉花及茂密的竹林,記錄上周前往台南爬上台南最高的山岳大凍山。

[一字]

凍,冷凍。

[一圖]

每年三月到四月在南部是木棉花盛開的季節,驅車到台南白河,沿途的紅色花朵像火焰般迎新我們的到來。以綠山為背景,更襯托出木棉的熱情。

走上山林小徑,沿途竹林茂密,竹林間散步,涼爽又有幽情。

慢慢地爬升,終於來到大凍山的山頂,上次到此,已是12年前,山頂三角點及涼亭依舊在,只是我的頭髮稀少,歲月增添痕迹了。

[註]

今天出版第五本讀書心得小冊子:《嵐海又一觀:2023 儒易道哲思筆記》,以此誌記。

詳細介紹請參考:https://acemba.blogspot.com/2024/03/215.html

這張插圖並沒什麼特別道德意味。只是春天看到陽光及紅花的一種喜悅!

2/24/2024

浪:209~浪濤中的平靜

【引言】

今天的世界局勢是動盪的,烏克蘭戰爭,以色列戰爭,還有台海的危機,許多的動亂浮在眼前。我們需要尋求心靈的安定,這張塗鴉,就是描寫這種在動盪慌亂中,我們必須保有的沈穩。

【一圖】

這張圖中,這艘船的樣貌是參考台南天后宮的鄭成功渡台主船。

在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這艘船在波浪中前進,逐漸朝向岸邊。

海岸的北邊,有些礁石引起很大的浪花,而島上顯然正籠罩在烏雲密佈當中。

前景是詭譎多變的,但只能繼續直行。

但畫面的左上方,卻有些彩色天空與平靜,這也讓我們知道,世界不是都在慌亂中,還是有些平靜的地方。我們相信,風雨會過去,一切會更好。

[註]

本圖是作為到台南鹿耳門(鄭成功在1661年登陸台灣的地點)旅遊的紀念,望著台灣海峽,風浪很大,烏雲密佈,毛毛細雨飄來!想像當年鄭成功來台,面對的風險及挑戰更多,但也終將一一克服,就想像在海的又遠處仍有光明,風雨之後,必有寧靜。

2/15/2024

別:208~大年初六送機有感

 

【引言】

今天早上送女兒搭飛機回日本,我離開機場後,難免有些離別的感覺,就像空巢期的父母的心情,有點捨不得孩子,這種感覺讓我想到兩件事:

第一是李商隱的詩詞「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古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離別詩詞,因為每次的離別之後,首先擔心對方在旅程中會不會發生危險,然後就會音訊全無,不知道對方是否到達目的地,在遠方生活過得怎樣,以及什麼時候回來?那是古代,在現代科技進步,就沒有這樣的擔心了。

第二是陳老師的故事,他常提的遺憾,就是他從大學畢業就去美國念書,然後就業,然後功成名就,但是他當初答應他母親要回來台灣陪伴她的承諾,卻永遠無法實現。因為美國與台灣的距離相對遙遠,他母親要飛一趟,非常辛苦,他回台灣也非常奔波,因此能夠碰面的機會就少。那是雙方的期待,如果那時候有視訊電話,陳老師可以視訊問安啊,視訊問安是不是也算「父母在,不遠游」呢?另一方面,我也反思,「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不是比「陪伴父母朝夕相處,平凡一生」更「孝」呢?隨著時代的改變與科技的進步,很多感覺只是一念之間。

女兒的飛機很快就抵達日本了,她回到家也傳回訊息報平安;這真的是拜科技之賜,省去我們為人父母的擔憂。在車上讀一些過年期間的電子郵件與訊息,很多同年紀的朋友也有這樣年節團聚後分別的心情,甚至有些朋友的小孩在國外成家立業了,多年都沒有回國與家人團聚,只能透過科技視訊拜年!視訊拜年,虛擬實境,也許就是未來的新常態吧。

