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024

浪:209~浪濤中的平靜

【引言】

今天的世界局勢是動盪的,烏克蘭戰爭,以色列戰爭,還有台海的危機,許多的動亂浮在眼前。我們需要尋求心靈的安定,這張塗鴉,就是描寫這種在動盪慌亂中,我們必須保有的沈穩。

【一圖】

這張圖中,這艘船的樣貌是參考台南天后宮的鄭成功渡台主船。

在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這艘船在波浪中前進,逐漸朝向岸邊。

海岸的北邊,有些礁石引起很大的浪花,而島上顯然正籠罩在烏雲密佈當中。

前景是詭譎多變的,但只能繼續直行。

但畫面的左上方,卻有些彩色天空與平靜,這也讓我們知道,世界不是都在慌亂中,還是有些平靜的地方。我們相信,風雨會過去,一切會更好。

[註]

本圖是作為到台南鹿耳門(鄭成功在1661年登陸台灣的地點)旅遊的紀念,望著台灣海峽,風浪很大,烏雲密佈,毛毛細雨飄來!想像當年鄭成功來台,面對的風險及挑戰更多,但也終將一一克服,就想像在海的又遠處仍有光明,風雨之後,必有寧靜。

2/15/2024

別:208~大年初六送機有感

 

【引言】

今天早上送女兒搭飛機回日本,我離開機場後,難免有些離別的感覺,就像空巢期的父母的心情,有點捨不得孩子,這種感覺讓我想到兩件事:

第一是李商隱的詩詞「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古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離別詩詞,因為每次的離別之後,首先擔心對方在旅程中會不會發生危險,然後就會音訊全無,不知道對方是否到達目的地,在遠方生活過得怎樣,以及什麼時候回來?那是古代,在現代科技進步,就沒有這樣的擔心了。

第二是陳老師的故事,他常提的遺憾,就是他從大學畢業就去美國念書,然後就業,然後功成名就,但是他當初答應他母親要回來台灣陪伴她的承諾,卻永遠無法實現。因為美國與台灣的距離相對遙遠,他母親要飛一趟,非常辛苦,他回台灣也非常奔波,因此能夠碰面的機會就少。那是雙方的期待,如果那時候有視訊電話,陳老師可以視訊問安啊,視訊問安是不是也算「父母在,不遠游」呢?另一方面,我也反思,「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不是比「陪伴父母朝夕相處,平凡一生」更「孝」呢?隨著時代的改變與科技的進步,很多感覺只是一念之間。

女兒的飛機很快就抵達日本了,她回到家也傳回訊息報平安;這真的是拜科技之賜,省去我們為人父母的擔憂。在車上讀一些過年期間的電子郵件與訊息,很多同年紀的朋友也有這樣年節團聚後分別的心情,甚至有些朋友的小孩在國外成家立業了,多年都沒有回國與家人團聚,只能透過科技視訊拜年!視訊拜年,虛擬實境,也許就是未來的新常態吧。

【一字】

別,分解也。《說文》例如「宰庖之切割分別」

別,分離,離開。例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人生最苦是別離,伯勞飛燕分東西」。

別,差距,分別。例如『男女有別』,『天壤之別』。

別,區分不同類。例如『類別』,『鑑別』。

【一圖】

這張圖,希望呈現一個時空的轉變,上面在小孩年少的時候,一個父親牽著一個小女孩的手,一起去看飛機,問她「未來要不要坐飛機去遠方旅行?」

女孩子長大後真的到了日本去留學,下圖左邊用畫漫畫比喻日本學習環境。父親期待女兒學成後,可以找到一片翱翔的藍天。

下圖中間是時空的分隔,也就是「別」,一艘船來到小島,然後又離開小島,在海中飄蕩,象徵聚聚又離開。

下圖右邊是那位父親,在電腦中找尋昔日的記憶。看到帶女孩第一次坐飛機時,嘔吐滿地的窘樣,也記女兒小時候的歡笑與哭鬧,還有求學時的衝突,往事像雲煙一樣的過眼。

此外,「別」就是「另+刀」,另一層的意思,就是切開彼此的想法。以中老年人「倚門望子歸」的心情,那是一種想法;但他的「孩子與孫子們」可能討厭年節期間人擠人的奔波,也希望趁機度假或休息。「別,也是站在另一邊思考,別勉強,過好自己的生活,一切隨緣!」

[註]以下是明哲匯群組的一段對話:(背景)2月17日課堂中王勇和他女兒及夫人都出現了,王勇提到明天就要送女兒去澳大利亞念書。剛好2月15日我完成這張畫,分享給陳明哲老師,他建議我分享給大家。以下是2月18日的WeChat對話:

