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2024

想:369 ~快思慢想

在《一字一圖:# 235 ~先秦五子的無為》一文中,我們借用slingerland的《為與無為》的觀念,來分辨這五個「子」的差別,當時slingerland用「冷認知」表示「理性及費力的思考」,用「熱認知」表示「直覺及不費力的思考」,因而歸納出老子反智又反情緒,莊子反智但有情,孟子有智講善之四端,孔子講智及仁。Slingerland提到墨子重利而無情。

最近重讀Daniel Kanemann的《快思慢想》把他提到的系統一及系統二再用心的看懂,也因而加入了「孫子」這位擅長謀略的先秦諸子。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堪稱這六子的書籍中最為實用且有架構者。

於是重繪並修改為「先秦六子」,在slingerland之文章外加上孫子,並為每個大師給一個字,因此「孫子用計,墨子重利,孔子講仁,孟子講善,老子講樸,莊子論情」,六子對應六字。

整個精神仍在於「守靜與無為」「快思慢想」取其中和。

[說明]

參考slinger land及Kanen ann的說法,我的解釋:

左下角:老子不要系統一的情感(熱認知)也不要系統二的理智(冷認知),完全回到純樸的原始,返樸歸真。

右下角:莊子不要人為的虛偽理智(系統二),而希望多發揮人的真性情(系統一)。

右上角(多一點理性):孔子要人多一點禮節,根據周朝的規定,先學習,克制自己的情感去修養,直到十分熟練了,才能發揮仁心。也就是系統二多一些,系統一其次。

右上角(多一點情感):孟子相信孔子的要求不容易做到,也沒有克制的標準,於是說每個人的善心在那,就要去發揮它。因此,訴求多發揮四個善端。佐以學習,養浩然正氣。也就是系統一多一些,系統二其次。

左上角(沒有情感):孫子相信理性的分析及計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有系統二,無系統一。

左上角(還有一些情感):墨子也相信理性的分析及計算,重利,非樂,兼愛而不親親。至少他仍有理性的大愛。有系統二,無系統一。

[缺點]

孔子的缺點,就是設出不可能的道德標準,講得完美的聖人,讓後世可以用虛偽的仁義道德去要求別人,而包庇親信。這是黨私,虛偽,說一套做一套的始作俑者。

孟子設法激勵人心往自己內在發現善端,來補足孔子的不足。但仍無法避免言行不一的現象。另外,儒家的思想不談鬼神及生死,等待明君聖王,而將自己定位在忠臣孝子,在永不可能實現的願望下,看著偽君孑當政。

老子的缺點是回到一個原始社會,過於自我而無法說服人們壓抑欲望。

莊子的缺點是自得其樂,而不管人間社會。不切實際。

9/09/2024

峰:368 ~成功登峰

台灣的山友戲稱要登「神富玉」三座東亞高山,分別是馬來西亞沙巴的神山(4095 公尺高)及日本富士山(3776m)及台灣的玉山(3952m),三者的難度不同也各有特色,由於熱門,登山客眾多,山屋堪比五星級飯店。


9/08/2024

成:367 ~大成若缺

以前讀《論語,衛靈公》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話可以一生奉行的嗎?孔子說,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種名言佳句往往存在很多的陷阱,常被一些奉行傳統的讀書人拿來作為終身奉行的名言。但就我們受過西方科學教育的讀書人,則因為這文字欠缺更充分的論述,就沒頭沒尾的做結論,而會提出許多前提,進而論證這樣的句子是錯誤的。

例如說,我不喜歡聽音樂,我就叫我的小孩跟家人都不要聽音樂?古代的讀書人,不能進廚房,因此就叫他的家人都不要進廚房。我不喜歡創業,我也不要讓家人去創業。

我認為更合理的說法:我不想要的,別人更不想要的,我就不要勉強他。反之,我不想要的,但別人很想要的,我應該去幫助他們完成他們的心願,而不是去阻饒他們或者去說風涼話。

這類型的句子,如果拿來作為詩歌,可以各憑感受去做體會。但若要奉這種聖人說的話作為圭𦤎,那得非常的小心使用。

同樣的,聖經有一句話: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unto you.常被翻譯成「己所欲施於人」,比較確切的翻譯:你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別人。」簡單地說,並不是「自己想要做什麼,也會要求別人應該做什麼?」,因此在圖的上半部,如果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是別人所想要的,那就看彼此想要的程度高與低,而可能成為競爭或合作。反之,如果自己所想要的,是別人所不想想要的,有的時候,自己應該先做出榜樣來引導別人,而不是勉強。如果別人非常的不不願意做,自己應該拋下固執與堅持,尊重別人的選擇。

在爬上了東南亞的最高峰,Kinabalu Low's Peak,看著日出及雲海,眺望山下的原野及美景,真的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用更包容的心去看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維.我們每個人有自己想要的,也有自己不想要的,對應的他人也有想要的跟不想要的,我們不必要被古人的一兩句話所制約,而能夠用更開闊的心跟思維去看待人世間,這也就是莊子的自得!

9/01/2024

易:366 ~易經智繪:AI創見

在《易經智繪:AI創見》的100則貼文當中,就是2024年透過個人對於《易經》古文64個卦,用說故事的方式,加上AI繪圖,所創作的一系列《一字一圖》作品。

《易經》這本書,2000多年來,很多人幫他寫過註解,最有名的當屬孔子所寫的《易傳:十翼》這14000多字的書。後來的王弼,朱熹,王夫之以及近代的大師,通常都是根據孔子的《易傳》進行延伸。但是對於《易經》原文的5000字,大多數學者語焉不詳。這種現象,愛新覺羅毓老師的弟子許仁圖先生,出了一本書《孔子易》,他要闡明的,就是說,2000多年來,大家在讀的,其實不是《易經》的本文,而是在讀《易傳》,而《易傳》是孔子與其弟子自己所創作的作品,基本精神與《易經》易經大相徑庭了。

清末明初以來的《易經》學者,大約分為兩派:經傳分離派與經傳合一派。前者的代表如顧詰剛等學者,他們認為《易經》歸易經,《易傳》歸易傳,不要混在一起,把原本的易經曲解成為儒家的仁義道德教材。後者就是沿襲朱熹與王夫之的道統,以孔子講的《易傳》為主來解讀《易經》。

隨著中國大陸1970年代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以及殷墟甲骨文研究的發現,2022年中國學者李碩出版的《翦商》一書透過考古發現解釋了許多曖昧不明的《易經》內容。更強化了《易經》與《易傳》的分離的理論基礎。

我只是一個讀者,《翦商》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易經》是流傳於世很早的書,可能有很多版本。我們所看到的今本是周昌(周文王)對於推翻商紂王過程中的占卜紀錄。因為是儒家的聖人,儒家並沒有對內容做太多的修改。因為文字曖昧不明,後代的帝王與讀書人也沒有進行太多修改,一直流傳下來。《易傳》是孔子與其弟子或後世儒家,編寫出來的解讀版本。因此,過去2000多年,其實大家都沒有人讀《易經》,而是在讀《孔子易》。

我在想,《易經》這64卦,是64則故事,在當今的時代,有沒有新的意義?

這也是我想要針對《易經》的故事,探詢他的新時代意義。我選擇用AI繪畫的方式,用一張圖,一個字,很簡單的表達出,我的理解。

有人說chatGPT是做文字接龍,會「頭頭是道的胡說八道」;我想我的AI智繪是做文字接龍,也會「頭頭是道的說些道理」。

這是一個起點,但願對古人的智慧賦予一些道理,也對讀者有些啟發。