【一字】

別,分解也。《說文》例如「宰庖之切割分別」

別,分離,離開。例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人生最苦是別離,伯勞飛燕分東西」。

別,差距,分別。例如『男女有別』,『天壤之別』。

別,區分不同類。例如『類別』,『鑑別』。

【一圖】

這張圖,希望呈現一個時空的轉變,上面在小孩年少的時候,一個父親牽著一個小女孩的手,一起去看飛機,問她「未來要不要坐飛機去遠方旅行?」

女孩子長大後真的到了日本去留學,下圖左邊用畫漫畫比喻日本學習環境。父親期待女兒學成後,可以找到一片翱翔的藍天。

下圖中間是時空的分隔,也就是「別」,一艘船來到小島,然後又離開小島,在海中飄蕩,象徵聚聚又離開。

下圖右邊是那位父親,在電腦中找尋昔日的記憶。看到帶女孩第一次坐飛機時,嘔吐滿地的窘樣,也記女兒小時候的歡笑與哭鬧,還有求學時的衝突,往事像雲煙一樣的過眼。

此外,「別」就是「另+刀」,另一層的意思,就是切開彼此的想法。以中老年人「倚門望子歸」的心情,那是一種想法;但他的「孩子與孫子們」可能討厭年節期間人擠人的奔波,也希望趁機度假或休息。「別,也是站在另一邊思考,別勉強,過好自己的生活,一切隨緣!」

[註]以下是明哲匯群組的一段對話:(背景)2月17日課堂中王勇和他女兒及夫人都出現了,王勇提到明天就要送女兒去澳大利亞念書。剛好2月15日我完成這張畫,分享給陳明哲老師,他建議我分享給大家。以下是2月18日的WeChat對話:

  • 我:王勇學長好, 幸福的一家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張送行女兒的畫與你分享。
  • 純瑩:@我 学長送行女兒追夢人生的畫也是滿滿地幸福感![强][强][强] 
  • 王勇:@我 父女母子一场,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不断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立在登机通道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登机口的转弯处,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们已经开始默默期待下一次重逢[玫瑰][呲牙] 
  • 王勇:谢谢汇友们的关爱和祝福 [抱拳] 天下父母同心共情[玫瑰][玫瑰] 
  • 丁誠:@我 学长深情 
  • 徐紅:@勇 谢谢您的真情告白!愿天下父母都能学会"放下"! 
  • 利亞:@勇 这是弘一法师的境界呀[合十][合十][合十] 
  • 王勇:父女母子一场,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不断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立在登机通道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登机口的转弯处,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你开始默默期待下一次重逢[玫瑰][呲牙](摘编龙应台《目送》) 独立是成长的果实, 自由是分离的欣喜 
  • 王勇:@利亞 摘编,龙应台和黄文华文笔下的共情[呲牙] 
  • 中華:@勇 哈哈,深深打动做父母的心啊。 
  • 珮芬:谢谢文华学长、王勇学长文图并茂的真情告白!当我们学习放下、目送子女远行时,其实我们的父母不也以同样的心情,祝福我们大半辈子了?愿天下父母都能学会"放下"、天下子女也能学习"思源" 
  • 中華:@我 画面满满老父亲的不舍,明明心里挂牵,却要放手任翱翔[玫瑰] 
  • 中華:@珮芬 愿天下父母都能学会"放下"、天下子女也能学习"思源"。说的真好[强][玫瑰] 
  • 璨伊:@我 画的越来越好,越来越传情,父女心相连[爱心] 
  • 華新:父母有心,子女有福 
  • 江春: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从小时候的牵手,到后来的并肩,到扶上马送一程,成长和传承就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 
  • 𤨪伊:@勇成长和分离,独立和自由[强] 
  • 李霞:@勇 雖然很認同,也有些小難過,父母和孩共修,共同成長,知道和做到差距挺大的,共勉
  • 我:@勇 是的,小船總是要離開小島的!但船兒知道,小島永遠在,該避風兩時。隨時可以回來! 
  • 謝嵐:那明哲汇呢,就是爹妈自己避风雨的岛[呲牙][呲牙]

2/14/2024

悟:207~大年初四台中草悟道

【引言】

大年初四到美術館散步,經過草悟道,在農曆新年假期中,綠意盎然,有些熱鬧,也有些寧靜。

【一字】

悟,領悟。

悟,吾心,也是回到自己。

【一圖】

散步時與清晨時,是我領悟力最強的時候。

利用散步時,想想紛擾的事情,總是可以天外飛來想法,讓我頓悟。

想著下星期一開始教學生的事,我打電話請教前輩,我也設身處地為小朋友們著想,我想到了一些做法,我希望教學相長,這個過程也是自我修煉提升的機會啊!

好啊好珍惜!