  • 我:王勇學長好, 幸福的一家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張送行女兒的畫與你分享。
  • 純瑩:@我 学長送行女兒追夢人生的畫也是滿滿地幸福感![强][强][强] 
  • 王勇:@我 父女母子一场,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不断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立在登机通道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登机口的转弯处,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们已经开始默默期待下一次重逢[玫瑰][呲牙] 
  • 王勇:谢谢汇友们的关爱和祝福 [抱拳] 天下父母同心共情[玫瑰][玫瑰] 
  • 丁誠:@我 学长深情 
  • 徐紅:@勇 谢谢您的真情告白!愿天下父母都能学会"放下"! 
  • 利亞:@勇 这是弘一法师的境界呀[合十][合十][合十] 
  • 王勇:父女母子一场,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不断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立在登机通道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登机口的转弯处,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你开始默默期待下一次重逢[玫瑰][呲牙](摘编龙应台《目送》) 独立是成长的果实, 自由是分离的欣喜 
  • 王勇:@利亞 摘编,龙应台和黄文华文笔下的共情[呲牙] 
  • 中華:@勇 哈哈,深深打动做父母的心啊。 
  • 珮芬:谢谢文华学长、王勇学长文图并茂的真情告白!当我们学习放下、目送子女远行时,其实我们的父母不也以同样的心情,祝福我们大半辈子了?愿天下父母都能学会"放下"、天下子女也能学习"思源" 
  • 中華:@我 画面满满老父亲的不舍,明明心里挂牵,却要放手任翱翔[玫瑰] 
  • 中華:@珮芬 愿天下父母都能学会"放下"、天下子女也能学习"思源"。说的真好[强][玫瑰] 
  • 璨伊:@我 画的越来越好,越来越传情,父女心相连[爱心] 
  • 華新:父母有心,子女有福 
  • 江春: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从小时候的牵手,到后来的并肩,到扶上马送一程,成长和传承就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 
  • 𤨪伊:@勇成长和分离,独立和自由[强] 
  • 李霞:@勇 雖然很認同,也有些小難過,父母和孩共修,共同成長,知道和做到差距挺大的,共勉
  • 我:@勇 是的,小船總是要離開小島的!但船兒知道,小島永遠在,該避風兩時。隨時可以回來! 
  • 謝嵐:那明哲汇呢,就是爹妈自己避风雨的岛[呲牙][呲牙]

2/14/2024

悟:207~大年初四台中草悟道

【引言】

大年初四到美術館散步,經過草悟道,在農曆新年假期中,綠意盎然,有些熱鬧,也有些寧靜。

【一字】

悟,領悟。

悟,吾心,也是回到自己。

【一圖】

散步時與清晨時,是我領悟力最強的時候。

利用散步時,想想紛擾的事情,總是可以天外飛來想法,讓我頓悟。

想著下星期一開始教學生的事,我打電話請教前輩,我也設身處地為小朋友們著想,我想到了一些做法,我希望教學相長,這個過程也是自我修煉提升的機會啊!

好啊好珍惜!

2/13/2024

謐:206~大年初三台中綠園道窗外靜謐

【引言】

經過忙碌的除夕到初二,大年初三是在家休息的日子,中午前坐在窗前,欣賞綠園道的寧靜。

【一字】

靜謐,安靜無聲。

【一圖】

今天靜下心來,開始準備下週的大學兼課的教材。

老子說歸根曰靜,能夠回到自己的初心,讓自己坦然自得自在,才能夠靜。

下週起,要面對三十多位年輕的學子,我要分享我的經驗讓他們認識與學習,我也在其中共同學習。心理原本有些擔心與慌亂,但經過這個月的沈澱與準備,已經逐漸適應下來。

我感謝易卦的幫忙,我用易卦來整理創新與科學,有些不同的啟發。

2/12/2024

后:205~大年初二鹿港天后宮幸福安康

【引言】

昨天是大年初二,回到鹿港故鄉,漫步到天后宮,感受新年的人潮與熱鬧,也珍惜這份人間的幸福,期望眾人平安健康。

【一字】

后,《說文》「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后也」。 古代的母系社會,施令發號者一般是女性長輩,因此稱后。 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具有很多的地方用「后」。

「司」和「后」在甲骨文本為同一字,只是手在左邊還是右邊。

夏商兩朝,后是君王稱號,如后羿。周朝後,后是君王的正配,稱王后。秦朝之後,皇帝的正配叫皇后。

在道教的女神,通常被稱為天后,如媽祖廟通稱天后宮。

【一圖】

這是天后宮旁的中山路綠色隧道,人潮擁擠,但洋溢著幸福氣氛!

2/11/2024

正:204~大年初一台中元保宮正日平安

 

【引言】

昨天是大年初一,也是農曆新年正日,到元保宮拜拜祈福,遇到人們排隊成一條長龍,領取新年的錢母。在廟前,有一隻火獅,昂首朝天,等著元宵節隨著煙火,化為灰燼,為民眾消災祈福。

【一圖】

這是元保宮的外觀示意圖,前面排隊很長的人龍,就像慶祝龍年的到來,為大家帶來財富。

將火獅騰空升到天空,加上五彩的雲彩,形容火獅獻瑞,為大家帶來福氣。

我的畫筆很粗略,另一方面顯示出這不是AI電腦繪畫的。

2/10/2024

平:203 ~除夕苗栗協雲宮龍年平安

[引言]

今天正值2024年正月初一,甲辰龍年伊始,以昨日在苗票獅潭鄉協雲宮賞櫻之景為圖,加上天空之龍飛及祝福,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一字】

平,說話沒有情緒的波動。《說文》語平舒也。

平,平正或平和。《廣韻》正也,和也,易也。

平,平均或公平。

平,不偏不倚。

[一圖]

這圖是以協雲宮的背景,視野好可見群山!

甲辰龍年:

甲:家和

辰:事成

龍:興隆

年:福全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補充】

這隻龍,腳有蹼,不會傷人,才能知足!

尾有翅,能控制,才能知止!

嘴巴閉,不咬人,謹慎出言!

