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是農曆癸卯年的臘月24日,傳統習俗送神迎接新年的日子。即將到來的明年是龍年,最近讀到王陽明(明朝中年的王守仁)的生平介紹,他在貴州龍場悟道,於是連想起他的悟道過程。用這圖呈現。
王陽明是儒家2000多年來,難得一位講得出儒家也能夠力行的人,因此他的學說也能受到日本人的喜歡,蔣介石總統留學日本期間學到陽明學,因此帶回台灣,台灣的陽明山,陽明大學都以他為名。
王陽明的學說,其實也是一種思想的突破與創新,他跳脫出宋朝朱熹以來的「理學」,也跳脫傳統儒家依附在「古代聖人」與「禮教」的束縛,而是回歸每個人的「自心」或「良知」。關於王陽明的思想,有沒有借鏡佛家與道家,這有很多的爭議,我們不需涉入爭辯,但很明顯的,王陽明的思想,不只是適用於「讀書人」,而是連江洋大盜或是平民百姓都有「羞恥之心」。
王陽明,早年曾經立志要做聖人,雖然他後來走的路線不是紹承朱熹的聖人之道,但他卻走出自己的「聖人之道」。他曾經學習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病倒後幡然醒悟,不要被朱熹的理學所限制。他後來去學道家與佛家,這段經驗,在他自己或後來的學者研究都被淡化,但對他的心學不可說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重要的,在他被貶謫到貴州,他終於在龍場悟到了道,「心即理」,每個人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自己的天性也就是天理,這個道理不只是適用在士大夫(君子),也不只是適用讀書人(儒生),而是所有的人不分貧富貴賤,都能有良知,而且可以做到。
[一字]
陽,暗的相反。在山的南邊叫做陽。
[一圖]
王陽明是難得一位儒家的讀書人當中,能文能武,又能建立功績,在思想上能改革創新的儒者。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知行合一及致良知,在清末民初影響了「新儒家」的熊十力等學者。另一方面,他的思想,與佛家道家的部分思想接近,對於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人,借助他的思想來融合「儒家,佛家與日本神道」,因此在日本也很受到重視。
這張圖,採用王陽明的思想幾個階段,陽爻表示是有所成功延續的,陰爻則是失敗而不再延續的。如前面所說,除了朱熹的格物致知部分不被王陽明採納外,他的思想是一步步進階達成的。
王陽明學說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行動」,而不只是「空說」。這一點也是受到很多日本人尊敬王陽明學說的地方。
【參考】
王陽明詳傳:日本天皇老師眼中的中國聖人。(日)高瀨武次郎 ,2017年中文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457896
日本陽明學 (Wikipedia)https://zh.wikipedia.org/zh-tw/日本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