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2024

易:366 ~易經智繪:AI創見

在《易經智繪:AI創見》的100則貼文當中,就是2024年透過個人對於《易經》古文64個卦,用說故事的方式,加上AI繪圖,所創作的一系列《一字一圖》作品。

《易經》這本書,2000多年來,很多人幫他寫過註解,最有名的當屬孔子所寫的《易傳:十翼》這14000多字的書。後來的王弼,朱熹,王夫之以及近代的大師,通常都是根據孔子的《易傳》進行延伸。但是對於《易經》原文的5000字,大多數學者語焉不詳。這種現象,愛新覺羅毓老師的弟子許仁圖先生,出了一本書《孔子易》,他要闡明的,就是說,2000多年來,大家在讀的,其實不是《易經》的本文,而是在讀《易傳》,而《易傳》是孔子與其弟子自己所創作的作品,基本精神與《易經》易經大相徑庭了。

清末明初以來的《易經》學者,大約分為兩派:經傳分離派與經傳合一派。前者的代表如顧詰剛等學者,他們認為《易經》歸易經,《易傳》歸易傳,不要混在一起,把原本的易經曲解成為儒家的仁義道德教材。後者就是沿襲朱熹與王夫之的道統,以孔子講的《易傳》為主來解讀《易經》。

隨著中國大陸1970年代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以及殷墟甲骨文研究的發現,2022年中國學者李碩出版的《翦商》一書透過考古發現解釋了許多曖昧不明的《易經》內容。更強化了《易經》與《易傳》的分離的理論基礎。

我只是一個讀者,《翦商》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易經》是流傳於世很早的書,可能有很多版本。我們所看到的今本是周昌(周文王)對於推翻商紂王過程中的占卜紀錄。因為是儒家的聖人,儒家並沒有對內容做太多的修改。因為文字曖昧不明,後代的帝王與讀書人也沒有進行太多修改,一直流傳下來。《易傳》是孔子與其弟子或後世儒家,編寫出來的解讀版本。因此,過去2000多年,其實大家都沒有人讀《易經》,而是在讀《孔子易》。

我在想,《易經》這64卦,是64則故事,在當今的時代,有沒有新的意義?

這也是我想要針對《易經》的故事,探詢他的新時代意義。我選擇用AI繪畫的方式,用一張圖,一個字,很簡單的表達出,我的理解。

有人說chatGPT是做文字接龍,會「頭頭是道的胡說八道」;我想我的AI智繪是做文字接龍,也會「頭頭是道的說些道理」。

這是一個起點,但願對古人的智慧賦予一些道理,也對讀者有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