2/13/2024

謐:206~大年初三台中綠園道窗外靜謐

【引言】

經過忙碌的除夕到初二,大年初三是在家休息的日子,中午前坐在窗前,欣賞綠園道的寧靜。

【一字】

靜謐,安靜無聲。

【一圖】

今天靜下心來,開始準備下週的大學兼課的教材。

老子說歸根曰靜,能夠回到自己的初心,讓自己坦然自得自在,才能夠靜。

下週起,要面對三十多位年輕的學子,我要分享我的經驗讓他們認識與學習,我也在其中共同學習。心理原本有些擔心與慌亂,但經過這個月的沈澱與準備,已經逐漸適應下來。

我感謝易卦的幫忙,我用易卦來整理創新與科學,有些不同的啟發。

2/12/2024

后:205~大年初二鹿港天后宮幸福安康

【引言】

昨天是大年初二,回到鹿港故鄉,漫步到天后宮,感受新年的人潮與熱鬧,也珍惜這份人間的幸福,期望眾人平安健康。

【一字】

后,《說文》「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后也」。 古代的母系社會,施令發號者一般是女性長輩,因此稱后。 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具有很多的地方用「后」。

「司」和「后」在甲骨文本為同一字,只是手在左邊還是右邊。

夏商兩朝,后是君王稱號,如后羿。周朝後,后是君王的正配,稱王后。秦朝之後,皇帝的正配叫皇后。

在道教的女神,通常被稱為天后,如媽祖廟通稱天后宮。

【一圖】

這是天后宮旁的中山路綠色隧道,人潮擁擠,但洋溢著幸福氣氛!

2/11/2024

正:204~大年初一台中元保宮正日平安

 

【引言】

昨天是大年初一,也是農曆新年正日,到元保宮拜拜祈福,遇到人們排隊成一條長龍,領取新年的錢母。在廟前,有一隻火獅,昂首朝天,等著元宵節隨著煙火,化為灰燼,為民眾消災祈福。

【一圖】

這是元保宮的外觀示意圖,前面排隊很長的人龍,就像慶祝龍年的到來,為大家帶來財富。

將火獅騰空升到天空,加上五彩的雲彩,形容火獅獻瑞,為大家帶來福氣。

我的畫筆很粗略,另一方面顯示出這不是AI電腦繪畫的。

2/10/2024

平:203 ~除夕苗栗協雲宮龍年平安

[引言]

今天正值2024年正月初一,甲辰龍年伊始,以昨日在苗票獅潭鄉協雲宮賞櫻之景為圖,加上天空之龍飛及祝福,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一字】

平,說話沒有情緒的波動。《說文》語平舒也。

平,平正或平和。《廣韻》正也,和也,易也。

平,平均或公平。

平,不偏不倚。

[一圖]

這圖是以協雲宮的背景,視野好可見群山!

甲辰龍年:

甲:家和

辰:事成

龍:興隆

年:福全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補充】

這隻龍,腳有蹼,不會傷人,才能知足!

尾有翅,能控制,才能知止!

嘴巴閉,不咬人,謹慎出言!

2/09/2024

履:202 ~除夕前捎來波津加步道(履)

 【引言】

農曆新年到了,在歲末年終,到谷關漫步,走走捎來步道, 並走一小段波津加步道。


【一字】

履,《說文》足所依也,例如鞋履。

履,《廣韻》踐也。《易·坤卦》履霜堅冰至。

【一圖】

這張圖採用履卦,取卦的原理將今天進行的上下坡作陰陽。

下圖採印象派風格呈現山中雲霧繚繞的感覺!

2/08/2024

量:201~量子力學的平行宇宙(睽)

【引言】

最近從克卜勒的天文學,到霍金的宇宙論,一直會聽到《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與《牛頓古典重力學》,這三個迭代的科學理論,讓我們讚嘆西方的科學革命,是基於千人清楚的定義,以及一群人公開的討論與實證研究得到一個較合理的推論結果。這個過程就是科學。為了認識量子力學,我參考Wikipedia與許多文章影片,試圖拼湊出一個全貌。

首先,量子(quantum)是指能量包的概念,也就是攜帶能量的粒子。量子具有「波動」與「粒子」的雙重特性,這叫做「波粒二象性」,這是量子力學發展100多年後所得出的結果。

在量子力學之前,1865年maxwell 發現電磁波,速度等於光速。電磁波,並不是光。光是人可以看到的頻率,但電磁波是人看不到的。1887年赫茲發現紫外線照到金屬表面可以產生電流。「紅外光」則無法產生電流,因此能夠產生光電效應的關鍵是光的頻率(較紅光的高頻率/低波長)。

最早是1900年普朗克所提出來的觀念,他認為能量並不是連續性的,而是離散的(discrete)的存在,就像粒子。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研究發現,提出「光量子」的理論。「紫外光」照射到電子,可以驅動電子產生電流。

最早拉塞夫模型描述原子模型,電子像行星一樣繞著原子核旋轉,靠的是庫倫力與離心力。1913年波耳模型引入電子是在對應某個能階軌道上運轉。1913年布拉格發現電子也有繞射現象,帶有波的特質。1924年得布羅伊發表粒子具有波動性,因此推出「物質波」的觀念。1926年薛丁格發表量子的波動方程式。