2/09/2024

履:202 ~除夕前捎來波津加步道(履)

 【引言】

農曆新年到了,在歲末年終,到谷關漫步,走走捎來步道, 並走一小段波津加步道。


【一字】

履,《說文》足所依也,例如鞋履。

履,《廣韻》踐也。《易·坤卦》履霜堅冰至。

【一圖】

這張圖採用履卦,取卦的原理將今天進行的上下坡作陰陽。

下圖採印象派風格呈現山中雲霧繚繞的感覺!

2/08/2024

量:201~量子力學的平行宇宙(睽)

【引言】

最近從克卜勒的天文學,到霍金的宇宙論,一直會聽到《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與《牛頓古典重力學》,這三個迭代的科學理論,讓我們讚嘆西方的科學革命,是基於千人清楚的定義,以及一群人公開的討論與實證研究得到一個較合理的推論結果。這個過程就是科學。為了認識量子力學,我參考Wikipedia與許多文章影片,試圖拼湊出一個全貌。

首先,量子(quantum)是指能量包的概念,也就是攜帶能量的粒子。量子具有「波動」與「粒子」的雙重特性,這叫做「波粒二象性」,這是量子力學發展100多年後所得出的結果。

在量子力學之前,1865年maxwell 發現電磁波,速度等於光速。電磁波,並不是光。光是人可以看到的頻率,但電磁波是人看不到的。1887年赫茲發現紫外線照到金屬表面可以產生電流。「紅外光」則無法產生電流,因此能夠產生光電效應的關鍵是光的頻率(較紅光的高頻率/低波長)。

最早是1900年普朗克所提出來的觀念,他認為能量並不是連續性的,而是離散的(discrete)的存在,就像粒子。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研究發現,提出「光量子」的理論。「紫外光」照射到電子,可以驅動電子產生電流。

最早拉塞夫模型描述原子模型,電子像行星一樣繞著原子核旋轉,靠的是庫倫力與離心力。1913年波耳模型引入電子是在對應某個能階軌道上運轉。1913年布拉格發現電子也有繞射現象,帶有波的特質。1924年得布羅伊發表粒子具有波動性,因此推出「物質波」的觀念。1926年薛丁格發表量子的波動方程式。

1925年代海森堡給出量子力學的矩陣形式,1927年提出不確定性原理(以前稱為測不準原理),而是發現原本電子具有波的特性,但刻意測量時因為測量所產生的光將會影響電子,而無法觀察到電子的波動特性。1927年10月物理學家在布魯塞爾舉行第五次索爾維會議。此次會議主題為「電子和光子」,世界上最主要的物理學家聚在一起討論新近表述的量子理論。會議上最出眾的角色是愛因斯坦和尼爾斯·波耳。前者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反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而波耳反駁道「愛因斯坦,不要告訴上帝怎麼做」——這一爭論被稱為波耳-愛因斯坦論戰。

哥本哈根學派主張「量子疊加」的概念,也就是說電子在原子核附近出現是機率的疊加,也就是說,量子的狀態因為相互干擾(相干),結果是不同可能的機率的疊加。至於觀察的結果,就叫做「坍塌」,因為為了觀察,觀察所發出的新干擾,就會使得疊加狀態坍塌了。薛丁格用「薛丁格的貓」的故事來反諷,認為觀察的結果只有一種,不會是疊加的。薛丁格的解釋,非常清楚,反而幫助哥本哈根學派更容易解釋。疊加的可能性,例如A,B兩種可能性,發生機率不同。但這兩個平行發展的可能性,是糾纏的,因為機率的關係兩個像是映像(叫做「量子糾纏」),但兩個平行宇宙的發展,兩個宇宙不會互通也不會干擾(叫做「去相干」),有部電影《coherence》就運用這個平行宇宙的觀念去發展。

到了1935年愛因斯坦很不滿意哥本哈根學派的論述。他認為量子力學不具有完備性,他提出一系列反駁論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EPR論文(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愛波羅弔詭)。1964年,約翰·貝爾提出論文表明,對於EPR思想實驗,量子力學的預測顯著較支持哥本哈根學派。(維基百科)

1957年美國量子物理學家休·艾弗雷特三世發表多世界詮釋,旨在解釋測量問題,從而解決某些量子理論中的悖論,如EPR悖論和薛丁格貓悖論。到了1991年,大衛·梅爾銘在一場講座裏直截了當的表示,「EPR論文有誤。」在稍後討論時,EPR作者之一,羅森很有禮貌的承認,「該論文無誤,它做了一些假設,然後給出邏輯的總結;該假設有誤。」(維基百科)


【一字】

量,稱輕重《說文》,例如測量。

量,度多少《廣韻》,例如度量衡。

量子,能量的粒子。

【一圖】

這張圖採用蠱卦,將量子力學根據發展的歷史分為六個階段,以支持愛因斯坦的角度為陽,因為愛因斯坦認為「上帝不會擲骰子」,而與愛因斯坦角度不同的為陰,尤其是哥本哈根的詮釋,因為他們的觀點是疊加態或是平行宇宙。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的離散概念,這是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的參考基礎。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提出光量子理論。

1925年海森堡的矩陣量子力學模型。

1926年薛丁格的波動力學模型。

1927年海森堡在發表不確定性原理。

1935年愛因斯坦發表EPR論文/愛波羅弔詭。


【參考】

維基百科(量子力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量子力学

維基百科(EPR論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維基百科(多世界詮釋/平行宇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多世界诠释

