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六十四卦, 怎麼和我們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呢? 古書要能用,才是有意義的。
我試著把自己所讀所見所聞所行的事情, 採用自己的邏輯畫出64卦,這是我的「六十四卦」,我加上一些圖一些文字來補充說明, 這就是我的「易卦」。我可以畫出我的易卦,你也可以!
但願別人讀了我的故事,也可以啟發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自己啟發,給自己人生的理解。
希望易卦,對每個人都是一本活用的工具,以現代科學的邏輯,搭配現代的生活文明。
【一思】
每一個卦的卦序,不就是生命時空的進展?陰陽,不就是人生勢位的變化?
【八卦】
八卦,就是用(初中上)三爻,二進位3位元的排列,如下:
地(0=000),山(1=001),水(2=010),風(3=011)
雷(4=001),火(5=101),澤(6=110),天(7=111)
非常巧合的,先天八卦的順序是『天擇火雷風水山地』
剛好就是換算成十進位的 『76543210』
【六十四卦】
將上卦X下卦相重疊, 就形成 8x8 的六十四卦。
每個卦,從『初二三四五上』爻的排列,就可以構成一個2進位6位元的數字。
8X8的矩陣如下面的對照表:
上卦 地 山 水 風 雷 火 澤 天
下卦 0 1 2 3 4 5 6 7
(地 0 ) 坤 剝 比 觀 豫 晉 萃 否
(山 1 ) 謙 艮 蹇 漸 小過 旅 咸 遯
(水 2 ) 師 蒙 坎 渙 解 未濟 困 訟
(風 3 ) 升 蠱 井 巽 恆 鼎 大過 姤
(雷 4 ) 復 頤 屯 益 震 噬嗑 隨 无妄
(火 5 ) 明夷 賁 既濟 家人 豐 離 革 同人
(澤 6 ) 臨 損 節 中孚 歸妹 睽 兑 履
(天 7 ) 泰 大畜 需 小畜 大壯 大有 夬 乾
將這個8X8的矩陣, 用 0(000000)到 63(111111) 的排序,如下表排列:
0坤 1 剝 2 比 3 觀 4 豫 5 晉 6 萃 7 否
8謙 9 艮 10 蹇 11 漸 12 小過 13 旅 14 咸 15 遯
16師 17 蒙 18 坎 19 渙 20 解 21 未濟 22 困 23 訟
24升 25 蠱 26 井 27 巽 28 恆 29 鼎 30 大過 31 姤
32復 33 頤 34 屯 35 益 36 震 37 噬嗑 38 隨 39 无妄
40明夷 41賁 42 既濟 43 家人 44 豐 45 離 46 革 47 同人
48臨 49 損 50 節 51 中孚 52 歸妹 53 睽 54 兑 55 履
56泰 57 大畜 58 需 59 小畜 60 大壯 61 大有 62 夬 63 乾
【一字一圖的編號】
六十四卦,在本部落格《一字一圖》出現的編號如下:
上卦 地 山 水 風 雷 火 澤 天
下卦 0 1 2 3 4 5 6 7
(地 0 ) 200 188 比 142 豫 252 萃 177
(山 1 ) 223 248 245 漸 224 166 244 遯
(水 2 ) 師 蒙 155 199 186 150 困 訟
(風 3 ) 289 198 井 巽 154 鼎 178 姤
(雷 4 ) 169 191 屯 益 195 168 隨 176
(火 5 ) 明夷 賁 既濟 家人 251 離 革 196
(澤 6 ) 194 損 180 185 歸妹 20 187 202
(天 7 ) 172 249 需 小畜 288 152 156 197
完成 38/64 (till #289)
【新六十四卦說明】
易經,這個「經」字太沈重了,很多人聽到易經就覺得很高深難懂,或是覺得江湖術士在蠱惑人心。
其實,易經的古文就只有5000字, 那是周文王的觀察日記!至於易傳的1萬5千字,可以視為另一本書,跟易經古文沒有必然的關係。
如果易經64卦就是周文王當時寫的64則故事,那已經3000多年前了,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什麼連結呢。拿這些3000多年的文字來算命, 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
為何不把64卦, 和我們現在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呢? 古書要能用,才是有意義的, 故弄玄虛,也是如同不能用,就丟到一邊去吧!
我試著把自己所讀所見所聞所行的事情, 採用自己的邏輯畫出64卦,這是我的「六十四卦」,我加上一些圖一些文字來補充說明, 這就是我的「易卦」。我可以畫出我的易卦,你也可以!
這些易卦能夠代表什麼意義呢?易卦,就是64個我所讀所見所聞所行的故事,我們看到事情的發展,可能告一段落,可能蓋棺論定,也可能還會持續發展,這就是人生。
別人讀了我的這 64 個故事,也可以啟發畫出自己的64個故事,這些自己的故事給自己啟發,給自己人生的理解。
我們隨著機緣來學習,不需懂八卦,不需要懂陰陽五行,也不用故弄玄虛,素人都可以輕鬆的畫出自己故事,也可以Google 別人的故事, 也可以眉批或註腳彼此的故事,互相感受與理解!
讀書,要能理解,要與自己有關,書才是活的。我希望易卦,對每個人都是一本活用的工具,但不要參雜玄虛與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