1925年代海森堡給出量子力學的矩陣形式,1927年提出不確定性原理(以前稱為測不準原理),而是發現原本電子具有波的特性,但刻意測量時因為測量所產生的光將會影響電子,而無法觀察到電子的波動特性。1927年10月物理學家在布魯塞爾舉行第五次索爾維會議。此次會議主題為「電子和光子」,世界上最主要的物理學家聚在一起討論新近表述的量子理論。會議上最出眾的角色是愛因斯坦和尼爾斯·波耳。前者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反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而波耳反駁道「愛因斯坦,不要告訴上帝怎麼做」——這一爭論被稱為波耳-愛因斯坦論戰。

哥本哈根學派主張「量子疊加」的概念,也就是說電子在原子核附近出現是機率的疊加,也就是說,量子的狀態因為相互干擾(相干),結果是不同可能的機率的疊加。至於觀察的結果,就叫做「坍塌」,因為為了觀察,觀察所發出的新干擾,就會使得疊加狀態坍塌了。薛丁格用「薛丁格的貓」的故事來反諷,認為觀察的結果只有一種,不會是疊加的。薛丁格的解釋,非常清楚,反而幫助哥本哈根學派更容易解釋。疊加的可能性,例如A,B兩種可能性,發生機率不同。但這兩個平行發展的可能性,是糾纏的,因為機率的關係兩個像是映像(叫做「量子糾纏」),但兩個平行宇宙的發展,兩個宇宙不會互通也不會干擾(叫做「去相干」),有部電影《coherence》就運用這個平行宇宙的觀念去發展。

到了1935年愛因斯坦很不滿意哥本哈根學派的論述。他認為量子力學不具有完備性,他提出一系列反駁論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EPR論文(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愛波羅弔詭)。1964年,約翰·貝爾提出論文表明,對於EPR思想實驗,量子力學的預測顯著較支持哥本哈根學派。(維基百科)

1957年美國量子物理學家休·艾弗雷特三世發表多世界詮釋,旨在解釋測量問題,從而解決某些量子理論中的悖論,如EPR悖論和薛丁格貓悖論。到了1991年,大衛·梅爾銘在一場講座裏直截了當的表示,「EPR論文有誤。」在稍後討論時,EPR作者之一,羅森很有禮貌的承認,「該論文無誤,它做了一些假設,然後給出邏輯的總結;該假設有誤。」(維基百科)


【一字】

量,稱輕重《說文》,例如測量。

量,度多少《廣韻》,例如度量衡。

量子,能量的粒子。

【一圖】

這張圖採用蠱卦,將量子力學根據發展的歷史分為六個階段,以支持愛因斯坦的角度為陽,因為愛因斯坦認為「上帝不會擲骰子」,而與愛因斯坦角度不同的為陰,尤其是哥本哈根的詮釋,因為他們的觀點是疊加態或是平行宇宙。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的離散概念,這是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的參考基礎。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提出光量子理論。

1925年海森堡的矩陣量子力學模型。

1926年薛丁格的波動力學模型。

1927年海森堡在發表不確定性原理。

1935年愛因斯坦發表EPR論文/愛波羅弔詭。


【參考】

維基百科(量子力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量子力学

維基百科(EPR論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維基百科(多世界詮釋/平行宇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多世界诠释

青蛙刀聖(2023),史上最入門的方式講解 https://youtu.be/LS72MctJoJQ?si=2gySms3qJuYM9hdh

美國獨立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Coherence》https://vocus.cc/article/5ea69036fd897800013a56ff

2/07/2024

無:200~霍金的奇點與黑洞理論(坤)

【引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來自《道德經》的第一章,與霍金的宇宙論不謀而合。形容宇宙的開始,來自「奇點」,一個非常小的一個點,然後大爆炸。

霍金提出黑洞理論,很多恆星死亡後就會坍陷,不再發出光芒,而變成一個非常高密度高質量的黑色星球,它的重力可以吸引附近的物質,也包含任何的粒子與光子。

而奇點,就是一個超級高密度的黑洞,可能就是宇宙大爆炸前的最大黑洞。

霍金提出「無邊界宇宙」的概念,宇宙也許是沒有邊界的,會一直膨脹下去,但膨脹到了一定程度後,宇宙內圈星球的集體重力吸引力大於外部星球離開的膨脹力,內圈星球就會將所有外部星球再吸回來,如果吸引力夠大,到了某一個時候,宇宙會再回到奇點,類似一個超級大黑洞。等待再一次的大爆炸。