青蛙刀聖(2023),史上最入門的方式講解 https://youtu.be/LS72MctJoJQ?si=2gySms3qJuYM9hdh

美國獨立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Coherence》https://vocus.cc/article/5ea69036fd897800013a56ff

2/07/2024

無:200~霍金的奇點與黑洞理論(坤)

【引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來自《道德經》的第一章,與霍金的宇宙論不謀而合。形容宇宙的開始,來自「奇點」,一個非常小的一個點,然後大爆炸。

霍金提出黑洞理論,很多恆星死亡後就會坍陷,不再發出光芒,而變成一個非常高密度高質量的黑色星球,它的重力可以吸引附近的物質,也包含任何的粒子與光子。

而奇點,就是一個超級高密度的黑洞,可能就是宇宙大爆炸前的最大黑洞。

霍金提出「無邊界宇宙」的概念,宇宙也許是沒有邊界的,會一直膨脹下去,但膨脹到了一定程度後,宇宙內圈星球的集體重力吸引力大於外部星球離開的膨脹力,內圈星球就會將所有外部星球再吸回來,如果吸引力夠大,到了某一個時候,宇宙會再回到奇點,類似一個超級大黑洞。等待再一次的大爆炸。

上一次的奇點,發生在130~150億年之前, 而現在的宇宙還在膨脹中, 我們不知道宇宙會膨脹到什麼階段?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時間,將宇宙再縮回到奇點。這些想法,也沒有人可以證明。

【一字】

無,說文解字說, 亡也。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

就道家與佛家的經書都有提到「無」,在網路上,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篇道家與佛家的學者或修行者的解釋,我用淺顯的理解說明他們之間的不同。在道德經,無,不是虛無或空無,而是一種認知的狀態。在佛經,無,就是虛空或不存在,是要捨去有,捨去的終極狀態。

我個人的理解, 宇宙大爆炸前的奇點,比較像是道家的「無」。

【一圖】

這張圖,我以坤卦,也就是64卦中的全陰爻的卦,來呼應霍金的宇宙論。因為奇點(singularity)就是極高密度的狀態,也是宇宙開始前的狀態。一旦爆炸後,宇宙的射線「直,方,大」的發展, 演變成今天的狀態。

我將霍金的宇宙論六個階段都當作陰爻,因為他的理論,都是「務虛」而難以「實證」。例如他早年提出「黑洞」的理論, 後來天文學家發現黑洞也會輻射出粒子,不全然吸收所有粒子,於是他又提出「黑洞輻射論」,到他晚年,他又提出「黑洞資訊悖論」以及「黑洞也許不存在」的不同想法。

霍金真的是個很堅強的人,他是一位漸凍人,在21歲發病後,他還能以意志力堅持活下去,坐在輪椅上超過50年,在他後來的研究歷程當中,很辛苦的與他人對話。還不忘記與其他學者打賭與論戰, 因此畫出他在輪椅上的小圖向他致敬。

右下角,則是模擬的黑洞示意圖。這是參考NASA在網路上公開的黑洞模擬圖。

這六個爻右邊的文字,是參考霍金在他生平中,主要發表的文章或論文, 資料來源是Wikipedia的資訊, 分別是

1966年《宇宙膨脹的性質》

1966年《奇異點與時空幾何》

1973年《時空的大尺度結構》

1974年《黑洞爆炸》

1981年《宇宙邊界條件》

1994年《時空的性質》

此外, 霍金最知名的著作是《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英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是在1988年出版的英文版。後來2005年又出版更讓大眾容易理解的版本。

【補充】

霍金的價值觀:參考Wikipedia

針對癱瘓病人的安樂死, 霍金說:「他有自由選擇結束生命,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針對宗教,霍金說「在我們了解科學之前,相信上帝創造宇宙是很理所當然的。但是現在科學已經提供了更讓人信服的解釋。我所說的『我們將了解上帝的心意』的是指,如果上帝存在的話,我們會了解任何上帝知道的事情,但他並不存在。我是一位無神論者。」

針對外星生物,霍金在探索頻道2010年紀錄片《與霍金探索宇宙》裡表示,宇宙有1000億個星系,從看數字就可合理推斷外星生物存在。霍金鄭重警告,外星人極有可能不懷好意,人類不該再發送訊息到宇宙中,意圖與外星人接觸。

有關霍金的電影:《愛的萬物論》(英語:The Theory of Everything)2014年詹姆士·馬許執導的浪漫劇情傳記片。改編自珍·懷爾德·霍金所寫的回憶錄《Travelling to Infinity: My Life with Stephen》,講述她與前夫、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戀愛和生活往事。

【參考】

維基百科 霍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史蒂芬·霍金

霍金與黑洞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39118

1915年蘇瓦玆德的論文發現,宇宙中的所有星球將因為重力的關係,內縮崩潰到密度為無窮大的一中心點:重力場方程式在該處是無解。蘇瓦玆德及愛因斯坦都不相信這樣的星球可能存在,他們認為那只是數學上的奇異點(singularity);在星球縮小到這點之前一定會有我們現在尚不清楚之物理發生。

1967 年,理論物理學家惠洛(John Wheeler)開始採用「黑洞」(black hole)這一名詞。

1972年天文學家在天鵝座(Cygnus the Swan)發現極強 X光光源是某一個黑洞造成的。霍金於 1974 年賭輸索恩(Kip Thorne, 2017 年諾貝爾物理獎)承認 Cygnus X-1(天鵝座 x-1,離地球約 6000 光年)的光源是一個黑洞。