上一次的奇點,發生在130~150億年之前, 而現在的宇宙還在膨脹中, 我們不知道宇宙會膨脹到什麼階段?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時間,將宇宙再縮回到奇點。這些想法,也沒有人可以證明。

【一字】

無,說文解字說, 亡也。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

就道家與佛家的經書都有提到「無」,在網路上,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篇道家與佛家的學者或修行者的解釋,我用淺顯的理解說明他們之間的不同。在道德經,無,不是虛無或空無,而是一種認知的狀態。在佛經,無,就是虛空或不存在,是要捨去有,捨去的終極狀態。

我個人的理解, 宇宙大爆炸前的奇點,比較像是道家的「無」。

【一圖】

這張圖,我以坤卦,也就是64卦中的全陰爻的卦,來呼應霍金的宇宙論。因為奇點(singularity)就是極高密度的狀態,也是宇宙開始前的狀態。一旦爆炸後,宇宙的射線「直,方,大」的發展, 演變成今天的狀態。

我將霍金的宇宙論六個階段都當作陰爻,因為他的理論,都是「務虛」而難以「實證」。例如他早年提出「黑洞」的理論, 後來天文學家發現黑洞也會輻射出粒子,不全然吸收所有粒子,於是他又提出「黑洞輻射論」,到他晚年,他又提出「黑洞資訊悖論」以及「黑洞也許不存在」的不同想法。

霍金真的是個很堅強的人,他是一位漸凍人,在21歲發病後,他還能以意志力堅持活下去,坐在輪椅上超過50年,在他後來的研究歷程當中,很辛苦的與他人對話。還不忘記與其他學者打賭與論戰, 因此畫出他在輪椅上的小圖向他致敬。

右下角,則是模擬的黑洞示意圖。這是參考NASA在網路上公開的黑洞模擬圖。

這六個爻右邊的文字,是參考霍金在他生平中,主要發表的文章或論文, 資料來源是Wikipedia的資訊, 分別是

1966年《宇宙膨脹的性質》

1966年《奇異點與時空幾何》

1973年《時空的大尺度結構》

1974年《黑洞爆炸》

1981年《宇宙邊界條件》

1994年《時空的性質》

此外, 霍金最知名的著作是《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英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是在1988年出版的英文版。後來2005年又出版更讓大眾容易理解的版本。

【補充】

霍金的價值觀:參考Wikipedia

針對癱瘓病人的安樂死, 霍金說:「他有自由選擇結束生命,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針對宗教,霍金說「在我們了解科學之前,相信上帝創造宇宙是很理所當然的。但是現在科學已經提供了更讓人信服的解釋。我所說的『我們將了解上帝的心意』的是指,如果上帝存在的話,我們會了解任何上帝知道的事情,但他並不存在。我是一位無神論者。」

針對外星生物,霍金在探索頻道2010年紀錄片《與霍金探索宇宙》裡表示,宇宙有1000億個星系,從看數字就可合理推斷外星生物存在。霍金鄭重警告,外星人極有可能不懷好意,人類不該再發送訊息到宇宙中,意圖與外星人接觸。

有關霍金的電影:《愛的萬物論》(英語:The Theory of Everything)2014年詹姆士·馬許執導的浪漫劇情傳記片。改編自珍·懷爾德·霍金所寫的回憶錄《Travelling to Infinity: My Life with Stephen》,講述她與前夫、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戀愛和生活往事。

【參考】

維基百科 霍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史蒂芬·霍金

霍金與黑洞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39118

1915年蘇瓦玆德的論文發現,宇宙中的所有星球將因為重力的關係,內縮崩潰到密度為無窮大的一中心點:重力場方程式在該處是無解。蘇瓦玆德及愛因斯坦都不相信這樣的星球可能存在,他們認為那只是數學上的奇異點(singularity);在星球縮小到這點之前一定會有我們現在尚不清楚之物理發生。

1967 年,理論物理學家惠洛(John Wheeler)開始採用「黑洞」(black hole)這一名詞。

1972年天文學家在天鵝座(Cygnus the Swan)發現極強 X光光源是某一個黑洞造成的。霍金於 1974 年賭輸索恩(Kip Thorne, 2017 年諾貝爾物理獎)承認 Cygnus X-1(天鵝座 x-1,離地球約 6000 光年)的光源是一個黑洞。

1974 年霍金(Stephen Hawking)將普遍相對論的時空彎曲現象用到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內,發現「黑洞並不是如我們所描畫的那麼黑」,而是不停的在輻射能量!我們現在稱此一黑洞輻射為「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