1974 年霍金(Stephen Hawking)將普遍相對論的時空彎曲現象用到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內,發現「黑洞並不是如我們所描畫的那麼黑」,而是不停的在輻射能量!我們現在稱此一黑洞輻射為「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

2/06/2024

渙:199~納許的美麗心靈(渙)

【引言】

週末重新看了有關諾貝爾獎得主納許的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這是第二次看,也比較用心看,終於看懂了為什麼這麼命名。將電影的兩個畫面,略作修改後,如圖。並且將納許在電影中的主要里程碑,畫成這個卦。

【一字】

渙,發散。

【一圖】

電影描寫諾貝爾獎得主納許,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賽局均衡理論時,就開始發生精神分裂症,他幻覺中的室友查爾斯,在他住宿時就已經存在。查爾斯的姪女,也出現多次在他的幻覺中。但電影的故事情節中,刻意用他見過姪女三次以上,發現姪女都沒有長大,而分辨出這是幻覺。

納許在電影中,經歷兩次的間諜幻覺行動,以及因而兩次住院治療,第三次他選擇用意志力對抗幻覺,他透過他老婆的美麗心靈,而能都分辨出「真實的愛」與「虛無飄渺的幽靈」。這才是這個電影所要表達的重點。

電影情節中,還穿插一些戲劇效果,例如他在酒吧也會與他的幻覺室友去喝啤酒?也是因為在酒吧中,從一群男同學追求一群女同學,而有一位特別漂亮的女同學大家都想要,但大家評估後都會放棄不搶,反而大家都會得到次佳的解,因而得出知名的納許均衡。在圖中,我放的這個是「囚犯困境」。

2/05/2024

蠱:198~孔恩提出典範的轉移(蠱)

【引言】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 年)是哲學家孔恩 (Thomas S. Kuhn) 撰寫的一本關於科學史的書。

孔恩認為在科學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常態科學」,也就是某種觀點、理論或價值取得科學社群的共同認同,而成為典範之後,科學社群的新舊成員就都會以此典範為中心,遵循相同的方法、使用共同的語言,有效率地探索新的知識。例如在西元第2到16世紀,托勒密的地心說主導當時的天文學,但是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伽利略與克卜勒提出更多的證據與理論來證明,終於在18世紀後日心說逐漸取代地心說。

常態科學在做什麼? 基本上,就是由一群科學家基於權威提出者的想法,尋找可以確認典範所預測的事實,並證明理論與事實的一致性,對於已經發生現象闡明與完善典範的理論。就像支持地心說的科學家,就從聖經預測的文字再去尋找更多的事實來證明。(證實舊典範的階段)

典範的轉移是什麼?就是反例科學的興起,與對於舊典範的淘汰。基本上,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視角與解讀,舊的典範存在的同時,一定有很多的反例,只是舊的典範所提出的方法或理論,可以合理的解釋這些現象,而無法解釋一些反例。(舊典範為主流,新典範未成形)

基於某些科學家的猜想,也許是一種求知的好奇心,或是天生的找碴心態,會有很多尋找反例的科學研究,同時開始建構新的理論,採用新的方法,希望突破舊的典範。隨著更多「證偽」的事證與更多的人投入,就會產生新舊典範的對抗與爭辯。(新舊典範並存)舊典範通常會採用政治力量,或是權威人士的傲慢去壓制新典範。但是這種壓制與否定的方式,正足以刺激新典範的更加完善,最後可以淘汰舊典範,而讓大多數人採用新典範。(典範成功轉移)

【一字】

蠱,《說文解字》蠱,腹中蟲也。

蠱,杯皿上所長的蟲,例如祭祀的食物上所生的蟲。《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

蠱,疑惑,迷惑, 例如蠱惑。《墨子》孔丘盛容脩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

比喻舊的事物,盛放過久已經質變,而會長出不好的副作用。

形容舊的典範,歷經時間長久之後,會逐漸質變,而與原來的功效不同。

這時候,就需要新的典範產生,新的典範找出新的方法或是事證,來證明舊典範的不適用,而淘汰舊的典範,讓大家採用新的典範。

【一圖】

這張圖採用蠱卦,用來解釋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到的「典範的轉移」的觀念。

根據我的學習與理解,加上引進創新的思維,我將典範的轉移歸納為六個步驟:

舊典範的猜謎:舊的典範被提出來,通常是一種猜謎的過程,就像創意的發生,可能只是一種念頭,或是夢中獲得的靈感

事實的一致性:猜謎之後,人們就會找尋事實,事實與猜想的一致性,更可以來證明舊典範

完善證實理論:有了事實的基礎,就可以引進理論,用來證實舊典範,然後逐漸擴散,讓更多人認同與接受

反例的顯著性:另一方面,一定有些人發揮創意,尋找反例。反例零星出現時,並無法撼動舊典範,也經常會被視為「個案」或是「outliers」刻意忽略。但隨著反例越來越多,或是更加顯著,反例就將衝擊舊典範,而帶來「危機」。

完善的證偽理論:隨著越來越多的反例,也會有更多的理論來證明舊典範是錯的。證偽的過程,更加強化新的方法或理論,也就是形成新典範。

新典範的轉移:新典範的發展如果大到足以取代舊典範,那就是典範的轉移。但若是兩者旗鼓相當,就會展開更長時間的對抗與糾纏。

新舊典範的轉移,雖然是科學革命的結構,但不也是出現在社會價值觀或是政治勢力的轉移。也可以應用在創新與創業的思維。

圖中採用「亞理斯多德」「牛頓」與「愛因斯坦」為三個科學革命的象徵。

亞理斯多德(AD384-322)提出的動力學,天文學,物理學與重力學,很多的想法主導了西方科學將近2000年。

牛頓(1643-1727)的萬有引力與三大運動定律,與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無法相通的,因此淘汰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替換成牛頓的力學。

愛因斯坦(1879-1955)的相對論,將時間與空間的架構,改變對牛頓力學的認知。

這就是西方科學令人佩服的地方,新的淘汰舊的,然後不斷進步。反觀,東方的科學不進步,就是前人講不清楚,後人不敢挑戰權威,而進行貼貼補補,舊的不淘汰,新的出不來,而陷入沼澤當中。這個觀點,值得深思。

【參考】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孔恩( Thomas S. Kuhn,1962)在台灣有中譯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785

科學革命的結構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科学革命的结构

2/04/2024

諧:197~克卜勒天行健的三大定律(乾)





【引言】

最近在準備創新的課程,因為我們公司內部有一個「克卜勒計畫」專門用來孵育創新團隊,於是我就研究「克卜勒是誰?」「克卜勒有什麼創新?」,經過幾個星期的研究,我發現「天縱英才是有時,機緣巧合萬事成」,在哥白尼之後,伽利略被幽禁之前,在布拉格的克卜勒,幸運地推導出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並且改良「伽利略一凹一凸透鏡的望遠鏡」,發明了「克卜勒雙凸透鏡天文望遠鏡」,對於後代天文探索有很大的貢獻。

簡單說,有人稱「克卜勒為天空的立法者」,因為他為天文學的研究,定義了「定律」。

克卜勒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除了對於牛頓後來的萬有引力定律產生影響外,對於後代觀測行星與恆星都有很大的貢獻。因此,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09年3月發射一顆太空望遠鏡的探測器,隨著地球繞行太陽,藉此來觀測宇宙外太空。尋找在銀河系之外類似地球的行星(簡稱系外行星),作為人類未來移民的新星球。這個太空望遠鏡,就以「克卜勒為名,叫Kepler Misson」,這個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了9.6年, 在2018年10月燃料耗盡,無法再傳回資料,但也不會消失,將默默地跟著地球就需繞行太陽。在這9年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飛行了1500萬公里,觀測了15萬顆的恆星,以及53萬顆的星星,幫忙找出 5500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其中2600顆被科學家確認是行星,另外2900顆還待研究。

其中約有12顆的系外行星被辨識出來,這些行星所處的條件類似地球,需要符合幾個條件:第一是行星距離恆星的距離不能太近或太遠,才能夠有適合的溫度;第二是行星的質量要剛好,才能讓氣壓剛好留住液態水。在這些當中,尤其有一顆叫做 Kepler 452b的星球,被稱為「地球2.0」,距離地球 1400光年,一年週期384天,直徑是地球的1.6倍。


【一字】

諧,和也,合也,調也,偶也。《廣韻》諧,詥也《說文解字》,例如和諧。例如《顏氏家訓·文章》: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諱避精詳,賢於往昔多矣。又如:《春秋繁露·正貫》: 《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和諧,可以形容音律的和諧。

《世界的和諧》一書,克卜勒融合「數學」與「天文學」,以簡單對稱和諧的數學方程式,來呈現天體的和諧,如音樂一般。克卜勒推翻了「天體圓週運動」的假說,而是應用「均勻性」重新詮釋。克卜勒說:「造物者懂得幾何學,神是按照數學的和諧來創造世界」。


【一圖】


對於克卜勒的貢獻,因為與天文有關,於是用天行健的「乾」卦。

列出克卜勒主要的幾本著作或發現,來說明他的貢獻。

《宇宙的神秘》主要訴求哥白尼的日心說,在那個時代,羅馬教會根據聖經主張太陽是繞著地球運轉,天動地不動的。哥白尼在1543年過世前《天體執行論》才發表,這在1620年被列為禁書。

克卜勒在1596年發表《宇宙的神秘》,他結合哥白尼的日心說,說明六個球包著五個柏拉圖多面體(八面體、二十面體、十二面體、四面體和六面體)每一個通過球體的內切和外切分別對應6個已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繞行太陽的軌道。這真是數學與天文學奇妙的組合。雖然這個推論後來證實未必正確,但是將行星的和諧展現出來。

克卜勒在1602年推論出克卜勒第二運動定律,在1604年出版《天文學的光學需知》,這本書被認為是現代光學的基礎,主要是描述光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定律、平面鏡與曲面鏡的反射、針孔相機原理以及光學的天文學含義等。

他在1605年出版《新天文學》這是根據第谷天文台所進行火星軌道研究的觀測資料,大數據分析所得到的一些數學推導結論,並在這本書提出他的兩個行星運動定律。他得到行星繞行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形,而太陽位在偏心的焦點,這也是透過數學運算發現火星靠近太陽時速度會變快,但在遠的地方速度會比較慢。也因此同樣時間內掃過的面積一樣大。