2/06/2024

渙:199~納許的美麗心靈(渙)

【引言】

週末重新看了有關諾貝爾獎得主納許的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這是第二次看,也比較用心看,終於看懂了為什麼這麼命名。將電影的兩個畫面,略作修改後,如圖。並且將納許在電影中的主要里程碑,畫成這個卦。

【一字】

渙,發散。

【一圖】

電影描寫諾貝爾獎得主納許,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賽局均衡理論時,就開始發生精神分裂症,他幻覺中的室友查爾斯,在他住宿時就已經存在。查爾斯的姪女,也出現多次在他的幻覺中。但電影的故事情節中,刻意用他見過姪女三次以上,發現姪女都沒有長大,而分辨出這是幻覺。

納許在電影中,經歷兩次的間諜幻覺行動,以及因而兩次住院治療,第三次他選擇用意志力對抗幻覺,他透過他老婆的美麗心靈,而能都分辨出「真實的愛」與「虛無飄渺的幽靈」。這才是這個電影所要表達的重點。

電影情節中,還穿插一些戲劇效果,例如他在酒吧也會與他的幻覺室友去喝啤酒?也是因為在酒吧中,從一群男同學追求一群女同學,而有一位特別漂亮的女同學大家都想要,但大家評估後都會放棄不搶,反而大家都會得到次佳的解,因而得出知名的納許均衡。在圖中,我放的這個是「囚犯困境」。

2/05/2024

蠱:198~孔恩提出典範的轉移(蠱)

【引言】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 年)是哲學家孔恩 (Thomas S. Kuhn) 撰寫的一本關於科學史的書。

孔恩認為在科學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常態科學」,也就是某種觀點、理論或價值取得科學社群的共同認同,而成為典範之後,科學社群的新舊成員就都會以此典範為中心,遵循相同的方法、使用共同的語言,有效率地探索新的知識。例如在西元第2到16世紀,托勒密的地心說主導當時的天文學,但是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伽利略與克卜勒提出更多的證據與理論來證明,終於在18世紀後日心說逐漸取代地心說。

常態科學在做什麼? 基本上,就是由一群科學家基於權威提出者的想法,尋找可以確認典範所預測的事實,並證明理論與事實的一致性,對於已經發生現象闡明與完善典範的理論。就像支持地心說的科學家,就從聖經預測的文字再去尋找更多的事實來證明。(證實舊典範的階段)

典範的轉移是什麼?就是反例科學的興起,與對於舊典範的淘汰。基本上,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視角與解讀,舊的典範存在的同時,一定有很多的反例,只是舊的典範所提出的方法或理論,可以合理的解釋這些現象,而無法解釋一些反例。(舊典範為主流,新典範未成形)

基於某些科學家的猜想,也許是一種求知的好奇心,或是天生的找碴心態,會有很多尋找反例的科學研究,同時開始建構新的理論,採用新的方法,希望突破舊的典範。隨著更多「證偽」的事證與更多的人投入,就會產生新舊典範的對抗與爭辯。(新舊典範並存)舊典範通常會採用政治力量,或是權威人士的傲慢去壓制新典範。但是這種壓制與否定的方式,正足以刺激新典範的更加完善,最後可以淘汰舊典範,而讓大多數人採用新典範。(典範成功轉移)

【一字】

蠱,《說文解字》蠱,腹中蟲也。

蠱,杯皿上所長的蟲,例如祭祀的食物上所生的蟲。《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

蠱,疑惑,迷惑, 例如蠱惑。《墨子》孔丘盛容脩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

比喻舊的事物,盛放過久已經質變,而會長出不好的副作用。

形容舊的典範,歷經時間長久之後,會逐漸質變,而與原來的功效不同。

這時候,就需要新的典範產生,新的典範找出新的方法或是事證,來證明舊典範的不適用,而淘汰舊的典範,讓大家採用新的典範。

【一圖】

這張圖採用蠱卦,用來解釋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到的「典範的轉移」的觀念。

根據我的學習與理解,加上引進創新的思維,我將典範的轉移歸納為六個步驟:

舊典範的猜謎:舊的典範被提出來,通常是一種猜謎的過程,就像創意的發生,可能只是一種念頭,或是夢中獲得的靈感

事實的一致性:猜謎之後,人們就會找尋事實,事實與猜想的一致性,更可以來證明舊典範

完善證實理論:有了事實的基礎,就可以引進理論,用來證實舊典範,然後逐漸擴散,讓更多人認同與接受

反例的顯著性:另一方面,一定有些人發揮創意,尋找反例。反例零星出現時,並無法撼動舊典範,也經常會被視為「個案」或是「outliers」刻意忽略。但隨著反例越來越多,或是更加顯著,反例就將衝擊舊典範,而帶來「危機」。