他在1610年提出《折射光學》的概念。提出了雙凸會聚透鏡與雙凹發散透鏡的理論基礎,它們如何組合製作出一個伽利略望遠鏡,以及改進型的克卜勒望遠鏡(兩個凸透鏡),可以產生比伽利略的凸凹組合透鏡產生更大的放大率。

他在1619年發表《世界的和諧》,他嘗試用音樂解釋自然世界的比例,特別是天文學與占星學方面。「和諧」的中心是「天體音樂」形容天體的運行像音樂一樣有旋律,也就是中文的「天籟之音」。他在許多和諧當中,提出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行星運行的週期(時間)的平方與行星之間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他在1623年完成了《魯道夫星表》,並在1627年發表,取代傳統的星表。

他在1630年11月去世,自己寫的墓志銘如下:

Mensus eram coelos, nunc terrae metior umbras;Mens coelestis erat, corporis umbra iacet.「我曾測天高,今欲量地深; 我的靈魂來自上天,凡俗肉體歸於此地。」


最後,我用一首打油詩來總結他的貢獻。

天文才子克卜勒,

宇宙奧妙立意新。(他的書《宇宙的神秘》,《天文學的光學須知》,《新天文學》)

獨創光學觀天體,(他的發明雙凸透鏡望遠鏡)

驗證地動遶日心。(他的觀察與數學計算推廣)

橢圓軌道在焦點,(第一定律)

遶行速度面積均,(第二定律)

周期平方距立方,(第三定律)

和諧共舞天籟音。(書《世界的和諧》包含天體音樂)

天文望遠探究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系外行星覓移民。(克卜勒行星Kepler 452b )


【反思】

克卜勒給我們的啟發,不只是他的數學天份,還有呈現出西方科學發展的「典範轉移」。

Kuhn 所說的「淘汰典範,採用新典範,就是科學革命」。

西方做得到,但是東方做不到。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挑戰從公元2世紀托勒密以來的「地心說」,經過近200年的前仆後繼,以數據說話,終於讓西方的宗教與統治階級接受。

造就哥白尼日心說成功的,主要是伽利略與克卜勒,前者發明望遠鏡觀測天文,並且說服羅馬教皇接受他的想法,鍥而不捨地訴求,即使被宗教法庭審判也不屈服;後者採用火星的觀測數據,然後運用科學假說,建立模型,推理,進而建立數學模型,用數據證明,找出「日心說」的證明。

另一方面,克卜勒不只是承襲「哥白尼」的「行星圓周繞行」的假設,而是推理出「橢圓形」的軌道,並且透過運動速度的快慢,找出因為重心影響的快慢,進而建立所有行星之間的關係規律。

克卜勒發明新的望遠鏡,讓後來的科學家可以給予「新的工具」,看到與2000年「傳統認知」完全不同的新秩序與世界,也讓科學家用不同色思考模式解讀宇宙天文,用完全不同的角度看這個世界。

簡單說,科學革命是指,用不同的假設與標準來探討新的問題,而不是基於2000年前的假設與標準來探討當下的問題。面對外在環境的變遷,科學家自己找出一些規律或假設,然後透過觀察與數據來加以證明。


【參考資料】

克卜勒三大行星運動定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698481/answer/738660960?utm_id=0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飛行器:https://www.storm.mg/article/589549?page=1 

系外行星:https://pansci.asia/archives/82294 

天體的和諧 https://youtu.be/WBb3IudQldU?si=qLgWkPqYNFOAnIBx 1:13:30


2/03/2024

陽:196 ~王陽明的心學創新(同人)

[引言]

今天是農曆癸卯年的臘月24日,傳統習俗送神迎接新年的日子。即將到來的明年是龍年,最近讀到王陽明(明朝中年的王守仁)的生平介紹,他在貴州龍場悟道,於是連想起他的悟道過程。用這圖呈現。

王陽明是儒家2000多年來,難得一位講得出儒家也能夠力行的人,因此他的學說也能受到日本人的喜歡,蔣介石總統留學日本期間學到陽明學,因此帶回台灣,台灣的陽明山,陽明大學都以他為名。

王陽明的學說,其實也是一種思想的突破與創新,他跳脫出宋朝朱熹以來的「理學」,也跳脫傳統儒家依附在「古代聖人」與「禮教」的束縛,而是回歸每個人的「自心」或「良知」。關於王陽明的思想,有沒有借鏡佛家與道家,這有很多的爭議,我們不需涉入爭辯,但很明顯的,王陽明的思想,不只是適用於「讀書人」,而是連江洋大盜或是平民百姓都有「羞恥之心」。

王陽明,早年曾經立志要做聖人,雖然他後來走的路線不是紹承朱熹的聖人之道,但他卻走出自己的「聖人之道」。他曾經學習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病倒後幡然醒悟,不要被朱熹的理學所限制。他後來去學道家與佛家,這段經驗,在他自己或後來的學者研究都被淡化,但對他的心學不可說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重要的,在他被貶謫到貴州,他終於在龍場悟到了道,「心即理」,每個人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自己的天性也就是天理,這個道理不只是適用在士大夫(君子),也不只是適用讀書人(儒生),而是所有的人不分貧富貴賤,都能有良知,而且可以做到。

[一字]

陽,暗的相反。在山的南邊叫做陽。

[一圖]

王陽明是難得一位儒家的讀書人當中,能文能武,又能建立功績,在思想上能改革創新的儒者。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知行合一及致良知,在清末民初影響了「新儒家」的熊十力等學者。另一方面,他的思想,與佛家道家的部分思想接近,對於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人,借助他的思想來融合「儒家,佛家與日本神道」,因此在日本也很受到重視。