完善的證偽理論:隨著越來越多的反例,也會有更多的理論來證明舊典範是錯的。證偽的過程,更加強化新的方法或理論,也就是形成新典範。

新典範的轉移:新典範的發展如果大到足以取代舊典範,那就是典範的轉移。但若是兩者旗鼓相當,就會展開更長時間的對抗與糾纏。

新舊典範的轉移,雖然是科學革命的結構,但不也是出現在社會價值觀或是政治勢力的轉移。也可以應用在創新與創業的思維。

圖中採用「亞理斯多德」「牛頓」與「愛因斯坦」為三個科學革命的象徵。

亞理斯多德(AD384-322)提出的動力學,天文學,物理學與重力學,很多的想法主導了西方科學將近2000年。

牛頓(1643-1727)的萬有引力與三大運動定律,與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無法相通的,因此淘汰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替換成牛頓的力學。

愛因斯坦(1879-1955)的相對論,將時間與空間的架構,改變對牛頓力學的認知。

這就是西方科學令人佩服的地方,新的淘汰舊的,然後不斷進步。反觀,東方的科學不進步,就是前人講不清楚,後人不敢挑戰權威,而進行貼貼補補,舊的不淘汰,新的出不來,而陷入沼澤當中。這個觀點,值得深思。

【參考】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孔恩( Thomas S. Kuhn,1962)在台灣有中譯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785

科學革命的結構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科学革命的结构

2/04/2024

諧:197~克卜勒天行健的三大定律(乾)





【引言】

最近在準備創新的課程,因為我們公司內部有一個「克卜勒計畫」專門用來孵育創新團隊,於是我就研究「克卜勒是誰?」「克卜勒有什麼創新?」,經過幾個星期的研究,我發現「天縱英才是有時,機緣巧合萬事成」,在哥白尼之後,伽利略被幽禁之前,在布拉格的克卜勒,幸運地推導出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並且改良「伽利略一凹一凸透鏡的望遠鏡」,發明了「克卜勒雙凸透鏡天文望遠鏡」,對於後代天文探索有很大的貢獻。

簡單說,有人稱「克卜勒為天空的立法者」,因為他為天文學的研究,定義了「定律」。

克卜勒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除了對於牛頓後來的萬有引力定律產生影響外,對於後代觀測行星與恆星都有很大的貢獻。因此,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09年3月發射一顆太空望遠鏡的探測器,隨著地球繞行太陽,藉此來觀測宇宙外太空。尋找在銀河系之外類似地球的行星(簡稱系外行星),作為人類未來移民的新星球。這個太空望遠鏡,就以「克卜勒為名,叫Kepler Misson」,這個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了9.6年, 在2018年10月燃料耗盡,無法再傳回資料,但也不會消失,將默默地跟著地球就需繞行太陽。在這9年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飛行了1500萬公里,觀測了15萬顆的恆星,以及53萬顆的星星,幫忙找出 5500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其中2600顆被科學家確認是行星,另外2900顆還待研究。

其中約有12顆的系外行星被辨識出來,這些行星所處的條件類似地球,需要符合幾個條件:第一是行星距離恆星的距離不能太近或太遠,才能夠有適合的溫度;第二是行星的質量要剛好,才能讓氣壓剛好留住液態水。在這些當中,尤其有一顆叫做 Kepler 452b的星球,被稱為「地球2.0」,距離地球 1400光年,一年週期384天,直徑是地球的1.6倍。


【一字】

諧,和也,合也,調也,偶也。《廣韻》諧,詥也《說文解字》,例如和諧。例如《顏氏家訓·文章》: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諱避精詳,賢於往昔多矣。又如:《春秋繁露·正貫》: 《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和諧,可以形容音律的和諧。

《世界的和諧》一書,克卜勒融合「數學」與「天文學」,以簡單對稱和諧的數學方程式,來呈現天體的和諧,如音樂一般。克卜勒推翻了「天體圓週運動」的假說,而是應用「均勻性」重新詮釋。克卜勒說:「造物者懂得幾何學,神是按照數學的和諧來創造世界」。


【一圖】


對於克卜勒的貢獻,因為與天文有關,於是用天行健的「乾」卦。

列出克卜勒主要的幾本著作或發現,來說明他的貢獻。

《宇宙的神秘》主要訴求哥白尼的日心說,在那個時代,羅馬教會根據聖經主張太陽是繞著地球運轉,天動地不動的。哥白尼在1543年過世前《天體執行論》才發表,這在1620年被列為禁書。