這張圖,採用王陽明的思想幾個階段,陽爻表示是有所成功延續的,陰爻則是失敗而不再延續的。如前面所說,除了朱熹的格物致知部分不被王陽明採納外,他的思想是一步步進階達成的。

王陽明學說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行動」,而不只是「空說」。這一點也是受到很多日本人尊敬王陽明學說的地方。

【參考】

王陽明詳傳:日本天皇老師眼中的中國聖人。(日)高瀨武次郎 ,2017年中文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457896

日本陽明學 (Wikipedia)https://zh.wikipedia.org/zh-tw/日本阳明学

2/02/2024

震:195 ~孔明出奇震敵(震)

[引言]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書中的主角,他的正面形象以及鞠躬盡瘁的儒家精神,受到許多的聽眾與讀者喜愛,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學習到諸葛亮善用謀略,而且經常創新發動騎騎,在他223年第一次北發,在朝魏完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蜀漢的部隊可以奪下三個菌成,也有機會可以拿下甘肅省,那是一次非常漂亮的奇息.當然命運並沒有眷顧蜀漢,善於謀略的諸葛亮,在這一次的在意當中,因為他的私心,她想把機會留給他的人馬馬術,結果這位馬術不是個將才,反而剛愎自用,失去的家庭這個重要的關卡,讓朝味的大醬張含得意順利地通過街庭,進而及退諸葛亮的部隊,讓諸葛亮失去了佔領甘肅省的機會.這也許是冥冥之中,老天並不看好蜀漢,也是諸葛亮無法完成龍中隊的遺憾。

諸葛亮曾經五次北方,但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寫他六出祁山,其實這五次的北方,只有第一次跟第四次有走旗山的路線,第二次是走血谷進盛昌,第三次也是走血谷線,第五次是走五臟元,對於諸葛亮而言,是個穩健的降臨,在他這五次的北伐當中,雖然沒有取得重大的進展,但是他都可以讓部隊約50,000到60,000人,順利地進去然後也平安的撤退,雖然是白忙了一場,但每一次都有令人驚奇的謀略,也在實戰中累積經驗。

[一字]

震,《說文》霹靂疾雷,振物者,例如震動。

[一圖]

這張圖也是用A I所畫,這是描寫在這幾次的戰役當中,蜀漢如何以小雞蛋,靠著就是埋伏的戰略,或是二手要到,趁機攔截.

這張圖也是用A I所畫,這是描寫在這幾次的戰役當中,蜀漢如何以小雞蛋,靠著就是埋伏的戰略,或是二手要到,趁機攔截.

在這個掛當中在這個掛當中,楊姚表示是真的有前進六出祁山,陰陽則是指沒有走旗山路線.這些差別也顯示諸葛亮的謀略,每一場戰役都有經過精心的規劃與設計,他也都有先安排退入,才可以全軍而退,符合孫子兵法的全軍為善的概念。

孔明的北伐,除了是在孫子兵法的謀略應用上,有許多的奇招。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現孔明的創意與創新。孔明北方伐。所面大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線,他需要經過長途的跋涉,而無法救近開墾,因此糧食都需要從漢中運過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孔明發明了木牛流馬(可以自走的機器木馬載運糧資),搭橋槍(士兵的長槍可以合起來變成木橋),十連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箭的弓弩),平溪天燈(求救訊號),火獸(能噴火的機器)。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發明與創新,可以節省人力,也可以提升效率。

【參考資料】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79751

2/01/2024

灑:194 ~蘇東坡的瀟灑走一回(臨)

[引言]

今天公司頒給我服務2x周年紀念獎,回想起我在這個企業從年輕到中年的,真的不容易。

今天台北的天氣微涼,散步在古亭河濱步道,想到蘇東坡這首《定風波》,這是他1082年(時年45歲)貶謫到黃州的一首詞,他從20歲中進士,為官25年,早年仁宗皇帝賞識,英宗皇帝也賞識,但到了神宗皇帝,因為他和王安石在新政變法意見不同,被王安石詆毀。更在42歲發生烏臺詩案,有人密告他的詩集內容,有批評皇帝及暗諷朝廷,因此被逮捕入獄,差點被賜死,幸好太后營救才免一死,被貶放到黃州。在黃州營地東邊耕種,自稱東坡居士。這一年三月他寫下這首《定風波》,七月寫下《前赤壁賦》,十月寫下《後赤壁賦》。

[一字]

灑,散落,《說文》汛,如灑水。

灑,投拋,如灑網。

灑脫,態度自然大方,不受拘束.

瀟灑,不呆板不拘束,像雨水落下的自然。

[一圖]

此圖為AI( Bing Image Creator製作),一位如老子般道家的長者,在風雨過後,踽踽獨行,看著自己波動的一生,就像水中的倒影,一切空虛!

遠望青山,在春天三月,有些兩後迷濛,卻也露出光芒,沒了風雨,卻不敢期待風和日麗,就維持平淡吧,像水中的輕舟,慢慢遠去!

[參考]

蘇東坡寫《定風波》是在他45歲時,他剛從鬼門關回來。

但接下來的20年,他緊接著面對更多的貶謫及攻擊,顯然他得罪了太多人。

後世許多人喜歡蘇東坡的真切及灑脫,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這是道家的修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