克卜勒在1596年發表《宇宙的神秘》,他結合哥白尼的日心說,說明六個球包著五個柏拉圖多面體(八面體、二十面體、十二面體、四面體和六面體)每一個通過球體的內切和外切分別對應6個已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繞行太陽的軌道。這真是數學與天文學奇妙的組合。雖然這個推論後來證實未必正確,但是將行星的和諧展現出來。

克卜勒在1602年推論出克卜勒第二運動定律,在1604年出版《天文學的光學需知》,這本書被認為是現代光學的基礎,主要是描述光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定律、平面鏡與曲面鏡的反射、針孔相機原理以及光學的天文學含義等。

他在1605年出版《新天文學》這是根據第谷天文台所進行火星軌道研究的觀測資料,大數據分析所得到的一些數學推導結論,並在這本書提出他的兩個行星運動定律。他得到行星繞行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形,而太陽位在偏心的焦點,這也是透過數學運算發現火星靠近太陽時速度會變快,但在遠的地方速度會比較慢。也因此同樣時間內掃過的面積一樣大。

他在1610年提出《折射光學》的概念。提出了雙凸會聚透鏡與雙凹發散透鏡的理論基礎,它們如何組合製作出一個伽利略望遠鏡,以及改進型的克卜勒望遠鏡(兩個凸透鏡),可以產生比伽利略的凸凹組合透鏡產生更大的放大率。

他在1619年發表《世界的和諧》,他嘗試用音樂解釋自然世界的比例,特別是天文學與占星學方面。「和諧」的中心是「天體音樂」形容天體的運行像音樂一樣有旋律,也就是中文的「天籟之音」。他在許多和諧當中,提出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行星運行的週期(時間)的平方與行星之間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他在1623年完成了《魯道夫星表》,並在1627年發表,取代傳統的星表。

他在1630年11月去世,自己寫的墓志銘如下:

Mensus eram coelos, nunc terrae metior umbras;Mens coelestis erat, corporis umbra iacet.「我曾測天高,今欲量地深; 我的靈魂來自上天,凡俗肉體歸於此地。」


最後,我用一首打油詩來總結他的貢獻。

天文才子克卜勒,

宇宙奧妙立意新。(他的書《宇宙的神秘》,《天文學的光學須知》,《新天文學》)

獨創光學觀天體,(他的發明雙凸透鏡望遠鏡)

驗證地動遶日心。(他的觀察與數學計算推廣)

橢圓軌道在焦點,(第一定律)

遶行速度面積均,(第二定律)

周期平方距立方,(第三定律)

和諧共舞天籟音。(書《世界的和諧》包含天體音樂)

天文望遠探究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系外行星覓移民。(克卜勒行星Kepler 452b )


【反思】

克卜勒給我們的啟發,不只是他的數學天份,還有呈現出西方科學發展的「典範轉移」。

Kuhn 所說的「淘汰典範,採用新典範,就是科學革命」。

西方做得到,但是東方做不到。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挑戰從公元2世紀托勒密以來的「地心說」,經過近200年的前仆後繼,以數據說話,終於讓西方的宗教與統治階級接受。

造就哥白尼日心說成功的,主要是伽利略與克卜勒,前者發明望遠鏡觀測天文,並且說服羅馬教皇接受他的想法,鍥而不捨地訴求,即使被宗教法庭審判也不屈服;後者採用火星的觀測數據,然後運用科學假說,建立模型,推理,進而建立數學模型,用數據證明,找出「日心說」的證明。

另一方面,克卜勒不只是承襲「哥白尼」的「行星圓周繞行」的假設,而是推理出「橢圓形」的軌道,並且透過運動速度的快慢,找出因為重心影響的快慢,進而建立所有行星之間的關係規律。

克卜勒發明新的望遠鏡,讓後來的科學家可以給予「新的工具」,看到與2000年「傳統認知」完全不同的新秩序與世界,也讓科學家用不同色思考模式解讀宇宙天文,用完全不同的角度看這個世界。

簡單說,科學革命是指,用不同的假設與標準來探討新的問題,而不是基於2000年前的假設與標準來探討當下的問題。面對外在環境的變遷,科學家自己找出一些規律或假設,然後透過觀察與數據來加以證明。


【參考資料】

克卜勒三大行星運動定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698481/answer/738660960?utm_id=0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飛行器:https://www.storm.mg/article/589549?page=1 

系外行星:https://pansci.asia/archives/82294 

天體的和諧 https://youtu.be/WBb3IudQldU?si=qLgWkPqYNFOAnIBx 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